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相逢 ...

  •   永安三年秋,靖国三十万大军败于昭国边境,一纸降书递到昭国皇宫时,梧桐叶正簌簌落在承天殿的白玉阶上。

      作为议和条件之一,靖国七皇子沈砚需以质子身份入昭,永居都城直至两国盟约解除。

      沈砚抵达昭国都城那日,城门处没有迎接的仪仗,只有两名面无表情的禁军引着他入宫。

      他身着素色锦袍,腰间系着一枚成色普通的墨玉佩,那是母亲临行前亲手为他系上的,玉佩内侧刻着一个极小的“砚”字。

      一路走来,宫人们的目光里藏着轻蔑与好奇,他却始终垂着眼,将所有情绪都掩在平静的表象之下。

      中秋宫宴设在御花园的澄瑞亭,昭国皇帝高坐主位,太子姜珩与诸位皇子公主分坐两侧。

      沈砚被安排在最末的位置,面前的酒杯斟得满溢,却无人与他碰杯。

      他安静地坐着,听着殿内的丝竹声与欢声笑语,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墨玉佩。

      约莫过半时辰,他借口更衣,悄悄离了澄瑞亭。

      御花园极大,曲径通幽处种满了桂树,晚风拂过,满庭飘香。

      他沿着石子路往前走,忽闻前方传来清脆的剑鸣声,夹杂着衣袂翻飞的簌簌声。

      循声望去,不远处的空地上,一抹绯红身影正持剑起舞。

      女子身着石榴红襦裙,裙摆随着剑势展开,她剑法凌厉,每一个动作都透着利落与英气,额间配饰随着跳跃的步伐轻轻晃动,却丝毫不影响她的专注。

      沈砚认出她,那是昭国长公主姜雪怡,皇帝最宠爱的女儿,也是传闻中能文能武、性格刚烈的天之骄女。他本想悄悄离开,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可下一秒,变故突生。

      姜雪怡一记旋身挥剑,足尖却不慎踏在一块松动的青石上,身子猛地向旁倾斜,手中的银剑脱手而出,直直朝着沈砚的方向飞来。

      千钧一发之际,沈砚几乎是本能地侧身避开,同时快步上前,伸手稳稳托住了姜雪怡的腰肢。

      掌心触及的衣料温热柔软,还带着淡淡的桂花香,他甚至能感受到女子腰间细微的颤抖。

      “放肆!”

      一声冷斥骤然响起,姜雪怡猛地回过神,用力推开沈砚的手,踉跄着后退两步站稳。

      她抬眸看向沈砚,凤眸中满是警惕与愠怒。

      银剑落在不远处的草地上,发出“当啷”一声轻响。

      沈砚收回手,垂在身侧的指尖还残留着她衣料的触感。

      他微微躬身,语气恭敬:“公主恕罪,臣只是情急之下,并非有意冒犯。”

      姜雪怡上下打量着他,目光在他腰间的墨玉佩上停留了一瞬,随即移开,语气冷得像秋日的寒霜。

      “靖国质子?”她嗤笑一声,“看来靖国不仅兵弱,连质子的规矩都不懂。本公主的身子,也是你能碰的?”

      周围的空气瞬间变得凝滞,沈砚能感受到她话语里的轻蔑,那是刻在骨子里的身份优越感,也是两国立场带来的天然敌意。

      他握紧了拳,指甲深深嵌进掌心,却依旧保持着平静的神色:“公主教训的是,臣失仪了。”

      “不必多言。”姜雪怡打断他,转身走向草地拾起银剑,剑鞘归位时发出清脆的声响。

      她没有再看沈砚一眼,只留下一道决绝的背影,“往后莫要再出现在本宫面前,免得污了本宫的眼。”

      绯红身影渐渐消失在桂树深处,沈砚依旧维持着躬身的姿势,直到再也听不到她的脚步声,才缓缓直起身。

      晚风卷起地上的落叶,落在他的肩头,带来一阵凉意。他望着姜雪怡离去的方向,喉间泛起一丝苦涩,他早该明白,质子与公主之间,隔着的是两国战火、万千生民,还有一道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

      回到澄瑞亭时,宫宴依旧热闹。太子姜珩见他回来,端着酒杯走过来,语气带着几分试探:“沈砚,方才去哪了?父皇还问起你。”

      沈砚接过侍女递来的酒杯,浅酌一口,语气平淡:“多谢太子关心,只是方才有些乏了,在园子里略作歇息。”

      他没有提及遇见姜雪怡的事,有些交集,越少人知道越好。

      姜珩盯着他看了片刻,似乎想从他脸上看出些什么,最终却只是笑了笑:“既如此,便多饮几杯,这桂花酿可是宫里最好的酒。”

