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6、门牌落定 ...


  •   入村第十六到第二十日,天转暖了些。
      这几天事多:抄账,写欠条,教字,回访旧条。人一忙,就没空想东想西。手落在纸上,心也跟着落下去。能靠写字换米、换柴、换几枚小钱——我就能自己过。
      清早把案上那叠纸摊平,往砚里滴两滴清水,磨到墨色发亮。谁来借米,谁要换工,谁来认字,都照规矩写清楚。许账房忙的时候,把账簿一推,我接住;里正从门口走过,抬眼点一下,我就把“见证”两个字写在前头。午前写两张短契,下午教三个字,傍晚回访一张旧条。写错就划掉重来(这里没有 Ctrl+Z),手稳了,心也稳。
      挣到的几个铜钱我分成三份:一份买盐,一份买柴,一份攒着再买纸笔。简单,管用。
      ——
      陈大娘进来,把一只小布袋放在案上,青布围裙洗得发白,手臂上晒斑明显:“顾先生,我上月借三升米,今天先还两升,剩的一升,下月麦熟了再还。能写清吗?”
      “能。”我把上月的欠条翻出来,指腹按住旧印,在后面加一行:今还两升,余一升,限下月廿日还清;若再拖,抵柴半捆。写的时候我边念给她听,又把“柴半捆”四个字写粗一点。
      她笑了一下:“这样写,我家那口子也说不出话。上回那张,他看不懂,还说我拿字唬人。”
      “字是拿来少吵一次嘴的。”我说。她要把米直接递给我,我把袋子推回去:“这桌只认纸,不认物。米交给账房,许叔跟你对秤。”
      她愣了一下,胸口像松了口气,走路也轻快。我在条底下画一小格:回访一——已兑付二/三。胸口也轻一格。
      ——
      临近午时,孩子们又摸到门槛。小桂花眼睛亮:“顾先生,今天学‘田’行不?我爹说‘田’是命。”
      “行。”我把“田”拆成四个小框,说像一块地,分四片,每片都要种。
      小阿牛写快了,最后一个“田”歪到纸外头。我按住他的手:“慢点。庄稼也是慢慢拔节。”
      “拔节是什么?”
      “就是你们长个子的时候,夜里骨头痒,第二天裤腿短一截。”
      孩子们笑,笑声顺着巷口跑出去。柳嫂端碗汤过来,挨个把他们额前的汗擦一把:“人小,字要正。”把汤放我手边,又说:“你也别盯太久,眼会花。”
      我点头,在纸角记一句:田=四片地;拔节=夜里痒。不识字,看懂比喻也行。
      ——
      午后更热,两个男人闯进来,一个红脸,一个青脸,一开口就吵。
      红脸拍桌:“他家抢水!我在前面,他截我沟。”
      青脸顶回去:“你先把渠口堵了。我不截,我家田就旱。”
      我把短契样式铺开,不急不躁:“先把三件事说清楚:哪一天,哪一段渠,谁在场。”
      两人一口气应:“前天,东渠第二口;里正,还有牛三。”
      “都在村里?”
