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1、大寿 ...
-
江关州知府衙署内,知府李清扬与萧山县知县陈知正在谈论着黄家的事情。
李清扬听了陈知的汇报问道,“你说萧山县黄家可能在私制火药?”
陈知点头,“是。”
李清扬神色不由凝重起来,道,“仔细说来。”
陈知便道,“此事是由何捕头。。。。。。”说到这里又补充道,“哦,也就是大将军身边的何侍卫最先收到消息。”
黄家私制火药的事情最先是由少年陈良所提。陈父原来便是黄家烟花铺子里的一名专做烟花的匠工,据陈良所说,乃是因为其知道了黄家私制火药的事情而被黄家杀害。
只不过因其年岁少又并无实证,而彼时云烁等人又正要回京,因此便并未对外声张,只将何侍卫留在了萧山县暗中追查此事。然而自打知晓了云烁他们的到来,黄家便已暂停了火药制作之事并销毁了相应的物证,因此何侍卫等人数番追查下来却是均未发现黄家有何异常。
云烁等人离开萧山县后,萧山县继任县令陈知便以整肃县衙,补充人手为由在县内张贴告示,重新考校招聘补全了三班衙役,而何侍卫则是通过此番考校顺利夺得头筹从而进入了县衙当中,担任捕头一职。又因目前县尉一职空缺,因此诸事皆亲向县令汇报。
等闲看来不过区区捕头连个正经的吏都算不上,可实则县尉一职出空,且陈知县似乎并不急于补缺反倒是对这个新任的何捕头信任有嘉,不少人便猜测知县大人这是要先一步培养自己人手,因此萧山县内逐渐也有不少士绅大户的人家想尽办法同何捕头套近乎,卖乖示好。
事情的转机便出现在此时。
自胡家倒台之后,县衙罚没并出售了胡家的不少产业,黄家仗着老夫人黄氏的判断先一步出手购入了胡家不少优质产业而引起了部分人的不满,这其中就包括了与黄家同处西城的陈家。
这萧山县中原本三大家胡家,陈家,黄家。黄家之所以排在最后,乃是因为其与胡家陈家祖传产业并不相同,乃是先头黄老太爷娶了承平伯的妹妹黄氏,才逐渐发展开来,真正要说置办产业也只是在黄老太爷去了这几年,说到底在当地没什么底蕴。
如今胡家倒了,黄家突然插上这么一脚且隐隐有了想要赶超陈家的意思,陈家自然不满。
俗话说“慈不掌兵,义不聚财”。自古至今,真正能靠规规矩矩种地、做买卖发家致富的,能有几家?地方上的乡绅大户,盘踞在这一亩三分地,生意盘子就那么大,你起一起,我便得落一落。因此,谁家不是死死盯着对家的动静,恨不得连对方底细都摸得清清楚楚?这么一来,谁手里又会没有几分对方的把柄和黑料呢?
陈家现任家主陈其胜便是在这个时候找上了何捕头,极尽拉拢之后终于在一次醉酒之后不小心说露了嘴,黄家的焰火铺子有问题,硫磺和硝石的用量比普通铺子要多了许多。
李清扬听完陈知的一番汇报不由也点了点头,“如此说来,这黄家有问题的可能性倒确实颇大。”
陈知道,“下官此番前来一为同大人汇报此事,二来也是想同大人借些许人手。此事事关重大,幕后之人的身份恐怕不简单,县衙里的捕快衙役均为本地人士且部分人刚入衙不久恐走漏消息,打草惊蛇便不好了。”
李清扬略一思索,“我自京中带来的卫队中拨付五人与你,再与你两名夜不休。另外何侍卫与萧山卫的战指挥使都是大将军的人,可以信重。”停顿片刻又道,“我记得萧山县黄家与松山县的那位伯爷似乎有姻亲关系?”
陈知点头,“正是。如今萧山县黄家的老太太正是那位伯爷的庶出胞妹。”
萧山县郊外马路上,一行浩浩荡荡的华丽车队正驶往松山县方向。
身居江南的承平伯黄老伯爷五十五岁大寿,做为亲戚的萧山县黄家除了庶出的大公子黄亦远留下看家之外几乎全家出动,前往松山县为黄老伯爷祝寿。
马车上黄家二公子黄亦驰与黄老太太共坐一车,路过出城路口的时候两人几乎同时看向了一个方向,那是通往黄家烟火作坊的方向。
当马车轱轱辘辘的驶离路口时,黄亦驰忍不住开口问道,“祖母,咱们就这样停了生意,那边会不会不同意?”