      沈砚点头应下,目光却不由自主地飘向主位旁的空位,那是姜雪怡的位置,此刻空着,仿佛方才御花园里的那抹绯红,只是他的一场幻觉。

      夜渐深,宫宴散去时,月亮已经升到了中天。

      沈砚跟着宫人回到分配的偏殿,殿内陈设简单,甚至有些陈旧,与宫中其他宫殿的奢华截然不同。

      他解下腰间的墨玉佩,放在掌心细细摩挲,玉佩内侧的“砚”字硌着掌心,让他想起故国的母亲。

      “母亲,孩儿定会活着回去。”他轻声呢喃,目光望向窗外的月亮。

      月亮清冷的光辉洒在地上,照亮了他眼底的坚定,在这昭国皇宫,他不仅要活下去,还要找到机会,为靖国、为自己,寻一条出路。

      而姜雪怡,那个如烈火般耀眼的公主,或许会是他这条路上,最大的变数。

      三日后,沈砚按照昭国皇帝的安排,每日前往太学与昭国的皇子们一同听课。

      太学里的先生对他算不上友好,提问时总是刻意刁难,皇子们更是时常对他冷嘲热讽,言语间满是对靖国的鄙夷。

      沈砚从不争辩,只是默默承受。他知道,在这异国他乡,隐忍是最好的保护色。

      每日除了去太学,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藏书阁整理典籍,这是他主动向皇帝请命的差事。

      一来可以避开宫中的纷争,二来也能趁机查阅昭国的典籍,了解这个国家的风土人情与朝堂局势。

      藏书阁位于皇宫西侧,平日里鲜少有人来,只有几个老宫人负责看管。沈砚待在这里,倒也清净。

      这日午后,他正蹲在书架前整理一批旧卷,忽闻窗外传来两个侍女的低语声,声音压得很低,却还是断断续续飘进了他的耳朵。

      “你说公主殿下这几日怎么了?对着封地的粮税文书愁了好几天,连晚膳都没动几口,贴身侍女劝了好几次都没用。”

      “还能怎么着?南方封地今年不是遭了涝灾嘛,粮产减了大半,可户部那边还催着交粮税,公主殿下夹在中间,左右为难呗。”

      “唉,公主殿下也是可怜,明明是金枝玉叶,却要管这些糟心事。听说陛下还说了,要是处理不好,就要把封地收回来给三皇子呢……”

      侍女的声音渐渐远去,沈砚却停下了手中的动作。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远处公主府的方向,若有所思。

      他曾在典籍中看到过,昭国南方封地是姜雪怡的汤沐邑,那里土地肥沃,盛产稻米,每年的粮税占昭国国库收入的十分之一。

      今年入夏以来,南方连降暴雨,江河泛滥,许多农田被淹,百姓颗粒无收。按照昭国律法,封地领主需按时向朝廷缴纳粮税。

      可如今这种情况,若是强行收税,定会引发民怨;若是申请减免,又恐触怒皇帝,丢了封地。

      姜雪怡会为此发愁,倒也情理之中。沈砚想起那日御花园里她凌厉的模样,忽然觉得,这个看似娇纵的公主,心里其实装着封地的百姓。

      当晚,沈砚没有回偏殿,而是留在藏书阁,借着烛火翻阅关于昭国粮税制度的典籍。

      他从日落一直看到深夜,终于在一本泛黄的《昭国律例补编》中找到了线索,昭国开国之初,曾有过“灾年粮税灵活减免”的先例。

      根据灾情严重程度,可分为全免、半免、延缓缴纳三种方案,只是后来这套制度渐渐被搁置,鲜少有人提及。

      他心中一动,立刻取来纸笔,凭着记忆将三种方案整理出来,又结合南方封地的灾情,详细分析了每种方案的可行性与利弊。

      他还特意在文末附上了安抚百姓的建议,比如开放官仓赈灾、组织百姓兴修水利等,确保方案既能缓解粮税压力,又能稳定民心。

      写完后,他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遗漏,才将折子折好,用一张素色的纸包起来,写上“民间粮税建议”几个字。

      趁着夜色,他悄悄来到公主府外,将折子交给了守门的侍卫,只说“为解公主忧,匿名呈上”,便转身离开了。

      第二日清晨,姜雪怡刚起床,侍女就拿着一个素色纸包进来,恭敬地说:“公主,昨日深夜,有个侍卫送来这个,说是有人匿名呈给您的,关乎封地粮税的事。”

      姜雪怡接过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是一份字迹工整的折子。

      她快速浏览了一遍,眼睛越睁越大,折子上的三种粮税减免方案,正好切中了她的难处,尤其是文末的赈灾建议,更是考虑周全,比户部那些老臣的提议实用多了。

      “写这份折子的人,查到是谁了吗?”姜雪怡抬头看向侍女,语气带着几分急切。

      侍女摇头:“侍卫说,那人放下折子就走了,只说是‘为解公主忧’,没留下姓名。不过……”

      她顿了顿,小声补充道,“侍卫说,那人的身形和穿着,倒像是近日在藏书阁整理典籍的靖国质子沈砚。”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