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意料之外的“贵人” ...
-
箭矢对比测试的成功,像一块石头投入将作监这潭看似平静的死水,激起了一圈不大不小的涟漪。
曹玮的态度发生了微妙但明确的转变。他不再仅仅将赵楷视为一个能捣鼓出奇巧玩意儿的“鬼工”,而是开始真正重视他提出的“标准化”理念,尽管这理念在曹玮看来依旧有些“离经叛道”和“过于理想化”。
他批准了赵楷关于“箭矢标准化工具与工艺流程”的详细呈文,并下令在将作监下属的一个专司箭矢制作的工坊进行小范围试点。当然,命令下得很有技巧:“着令试行新法,比对旧制,详录功过,以观后效。”——既给了机会,又留足了退路。
赵楷对此已是喜出望外。他亲自跑到那个工坊,手把手地教导那些一头雾水的工匠如何使用他那些“过规”、“标准尺”和“角度块”。过程自然阻力重重。
老工匠们对手里用了大半辈子的刻刀、手感和眼力充满了自信,对这些冷冰冰、硬邦邦的“铁疙瘩”和“木头块”充满了怀疑和抵触。
“这玩意儿能比手准?”
“绑手绑脚的,还没我眯眼瞅得准!”
“麻烦!忒麻烦!”
抱怨声不绝于耳。
赵楷也不急,就耐着性子一遍遍演示、解释,让铁蛋和两个学徒现场操作,用实际产品的一致性说话。他又搬出了那套“让老师傅省心省力,专注核心难题”的说辞。
试点工坊的管事是个明白人,看得出这是上峰的意思,勉强压着工匠们配合。
几天后,效果初步显现。虽然初期效率因为不熟练有所下降,但废品率显著降低,新学徒上手速度加快,最关键的是,成捆的箭矢拿出来,肉眼可见的整齐划一。
消息慢慢传开,质疑声虽未消失,但多了些窃窃私语的讨论和好奇的观望。
赵楷知道,改变需要时间。他见好就收,将后续工作交给工坊管事,自己则退回他的小院工坊,开始琢磨下一件事。
材料!
标准化工具和工艺能解决加工问题,但原材料本身的差异依然是巨大变量。箭杆的木料密度、纹理、湿度,箭镞铁料的杂质含量、硬度……这些都会影响最终产品的性能一致性。
“要是有个简单的硬度测试器就好了……或者能测量木料密度的……”赵楷挠着头,又开始异想天开。结果自然是材料学和仪器制造的双重壁垒让他再次碰壁。
“唉,路漫漫其修远兮啊……”他叹了口气,暂时搁置了对材料的执念,转而研究如何改进箭羽的粘合——他熬的胶虽然比市面上的强,但耐候性和一致性还是有问题。
就在赵楷沉浸在他的“标准化”和“材料困境”中时,一场意想不到的会面,正悄然临近。
这日午后,赵楷正指挥铁蛋用新做的“标准量勺”称量鱼鳔胶原料(力求配方稳定),孙主事忽然匆匆而来,面色有些古怪。
“赵先生,快收拾一下,随我来。”
赵楷一愣:“孙主事?何事如此匆忙?”
“莫问,快随我来便是,有位贵人要见你。”孙主事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和恭敬。
贵人?赵楷心里嘀咕,难道是曹承旨?或者是狄青将军?他不敢怠慢,赶紧拍了拍身上的木屑粉尘,整理了一下略显皱巴的袍子,跟着孙主事出了门。
孙主事并没有带他去曹玮的值房,也没有去正堂,而是七拐八绕,来到了将作监后院一处极为僻静雅致的小轩。
小轩临水,窗外是几竿翠竹,室内陈设简单,却透着一种低调的考究。一个身着素色锦袍、面容清癯、气质温和的中年文士正临窗而立,看着窗外的竹影,手里轻轻捻着一串沉香木念珠。
孙主事在门口就停住了脚步,极其恭敬地躬身低语:“先生,人带来了。”
那文士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赵楷身上。他的眼神平和,却带着一种洞察世事的深邃,嘴角含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赵楷只觉得此人气度非凡,绝非寻常官员,连忙躬身行礼:“小子赵楷,见过先生。”他不知对方身份,只好以“先生”相称。
那文士微微颔首,声音温和醇厚:“不必多礼。坐吧。”
孙主事悄无声息地退了出去,并轻轻带上了门。小轩内只剩下赵楷和那位神秘文士。
赵楷有些局促地在下首坐下,心里七上八下,猜不透对方来头。
“听闻你近日在将作监,弄出了些新花样?”文士开口,语气随意,像是闲话家常。
“回先生,小子惶恐,只是些粗浅尝试,当不得‘新花样’。”赵楷谨慎地回答。
“哦?‘标准化’……此词颇新,何解?”文士看似随意地问道,目光却落在赵楷脸上,带着探究。
赵楷心里一凛,对方竟然知道这个词!看来曹玮已经汇报上去了,而且汇报到了极高层面!他不敢隐瞒,整理了一下思绪,尽量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回先生,所谓‘标准化’,简单说,就是‘划一规矩,定其法度’。譬如制箭,规定长短、粗细、角度皆有定数,工匠依样制作,检验亦有法可依。如此,则千百之器,如出一辙,换之即用,修之易备。省工省料,亦能保其品质如一。”
文士静静听着,手指轻轻捻动念珠,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划一规矩,定其法度’……此言大善。然则,匠人手工,千差万别,如何能‘划一’?”