黄老太太收回看向窗外的目光,微垂下了眼睑,先是轻轻叹了口气,然后又以不容质疑的语气道,“咱们做的已经够多了,他们同意与否也只到这里了。”
说完又抬起头拉着黄亦驰的手轻轻拍了拍,语气中透着一股不容置疑,“祖母在黄家过了这许多年,又岂会没有半点自保的手段。祖母说过要护儿孙周全,那就一定护的住!”
承平伯黄启山,祖上豪商出身,世居江南府,到松山县定居也已有三代。黄伯爷乃是整个江南府里唯一的一位外姓侯爵,加之其本人向来乐善好施时常救济贫苦,又于前朝时为朝廷献粮献银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而大受朝廷表彰,因此在江南府一带颇有几分威望。尤其是其所定居的松山县,不但民间百姓交口称赞,就连官员乡绅也无不为黄伯爷马首是瞻。若非黄伯爷本身低调谦逊从不以势压人插手政务,这松山县里换个天家也不无可能。
百姓能有什么坏心思呢?他们本就位卑言轻,一生所求也不过吃饱穿暖,传宗接代。在这样生产力低下的时代里,谁能让他们饿不着冻不着,太太平平把日子过下去谁就是好人。至于皇宫里的那一位?不好意思没见过,不认识。
黄伯爷过寿,整个松山县都跟着喜气洋洋。黄家更是大气,提前三天就在门外摆了流水席,凡路过之人皆可上前喝上一碗水酒,吃上几口长寿糕。与此同时,整个松山县的医馆同时义诊一日,你还别以为这医馆只义诊一日,这可是全县医馆自发的行为,没用黄家出半文钱。足可见黄伯爷在当地民众心目中的地位。
还未进入松山县黄家所在的街道便依稀可见有人家门口挂着红彤彤的彩绸与各色灯笼。进入黄家所在的承平街时,街道两侧更是随处可见的喜庆布置。
没错,承平街。承平街本名转马街,后来是因为十多年前前前前县令为了讨好黄家而特意将街名改做承平街,取自承平伯的爵号。
未及黄府,远远便可看见朱漆大门洞开,府门前的两尊石狮子也已早早的披了红,颈上系着簇新的绸花,素日里威猛尊严的狮子此时也透着压不住的喜气。而沿着黄家高墙一溜儿更是挂着无数绢丝做的簇新灯笼,“八仙献寿”、“天官赐福”等各色故事不一,虽是白日里未曾点灯,可那缤纷的色彩与精细的画工也足引映得人眼花缭乱。而灯笼之下沿墙则是一溜摆满了酒水与各色长寿糕点,侧门处还设有布施之处,家丁下人们正在给端着各类器具前来的乡邻们装米扯布。
看到这一切,马车里的黄亦驰忍不住对黄老太太道,“舅公家里倒是一如既往的阔气,这些年生意不见有什么扩张,倒是海量的银粮洒出去,好似是家里有着金山银矿似的。”
语气当中毫无恭敬却满是嘲讽之意。而黄老太太闻言也并未答话,只平静的看着眼前的一切,神色中也全无半点回家的欢喜之气,眸子里倒是透出了几分冷漠之意。
黄府门口执事的仆人穿着清一色的新衣,垂手立在两侧,有眼尖的人瞧见黄老太太的马车立时便派了小厮前来引着马车入了侧门。
府外已是繁华喜庆,待进入黄府之内更是极尽奢华。转过雕花影壁便可见庭院中张灯结彩,廊柱早已重新着过了颜色,朱红的厚漆此刻光可鉴人。檐下一溜儿的灯笼也不再是什么素纱彩绘,而是换成了明瓦铜骨的描金彩雕宫灯,那彩绸更打从廊檐这头牵到那头,如流霞似彩虹。就连院儿里的高树矮石之上也皆是各色布置。
大少奶奶姚氏与二少奶奶程氏闻讯早早的便候在了二门之处等着黄老太太。真情假意暂且不论,每个人的脸上都是一派的喜气洋洋。待见到黄老太太一行自然又是一番亲热的寒暄,很快便将人引到了黄老太太未出阁时所以的院子里。
黄老太太自出阁后便很少回娘家,与这两位少奶奶熟络都说不上更何况亲近。早两年与黄伯爷这边的走动都是黄老太太嫡出的长子黄老爷与夫人,因此倒是与二位少奶奶相对熟络一点,也算是有点话题聊不至于冷场。
两位少奶奶陪着寒暄一番之后便靠罪离开,黄老太太也趁机打发了众人,只道自己一路疲累想要休息一下。众人散去,只留黄老太太坐在惜时的闺房当中,看着院里那棵苍老的槐花树暗自握紧了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