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报告定稿赴京约 ...

  •   腊月的A大飘着细碎的雪沫,图书馆三楼的社科区却暖得让人安心。周筱把最后一页修改好的甲骨文研究报告叠整齐,指尖划过封面上“殷墟与岐山‘星’字甲骨文地域差异研究”的标题,长长舒了口气——这是她和许祈逸熬了三个周末才最终定稿的版本,连王教授都笑着说“可以直接拿去参加全国论坛了”。
      “终于弄完了?”许祈逸端着两杯热可可走过来,深灰色的毛衣袖口沾了点墨渍,是刚才帮她校对拓片标注时蹭上的。他把印着麋鹿图案的杯子递给她,“刚在一楼咖啡馆买的,你上次说热可可要多加半糖,我特意跟店员说的。”
      周筱接过杯子,温热的触感透过陶瓷传到掌心。她低头喝了一口,甜而不腻的可可味在嘴里散开,和高三时他在晚自习间隙偷偷塞给她的热牛奶味道一样,都带着让人安心的温度。“你看这里,”她指着报告里的星象图谱,“我们把张教授说的金文演变过程加进去了,还有王教授推荐的那篇《商周星象观测与地理关联》论文里的观点,现在逻辑应该更完整了。”
      许祈逸凑过来看,两人的肩膀轻轻靠在一起。他拿出铅笔,在图谱旁边画了个小小的箭头:“这里可以再标注一下岐山地区的山脉走向,上次查资料时发现,那里的子午岭刚好会挡住部分南半球的星象,能更直观解释‘星’字少一个‘日’的原因。”
      “对哦,我怎么忘了这个!”周筱立刻拿出钢笔,在空白处补标注,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窗外雪粒打在玻璃上的簌簌声混在一起,格外好听。她想起半个月前,为了确认子午岭的地质年代,两人特意去学校档案馆查了民国时期的《陕西地理勘探报告》,翻了整整三个小时才找到关键数据——现在想来,那些在旧档案堆里埋头的时光,倒成了这段日子里最特别的回忆。
      “标注完我们就去打印,”许祈逸帮她把散落的头发别到耳后,“王教授说今天下午要帮我们把报告寄给北大论坛组委会,别耽误了截止时间。”他看着她认真写字的侧脸,忍不住拿出相机,悄悄按下快门——照片里的周筱低着头,阳光落在她的发梢,手里握着钢笔,嘴角还带着完成任务的浅浅笑意,像极了高三时她攻克最后一道数学大题的模样。
      打印报告的路上,雪下得大了些。许祈逸把自己的围巾解下来,一圈圈绕在周筱脖子上,直到把她的脸颊都裹得只剩一双亮晶晶的眼睛:“别冻着,你上次感冒刚好,可不能再着凉了。”
      周筱被他裹得像个小粽子,却忍不住笑:“你再裹,我都快没法走路了。”话虽这么说,她还是悄悄往他身边靠了靠,两人踩着积雪往打印店走,脚下的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像在为这段即将赴京的旅程伴奏。
      打印店老板早就认识这对总来打印资料的情侣,笑着把装订好的报告递过来:“还是彩印吧?你们上次说要参加论坛,彩印的拓片图看着更清楚。”
      “听您的,”许祈逸接过报告,仔细翻了一遍,确认没有打印错误,才递给周筱,“你再检查一下,别漏了哪一页。”
      周筱一页页翻看,每一张拓片图都清晰得能看到甲骨上的纹路,每一段标注都工工整整。她想起第一次整理资料时,因为不懂拓片辨伪,把复制品当成了真迹,还是许祈逸拿着《甲骨文拓片鉴定指南》,一页页教她看甲骨的裂纹和刻痕——现在想来,从最初的生涩到如今的熟练,这段关于甲骨文的旅程,幸好有他一直陪着。
      把报告交给王教授时,老教授特意留他们喝了杯茶。“你们这篇报告,我看了三遍,”王教授指着报告里的地域对比表格,“尤其是把‘星’字差异和山脉走向结合的部分,很有新意。张教授昨天还跟我打电话,说特别期待你们在北大的分享。”
      “真的吗?”周筱眼睛亮了起来,“我们到时候会不会太紧张啊?听说论坛上还有很多甲骨文领域的专家。”
      “别紧张,”王教授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你们的研究有扎实的论据支撑,只要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就好。对了,我给你们订了下周六去北京的高铁票,住在北大附近的酒店,离论坛举办地近,也方便你们去北大图书馆查资料。”
      许祈逸接过高铁票,小心地放进钱包里:“谢谢王教授,我们到了北京会给您报平安的。”
      从王教授办公室出来,雪已经停了。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橘粉色,图书馆前的香樟树上挂着未化的雪,像缀满了亮晶晶的糖霜。周筱忽然想起什么,拉着许祈逸往校门口的文具店跑:“我们去买个文件夹,要那种带锁的,把报告和高铁票都放进去,别弄丢了。”
      文具店里暖烘烘的,货架上摆着各种样式的文件夹。周筱选了个藏青色的,上面印着古朴的甲骨文“文”字,和她的报告封面很配。许祈逸则在旁边拿起一个小小的笔记本:“这个带着,到了北京可以记论坛笔记,还能让专家们签名。”
      回到宿舍楼下,周筱把文件夹抱在怀里,像抱着件宝贝。“下周六就要去北京了,”她抬头看着许祈逸,眼底满是期待,“我们可以去北大图书馆看真的甲骨文拓片,还能去未名湖拍照,你说未名湖的冬天会不会比A大的更漂亮?”