      “在。”
      我拿出一张空纸,写了“再议格”,故意写大一些:明日巳时,祠口;到的人:当事两位、里正、牛三。念给他们听,最后加一句:“再吵,明天吵;今天不吵嘴。”
      两人各自“哼”了一声退了出去。把火从今天挪到明天,今天就不烧屋。
      ——
      我在纸上写字的时候,脑子里也闪过这两年里的一些画面:
      春天分籽,我把“几口人→多少籽”画成小格,一格一口,照格分完,谁也不吵;
      夏天排河道值日,我用红黑两色圈人名,里正看了只说一句“见证在前”;
      秋天打谷,我把秤星记在纸角,老汉笑,说写得明白,心里不慌;
      冬天熬姜汤,我写“领汤签”,孩子举着签子跑来跑去。
      关系也一根根线织起来:柳嫂夜里咳,我把灶口垫高一指,第二天她说“你是个细致人”;许账房遇上外地客,叫我抄双份账,“你能用”这四个字从他屋里传到巷口;那回丧事,我做了一张“白事清单”,丧家不用开口也周全;门口“一日一字”的小榜越排越齐;两个行脚商借口袋,我写“借袋条”,临走回头喊“顾先生的纸,说话算数”。
      小刺也遇过:夏夜偷瓜,我写“赔瓜不赔脸”,小子按印,第二天见面也不躲;秋收对骂,我让双方各说三句,把句子写在纸上,吵到第二句就下不去了;冬天借火,有人嫌我外乡,我笑着退半步:“按你们规矩来。”
      一年多,我学会把话说小半个音;到该落笔的时候,再重一点。
      这些都是过去一两年的事。眼下,日子还在入村第二十日这条线上往前走。
      ——
      傍晚,里正提着木梆从祠前过,瞟一眼我贴的“再议格”,抬了抬下巴:“明日我在。”
      看见桌边那支秃尾笔,他从袖子里抽出一支细杆推过来:“拿去,细些,好写。”
      我接过:“多谢。”
      他只留下一句:“你写得明白。”敲了两下木梆就走了。
      我在砚台上试笔,笔锋贴纸,落声很小,字更清楚。有人不夸你,只把一支笔递过来,这比夸强。
      ——
      点灯。我把今天的清单抄一遍,纸角又补两句:田=四片地;再议格已贴。忍不住压低声唤:“系统。”
      【系统】YS-017。记录事实,不给建议。
      “今天算顺不顺?”
      【系统】社会噪音↓;沟通效率↑;支持度=稳中小升。
      “会一直这样吗?”
      【系统】无数据。
      我在清单下添一句:能拖开,就先拖开;能写清,就先写清。
      ——
      夜风从巷口灌进来,晾榜的麻绳晃了两下。那两圈半的结还好好地在,尾巴朝北。巷子尽头有个影子站了一会儿,像在数我家灯跳了几下,确认没事才退回黑里。
      我没追,只在门口小声说:“多谢。”
      把门带上,门闩落半指——不多不少,刚好听得见动静。
      ——
      我坐回小案前,对着纸把心里话说出来:“在这儿,四季都认得我;我写的字,也认得四季。忙起来,心就不乱。”
      纸角画一个小小的“五年”:看同一批孩子从“田”写到“家”;看一张纸,从春贴到冬。愿望不大,但够用。
      ——
      第二十日一早,王嫂子来报:修堤换日准了。她又塞过来两只鸡蛋,被我推回去,便小声问:“那……我们家每月来认一个字,行不?”
      “行。”我写下:王家每月认一字。旁边画一朵歪歪的桂花,她笑,脸上的褶子都软了。
      午后,陈大娘扛来半捆柴:“‘抵柴半捆’我先兑。下月谷熟,再把一升补齐。”
      我把旧条翻出来,在“柴半捆”上划一道。账上,这叫核销。我只说:“行,算清了。”
      傍晚,红脸、青脸、里正都到了祠口。我带着纸过去,只做一件事:把他们的话按“谁说、说了什么、谁在场”一条条写明白,最后让三个人各按一个手印。红脸本想再吵,看见那一排手印,把话咽回去。
      里正敲一下木梆:“明日,到渠口照纸走。”事就散了。
      我把那张纸吹干,贴在祠口。心里像把一块石头从左边挪到右边——没消失,但不硌脚。
      回祠后巷,天已经黑透。柳嫂在门口等我,手里捧着灯盏,灯光把她眼尾的细纹照得很软。
      “忙完了?”
      “完了。”
      “那就吃饭。别让纸占了命。”
      我点头。坐下时,手指摸到早上那张纸的边,不卷,服帖。
      ——
      饭后,我把小案挪回窗下,点灯。把今天的清单再抄定一遍:回访二/三,“田”课有笑,吵架转“再议”,里正给细笔,王家认字。最后空一格,写一句:有人愿意每月认一个字。
      我把纸抚平,指尖顺着纹理轻轻一擦,像给自己找落脚点。纸上有活计,灶上就有火,心里就有数。今天能把自己养住,明天就不慌。
      我提笔,写下落款:顾长歌。
      灯焰跳了一下,像有人在暗处点头。门闩落半指。风从窗缝里掠过,铜铃轻轻一响。
      我在心里说:明天也是。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