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7、发声的勇气 ...

  •   回到北京的第三天,生活以一种看似规律、实则暗流涌动的节奏铺陈开来。

      林夕进入了连轴转的工作模式,补拍广告,参加之前敲定的品牌活动,与导演会面,常常是清晨我醒来时她已经出门,深夜我睡意朦胧时她才带着一身疲惫归来。但她总会发信息告诉我她的行程,每晚回来,无论多晚,都会先到我的房间门口,轻轻推开一条缝,确认我安好,才会去洗漱休息。

      她为我构筑的这个“信息茧房”异常坚固。公寓里没有电视,她收走了所有娱乐杂志,甚至连家政阿姨都被特意叮嘱过。我的手机仿佛成了一座孤岛,除了与林夕、编辑以及少数几个绝不会带来负面信息的朋友联系外,几乎切断了与外界舆论的一切通道。

      起初,这种被刻意营造的宁静让我有些不适,像习惯了风雨的人突然置身于无风无浪的温室,反而生出一种不真实的悬浮感。我甚至会下意识地、每隔一段时间就拿起手机,手指悬停在浏览器图标上空,内心进行着激烈的拉锯战。

      但每次,当我想到答应林夕的承诺,想到她为我构筑这一切时所耗费的心力,那股想要窥探外界风暴的冲动,便会慢慢平息下去。我开始尝试真正地“安居”于此。

      我阅读林夕书架上的书,从《庄子》到最新的电影理论;我在洒满阳光的落地窗前做简单的瑜伽,感受身体在宁静中的舒展;我甚至尝试着,用厨房里那些现代化的厨具,复刻和姐做过的、简单的米线和酥油茶——虽然味道相去甚远,但那个过程本身,带着一种笨拙的、努力经营生活的温度。

      当然,最多的,还是书写。

      那个在丽江开始的、名为“自由书写”的习惯,被我带回了北京。我不再仅仅记录与林夕的瞬间,开始写回到北京后的感受,写这种被保护起来的宁静下的细微观察,写对未来的模糊构想,也写那些偶尔还是会袭上心头的、对过往阴霾的恐惧。

      文字,成了我梳理情绪、安放自我的最主要方式。

      这天下午,我正对着笔记本电脑,记录昨天夜里醒来,听到林夕极轻的关门声时,心里那份混合着心疼与安稳的复杂感受。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是出版社编辑的信息。

      自从周姐打过招呼后,编辑联系我的频率低了很多,且绝口不提网上的风波。这次的信息也很简短:

      【小苏,最近有家挺有格调的线上文学杂志《栖心》在组一期关于“创作与治愈”的专题稿,主编是我朋友,托我问问你,有没有兴趣供稿?不设限,任何形式,任何内容都可以,随笔、片段、甚至几段心语都行。篇幅不限,时间也宽裕。我觉得……或许是个不错的机会,你可以考虑一下,不必有压力。】

      《栖心》杂志。我知道这本杂志,以其独特的文艺气质和对创作者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而闻名。它不像大众娱乐媒体那样追逐热点,更像是一个安静的精神角落。

      “创作与治愈”……这个主题,像一束光,精准地打在了我近期所有挣扎与尝试的核心上。

      我的心跳骤然加快了。

      供稿。这意味着,我将要主动地、以一个写作者的身份,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虽然不是直接回应那些绯闻和恶意,但无疑是一种“露面”,一种姿态。

      恐惧本能地攫住了我。那些被隔绝在“茧房”之外的、想象中狰狞喧嚣的声音,似乎瞬间拥有了实体,在我耳边轰鸣。他们会怎么解读?会如何嘲讽一个“心理状况堪忧”的人谈论“治愈”?会不会再次牵连到林夕?

      手指冰凉,几乎握不住手机。

      我猛地从书桌前站起来,在房间里来回踱步。胸腔里像是有一团火在烧,又像是有冰块在凝结。那种熟悉的、想要退缩回壳里的冲动无比强烈。

      别出去!别发声!躲起来才是安全的!

      一个声音在脑海里尖叫。

      可是……另一个微弱却执着的声音,在丽江的溪流边,在重庆的灯火下,在林夕无数次坚定的目光里,被悄悄滋养着,此刻也开始挣扎着发出声音:

      如果永远不出去,那和以前那个被阴影笼罩的苏晴,又有什么区别?你不是已经,在尝试着改变了吗?

      我停下脚步,目光落在窗外。北京的天空是那种常见的、略带灰白的蓝色,高楼林立,秩序井然。这个世界,并不因为我的恐惧或躲避而改变其运行的规则。

      我走到书架前,手指拂过那一排排书脊。这些都是别人发出的声音,他们将自己的思考、情感、故事,勇敢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接受审视,也寻求共鸣。

      而我呢?我的声音,就该永远沉默吗?

      我想起了林夕。她正在外面的世界里,为我们共同的未来拼杀,用她的方式抵挡着风雨。她为我创造了这个安全的巢穴,不是为了让我永远龟缩其中,而是为了让我积蓄力量,等待能够自己飞翔的那一刻。

      现在,一个机会就在眼前。一个不需要辩解,不需要对抗,只需要真诚地分享自己“创作与治愈”过程的、相对温和的平台。

      这或许,正是我迈出那一步的,最好的试金石。

      我深吸一口气,重新坐回书桌前。电脑屏幕上,还停留着我刚刚写下的、关于林夕夜归的文字。那些字句里,有脆弱,有依赖,但同样,也有理解,有温暖,有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力量。

      这,不就是“治愈”的一部分吗?

