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风雨欲来 ...

  •   嘉靖三十八年春,南京城笼罩在一种奇异的氛围中。秦淮河畔的垂柳刚刚吐出新绿,但空气中却弥漫着某种难以言说的紧张。
      沈文渊站在鸡鸣寺的高处,远眺着这座帝国陪都的繁华街市,心中却无端生出几分忧虑。码头上,漕运船只比往常多了三成,而且多是吃水很深的货船。
      沈文渊注意到,这些船上卸载的不仅是常见的丝绸瓷器,还有许多用油布严密包裹的长条木箱,由身着便装但步伐整齐的壮汉们小心搬运。
      更让他心生警惕的是,应天府衙门的差役们似乎对这些异常视而不见,反而在码头四周布设了更多岗哨,名义上是维持秩序,实则像是在为某些特殊货物保驾护航。
      徐婉如的丝绸铺子里,赵士蕃正悠闲地品着新到的龙井。这位应天府知府今日身着常服,但眉宇间的官威依旧不减。
      “徐姑娘最近的生意越发红火了。”赵士蕃轻抚茶盏,目光却锐利如鹰,“听说上个月又接了苏杭两府的三笔大单?”
      徐婉如微微欠身,语气恭谨却不过分卑微:“承蒙大人关心,都是些小本经营,勉强糊口而已。眼下丝绸行情起伏,婉儿也只是顺势而为。”
      “顺势而为?”赵士蕃轻笑一声,放下茶盏,“好一个顺势而为。不过本官倒是听说,最近有些商人不太安分,想要‘逆势而上’呢。”
      他刻意加重了最后四个字,徐婉如的心猛地一紧。她知道赵士蕃指的是什么——最近确实有一批商人暗中串联,想要集体请求官府放宽对私盐的管制。
      ——
      当晚,沈文渊在书房中来回踱步。下午与李振武的一席谈话让他心绪难平。
      这位年轻的武官向他展示了边关急报——蒙古俺答部正在集结兵力,而朝廷的军备却因为层层克扣而严重不足。
      “沈先生,你可知为何最近码头上来往的私盐突然多了?”李振武当时这样问他,不等他回答便继续说道,“因为边关需要银两购置军备,而某些人正好借此机会中饱私囊。”
      沈文渊推开窗,让晚风吹散书房中的闷热。
      他的目光落在书桌上那封还未写完的奏折上——这是他为那些被赵士蕃强占土地的百姓写的陈情书。但现在,他意识到事情远比他想象的复杂。这不是简单的土地纠纷,而是一张涉及军政商三界的大网。
      次日清晨,徐婉如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没有参与那些商人的联名上书,而是单独求见赵士蕃。
      “大人明鉴,”她开门见山,“私盐泛滥确实有损朝廷税收,但一味严禁恐怕适得其反。婉儿以为,不如由官府指定几家商号特许经营,既可控管盐务,又能增加税入。”
      赵士蕃眯起眼睛:“徐姑娘这是要为谁做说客?”
      “婉儿只为大人着想。”她从容应答,“近来边关吃紧,军费短缺。若能在盐税上有所增收,既解了军需之急,又显大人治国之才,岂非两全?”
      在城西的李氏兵器作坊里,沈文渊目睹了令他震撼的一幕。李振武亲自演示了新改进的迅雷铳,这种连续发射的火器威力惊人。
      “文官们总说仁义无敌,”李振武擦拭着枪管,语气中带着讥诮,“但战场上,往往是这些‘奇技淫巧’更能保家卫国。”
      沈文渊沉默片刻,轻声道:“李将军误会了。圣人之道,在于以仁德化育天下,但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武备。只是...武力需用在正途。”
      “正途?”李振武冷笑,“什么是正途?让那些贪官污吏中饱私囊是正途?让边关将士缺饷少粮是正途?”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
      一名满身尘土的驿卒飞驰入城,背上的红旗格外醒目——这是边关急报的标志。街道上的行人纷纷避让,窃窃私语声中弥漫着不安的情绪。
      沈文渊与李振武对视一眼,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凝重。他们知道,平静的日子恐怕不多了。
      黄昏时分,沈文渊再次登上鸡鸣寺。夕阳下的南京城依旧繁华,但他仿佛已经听到了远方的战鼓声。他从怀中取出那封未写完的奏折,缓缓将其撕碎。
      “有时候,”他轻声自语,“想要匡扶正义,未必需要直言进谏。”
      他的目光变得坚定,一个新的计划在心中慢慢成形。这个计划风险极大,但若是成功,或许能同时解决土地问题、军备问题,甚至能够动摇赵士蕃这样的贪官。
      但首先,他需要找到一个可靠的盟友——一个既懂商业运作,又有足够胆识的人。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城南方向,那里是徐家丝绸铺的所在。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