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章时总在盯着“橡皮牙印”发呆——原来少年人的小习惯,真的会被偷偷记成一本“进化史”:从9月蓝色橡皮的2道浅印,到12月浅棕橡皮的5层叠印,从完整的小熊图案到只剩模糊黑点,林野记的哪里是橡皮的变化?是把顾砚每次咬橡皮时的皱眉、发呆、解不出题的窘迫,都藏在了层层牙印里,这些细碎的记录,比任何告白都更藏不住心动。
林野捡橡皮时“偷偷摸牙印”的小动作,藏着最软的小心思——他摸的不是橡皮的凹陷,是想通过那些牙印,贴近顾砚解题时的心事:咬得深是题太难,咬得浅是在发呆,常咬的角落是习惯的位置。他把这些观察写进草稿本、写进小说,给“顾砚”的橡皮也加上牙印,不是刻意加戏,是觉得“会咬橡皮的顾砚”才更真实,才是他偷偷喜欢的、不完美却鲜活的样子。
特意写“橡皮的温度”“擦过手心的触感”,是想让这份“记录”更有温度:橡皮不是冰冷的物件,是被顾砚咬过、捂热的,是两人指尖擦过的小联结;牙印也不是丑陋的痕迹,是顾砚认真的证明,是林野心动的证据。林野最后在梦里盼着“题不难不用咬橡皮”,不是盼橡皮完好,是盼顾砚不用再为难题皱眉,这份藏在细节里的心疼,比喜欢更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