      不是粉饰太平的虚假繁荣,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包括它的残酷和自身的局限后,依然不放弃寻找光亮的、坚韧的努力。

      我打开一个新的文档。手指放在键盘上,依旧有些颤抖,但这一次,颤抖中带着一种决绝的意味。

      我没有构思宏大的主题,没有追求华丽的辞藻。我只是从最近的书写的感受出发,从那种试图在束缚(疾病、舆论)中寻找留白(平静、创作、爱)的体验落笔。我写到了在丽江感受到的自然疗愈之力,写到了纳西族对生死的坦然如何松动了我内心的坚冰,写到了亲手扎染时,对“束缚”与“呈现”的领悟,也隐晦地提及了,一段稳定而支持的关系,如何为破碎的自我提供了黏合与生长的可能。

      我没有提及林夕的名字,没有提及任何具体的网络风波。我只是真诚地、甚至有些笨拙地,分享着一个创作者在内心风暴与外部压力下,如何通过书写、通过感受生活、通过与他人建立真实的连接,来寻找内在秩序与平静的、正在进行中的过程。

      我写得很慢,字斟句酌,仿佛每一个字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勇气。当最后一个句号落下时,窗外已是华灯初上。我靠在椅背上,感觉像是刚跑完一场马拉松,身心俱疲,却又有一种宣泄后的、异样的轻松。

      我看着屏幕上那篇近两千字的随笔,它不完美,甚至有些散乱,但它真实。它是我此刻所能做到的、最勇敢的呈现。

      我拿起手机,给编辑回了信息:

      【李编,我写了一篇随笔,是关于近期的一些感受。您看看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也没关系。】

      点击发送。心脏在胸腔里剧烈地跳动着,仿佛刚刚掷出了一种决定命运的信物。

      几乎是立刻,编辑就回了信息:

      【太好了!我这就看!无论合适与否,小苏,你能开始写,我就为你高兴!】

      我没有再回复,只是紧紧握着手机,等待着审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般漫长。

      大约半小时后,手机再次响起。是编辑直接打来的电话。

      我深吸一口气,接通。

      “小苏!”编辑的声音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和欣喜,“写得真好!特别真诚,特别有力量!不是那种口号式的治愈,而是……而是带着伤痕的、挣扎着的、却依然在向上的生命力!太好了!《栖心》的主编一定会喜欢的!我这就发给她!”

      我愣住了,握着手机,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预想中的挑剔、否定都没有出现,反而是如此直接而热烈的肯定。

      “真……真的可以吗?”我听到自己的声音带着不确定的颤抖。

      “当然可以!”编辑语气肯定,“这就是我们需要的稿子!小苏,你记住,真诚永远是你的必杀技。这篇稿子,不是为了讨好谁,也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它就是你自己。这就足够了。”

      挂断电话,我依旧处在一种恍惚的状态中。这就……发出去了?我做到了?

      一种微弱的、却切实的喜悦,如同破冰的春水,开始从心底深处汩汩涌出。不是狂喜,而是一种……被认可、被看见的温暖,以及,克服了巨大恐惧后的、如释重负的轻松。

      我走到窗边,看着楼下街道上川流不息的车灯,像一条条发光的长河。这个庞大而冷漠的城市,似乎因为刚刚那个小小的、勇敢的举动,而对我露出了些许温和的面目。

      我知道,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当这篇随笔发表,必然还会引来各种声音,好的,坏的,理解的,误解的。

      但至少,我迈出了第一步。

      我没有选择永远的沉默。我选择了发声,用我自己的方式,讲述我的故事。

      门锁传来轻微的转动声。是林夕回来了。

      我转过身,看着她推门而入。她脸上带着工作后的倦色,但在看到我站在窗边的瞬间,那双眼睛立刻亮了起来,敏锐地捕捉到了我脸上尚未完全褪去的、异样的神情。

      “怎么了?”她放下包,快步走过来,关切地问,“发生什么事了?”

      我看着她,看着这个一路支撑我、保护我走到现在的人,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感激和爱意。

      我向前一步,主动伸出手,抱住了她。将脸埋在她的颈窝,感受着她身上带来的、属于外面世界的一丝凉意,和她本身令人安心的温暖。

      “我……”我的声音闷在她的衣领里,带着一点点哭腔,更多的是释然,“我答应给《栖心》杂志写了一篇稿子。”

      林夕的身体明显僵了一下,随即,她更加用力地回抱了我。她没有问内容,没有问风险,只是在我耳边,用无比坚定和骄傲的语气说:

      “真好。我的苏晴,是最棒的。”

      窗外的城市灯火,温柔地笼罩着我们。

      在这个回归现实的巢穴里,我完成了第一次试飞。

      虽然羽翼未丰,虽然前路未知。

      但我知道,我已经走在了,成为更好的、更勇敢的自己的路上。

      而这条路,有她同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