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章时,总在想“喜欢一个人”最藏不住的样子是什么——不是说很多话,而是不自觉地把自己活成了对方的影子。所以林野会模仿顾砚的字迹写数学题,会学着他的倾斜角度记英语单词,连物理笔记上的星号,都画得和顾砚一模一样。那些笔尖反复调整的细节,其实是他把“想靠近你”这件事,悄悄藏进了一笔一划里。
顾砚的空位是这章的小伏笔。我特意写了椅背上消失的校服、桌角不见的铅笔,甚至让阳光都绕着那片地方走——其实空位本身不空旷,空旷的是林野心里少了个人的位置。他盯着空位发愣的样子,像极了我们上学时,在意的人没来上课,就会忍不住反复看那个座位,连老师讲了什么都听不进去的模样。
林野在顾砚家楼下的犹豫,是我写得最揪心的部分。他攥着笔记本的手指发白,反复走到楼道口又退回,甚至被小卖部阿姨询问时只敢说“路过”——这种“想关心又怕打扰”的纠结,太像青春期的喜欢了。明明心里把“你感冒好点了吗”“要不要喝热水”想了无数遍,最后只敢发一句最简单的“好好休息”,连表情都要选个太阳,怕对方觉得自己太啰嗦。
而那些红笔星号,其实是两个人的“秘密暗号”。林野画星号时,会在旁边写“顾砚说这个要重点记”;顾砚看到星号时,能懂林野的用心。就像后来顾砚接过感冒冲剂时的愣神,他不是不知道林野的小心思,只是用一句“你想得真周到”,轻轻接住了这份藏在细节里的在意。
很多人问,为什么不写林野直接上楼探望顾砚?其实青春期的喜欢,本就带着点“怕唐突”的克制。林野把关心藏在笔记的星号里、藏在书包的感冒冲剂里、藏在模仿对方字迹的小动作里,这种“我不说,但你都懂”的默契,比直白的探望更戳人——就像冬天里揣在口袋里的糖,自己捂着会甜,递到对方手里时,更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