“正因手工难以划一,才需借助工具。”赵楷谈到专业,渐渐忘了紧张,“制作精良之规、尺、模,以工具之‘不变’,约束手工之‘万变’。虽不能尽善尽美,然可大幅收窄差异,趋于一致。”
“工具亦需人做,岂非循环?”文士追问,问题直指核心。
“先生明鉴!”赵楷感觉像是在进行论文答辩,“故此,制作标准工具本身,需更高之精度,更严之要求。此非一蹴而就,需循序渐进,先易后难。譬如先定箭矢之规,再图弩机之矩。若有一日,能令尺、规等度量之器本身先达‘标准’,则万事可期。”
文士闻言,沉吟片刻,缓缓点头:“由器及物,由物及法……有点意思。听闻你曾复原指南古车?”
“小子侥幸,略得皮毛。”
“非是侥幸。”文士微微摇头,“能究其理,复其形,已是不易。更难得者,能思其‘标准’之道,虑及万器之基。此心此志,方是根本。”
他顿了顿,语气略显感慨:“匠作之事,关乎国计民生,军国利器。然历来重技而轻理,重艺而轻法。师徒相授,口耳相传,易失真谛,难普大众。若真能如你所言,立规矩,定法度,使良工之技可传,精良之器可复,则功在千秋。”
赵楷听得心潮澎湃,没想到在这时代,竟能遇到如此理解他想法的人!他忍不住道:“先生所言极是!小子以为,标准化非为取代匠人之巧思,实为传承与放大其智慧。使巧者更巧,拙者亦能达其标。如此,技艺方能积累,方能推广,方能……强国!”
“强国……”文士轻轻重复了一遍这两个字,目光变得有些悠远,片刻后,他看向赵楷,眼中多了几分深意,“然此事牵涉甚广,触动极深。旧制惯性,非一日可破。利益格局,非轻易可动。你可知其难?”
“小子深知其难。”赵楷老实点头,“故只敢在将作监一隅,小步尝试,以求实证,不敢好高骛远。”
“懂得脚踏实地,甚好。”文士露出满意的神色,“不急不躁,由点及面,以实效说话,方是正理。枢密院这边,曹承旨会酌情支持。至于其他……且行且看吧。”
这话暗示的味道已经相当明显了。赵楷心中狂喜,连忙起身行礼:“谢先生指点!小子定当谨记!”
文士摆摆手,示意他坐下,又闲谈了几句,问了些关于指南车细节和日常起居的闲话,态度始终温和。
约莫一炷香后,文士似有倦意,轻声道:“今日便到此吧。你好自为之。”
赵楷知趣地起身告退。
走出小轩,孙主事还在门外恭敬等候,见赵楷出来,什么也没问,只是眼神更加敬畏了几分,默默引他回去。
回到自己的工坊,赵楷的心还在砰砰直跳。他几乎可以肯定,那位文士绝对是朝中顶尖的大人物,甚至可能是……但他不敢深想。
无论如何,这次会面传递出的信号是极其积极的!他的“标准化”理念得到了极高层面的关注和某种程度的认可!虽然前路依旧艰难,但至少不再是孤军奋战,有了来自上方的默许甚至支持!
这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兴奋之余,赵楷也冷静下来。那位“先生”说得对,此事牵涉甚广,触动极深。他必须更加小心谨慎,拿出实实在在的、无可辩驳的成果,才能一步步推进。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那些工具和材料。
“铁蛋!别愣着了!继续熬胶!这次火候、水量、搅拌次数都得给我记准了!咱们也得给这胶定个‘标准’!”赵楷干劲十足地吼道。
“好嘞,郎君!”铁蛋虽然不懂什么标准,但郎君高兴,他就高兴。
然而,赵楷并不知道,那场看似顺利的会面,并非没有留下任何阴影。
在他离开后不久,小轩的侧门悄无声息地打开,另一位身着紫袍、面色沉静、气度更为威严的老者缓缓走出。若是赵楷在此,定会认出,这正是当朝宰相吕夷简。
吕夷简走到窗前,看着赵楷远去的方向,淡淡道:“官家似乎对此子颇感兴趣。”
那位被称为“官家”的文士——微服而来的宋仁宗赵祯,轻轻摩挲着念珠,笑了笑:“确有几分奇思妙想,言辞也颇新颖。‘标准化’……若真能成,于军于民,善莫大焉。且观其后效吧。”
吕夷简沉吟道:“此子才具或有,然其宗室身份,又行事跳脱,恐非安分之人。‘标准化’之说,固然动听,然施行起来,必触动将作监乃至天下工匠旧例,阻力非同小可。若操之过急,恐生事端。陛下还需慎重。”
仁宗点点头:“吕相所虑甚是。故朕未表露身份,亦未给予明确承诺。且让他在枢密院麾下,于将作监一隅先行试之。成,则天下渐效;败,亦无大碍。曹玮沉稳,知分寸。”
“陛下圣明。”吕夷简躬身道,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思量。
帝王心术,重在平衡与掌控。赵楷这棵意外长歪的科技树,其果实虽诱人,却也带刺。能否为己所用,而非划伤社稷,还需慢慢修剪、小心观察。
一场看似鼓励的会面,实则开启了更深层次的审视与博弈。
而此刻的赵楷,还沉浸在遇到“知音”的喜悦和对未来的憧憬中,干劲满满地投入了给鱼鳔胶制定“行业标准”的伟大事业里,浑然不知自己已然跃入了更大的棋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