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序幕 秋辞洛阳 ...
-
秋日的洛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却吹不散离人心头万千思绪。
昭阳郡君卫昭独立于城门外的长亭畔,一袭素色深衣在风中猎猎作响。她已过不惑,虽美貌依旧,但眼角已有了细纹,鬓边也染了霜色,唯有一双眸子依旧清亮如寒潭秋水,沉淀着四十载荣辱悲欢。
站在亭畔,回望这座巍峨的皇城——她整整生活了四十年的洛阳。
七岁入京时,她还是个牵着父亲衣角的懵懂稚子;
十四岁嫁作苏家妇,红烛影里犹带新妇娇羞;
十五岁那年冬雪皑皑,太宗皇帝龙驭宾天,她与幼弟跪在灵前,看着那顶沉重的十二旒冠冕压在孩童单薄的肩头;
十八岁时父母离世,她扶着灵柩走过朱雀大街,漫天飞雪与纸钱共舞;
二十四岁那年寒夜,苏哥哥握着她的手渐渐冰凉,窗外北风呜咽如泣;
三十岁立春那日,先帝泣血托孤,檐下冰凌初融,而她的鬓角已染霜华。
如今,她终于要走了。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
“郡君,该启程了。”侍女轻声提醒。
卫昭收回目光,轻轻颔首。
这座城,承载了她的一生。欢笑与泪水,荣耀与屈辱,都深深刻在每一块城砖里。恍惚间,仿佛看到了许多故人的影子。
最清晰的,是太宗皇帝。待她如亲女的太宗,把她当继承人一样精心教养。可她一心想做苏哲的妻子,当太子妃的凤冠摆在眼前时,她毫不犹豫地婉拒了这份殊荣。可命运总是戏弄世人——她越是逃避,就越被推向风暴的中心。最终阴差阳错间,她竟以更曲折的方式,踏入了那个她曾经避之不及的朝堂。
还有先帝,她的弟弟,不是血脉胜似血脉的亲人。
那个在朝堂上威严的先帝,唯独在她面前才会露出孩子气的一面,病了要她喂着才肯吃药;她出行时会在催归信上画下跳着脚的小人;遇到难决之事,总要缠着她问:“姐姐觉得该如何是好?”
他们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在耳畔回荡。小皇帝常常在御书房议政后,特意命人备下茶点,只为了能和姐姐多说会儿话。有时议事到宫门下钥的时辰,内侍们急得团团转,他却执意要送她到宫门,一路上说些朝堂趣事逗她发笑。
“姐姐你看,今日王尚书又在朝堂上打瞌睡了。”他模仿着老臣点头打盹的样子,惹得她掩唇轻笑。走到宫门处,却又突然正色道:“明日早朝,姐姐可要早些来。”
先帝驾崩那日,也是这样的秋天。
他躺在龙榻上,面色苍白,却仍紧紧握着她的手:“姐姐……朕走后,朝局恐有动荡,太子年幼,你要多费心。”
……
可这座洛阳城,留给她的也不全是伤痛。
她记得父亲教她读书时慈爱的目光,记得兄长们带她骑马射箭时的欢声笑语。
朝堂之上,她也并非孤军奋战。关键时刻支持她的丞相张琰;商行天下的专营司王崇;镇守边关的崔瑁;还有程颐,那个才华横溢的匠作大监,永远用倾慕而克制的目光追随着她,在她最艰难时递上一封封力挺的奏章。
而最温暖的记忆,莫过于苏哲,她的夫君。他是她此生最深刻的爱恋。在那个专精农事的“呆子”眼里,她永远是“世上最好的阿昭妹妹”。即便她的彪悍天下皆知天下皆畏时,即便她刚刚挥拳打人,他也会一边替她揉手一边问,“阿昭,你疼不疼?”……
秋风拂过,阿昭抬手拭去眼角的湿润。
这座城给予她的记忆,有痛,亦有光。
马车缓缓前行,离洛阳越来越远。
卫昭靠在软垫上,闭目养神。车窗外,秋日的阳光透过帘子,在她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郡君,且慢行……”
忽然,一匹快马疾驰而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呼喊着。
侍女掀起车帘。远方,一队盛大的仪仗踏尘而来——
旌旗猎猎,遮天蔽日;铁蹄铮铮,卷起漫天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