      “肯定会,”许祈逸摸了摸她的头,“我查了天气预报,下周六北京会下雪,到时候我们可以在未名湖的冰面上滑冰,还能堆个小小的雪人,就像高三时我们在学校操场堆的那个一样。”
      周筱想起高三的冬天,两人趁着午休在操场堆雪人,许祈逸还把自己的围巾摘下来给雪人围上,结果下午上课冻得打喷嚏,还是她偷偷把暖手宝塞给他。想到这里,她忍不住笑出声:“那这次可不能再把围巾给雪人了,北京比A大冷多了。”
      “知道啦,”许祈逸拿出手机,翻开相册给她看,“我还查了北大附近的小吃街,有你喜欢的糖炒栗子和冰糖葫芦,到时候我们看完论坛就去吃。”
      周筱看着手机里的小吃照片,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她把文件夹递给许祈逸:“你帮我保管吧,我怕我弄丢了。对了,明天我们去买件厚点的羽绒服吧,我那件米色的可能不够暖。”
      “好,”许祈逸把文件夹放进背包里,“明天早上我去你宿舍楼下等你,我们去市中心的商场,那里有你上次看中的那件鹅绒服,听说保暖性特别好。”
      回到宿舍,周筱把要带的东西列了个清单:笔记本、钢笔、相机、充电宝,还有她和许祈逸的情侣围巾——是去年冬天他送的,一条深灰一条米白,上面都绣着小小的“星”字甲骨文。她把清单贴在书桌前,看着窗外的雪景,忽然觉得心里满是期待——期待去北大的论坛,期待看真正的甲骨文拓片,更期待和许祈逸一起,在陌生的城市里留下属于他们的回忆。
      晚上,许祈逸发来消息:“我把论坛的议程整理好了,放在百度云里,你明天看看。张教授的分享在周日上午,我们可以提前半小时去,跟他再聊聊‘星’字的演变。对了,我明天早上八点在你宿舍楼下等你,记得多穿点,早上会冷。”后面还附带了一张未名湖的雪景照——照片里的湖面结着冰,岸边的柳树挂满了雪,像极了他们想象中的样子。
      周筱回复:“好,我明天一定早点起。对了,你别忘了带相机,我们明天买完羽绒服可以去公园拍雪景。”她把手机放在床头,看着窗外的星空,想起报告里的“星”字——那些跨越千年的甲骨文,不仅记录着古人的智慧,还承载着她和许祈逸的青春与梦想。而这次北京之行,会是他们梦想旅程里最珍贵的一站。
      第二天早上,周筱穿着厚厚的毛衣,外面套了件白色的外套,早早地在宿舍楼下等许祈逸。他果然准时出现,手里提着两个早餐袋:“刚买的糖心蛋和热豆浆,你先吃点,等会儿逛商场会饿。”
      两人往地铁站走,路上的积雪被扫到路边,露出干净的石板路。周筱咬着糖心蛋,蛋黄的溏心顺着嘴角往下流,许祈逸立刻从口袋里掏出纸巾,动作自然地帮她擦掉:“慢点吃,又没人跟你抢。”
      到了市中心的商场,许祈逸直接拉着周筱往羽绒服专柜走。她上次看中的那件鹅绒服挂在最显眼的位置,米白色的面料上绣着淡淡的雪花图案,特别好看。“你试试这件,”许祈逸把衣服取下来,“我问过店员了,这件是加厚款,零下十度穿都没问题。”
      周筱穿上羽绒服,大小刚好合适。她对着镜子转了一圈,许祈逸在旁边笑着说:“真好看,像个小团子,又暖和又可爱。”他拿出手机,给她拍了张照,“发给阿姨看看,让她放心,我们去北京不会冻着。”
      买完羽绒服,两人又去买了双厚靴子,还挑了两副加绒的手套——是情侣款的,黑色的上面印着甲骨文“日”字,白色的印着“月”字。“这样我们戴着手套也能牵手了,”周筱把手套戴在手上,伸手握住许祈逸的手,“你看,‘日’和‘月’在一起,刚好是‘明’字。”
      许祈逸看着交握的双手,眼底满是温柔:“对,日月同辉,就像我们一直在一起。”
      逛完商场,两人去附近的公园拍雪景。公园里的湖面结着冰,岸边的松树挂满了雪,像一个个白色的绒球。许祈逸帮周筱调整好羽绒服的帽子,又把相机架在三脚架上:“站在那棵松树下,雪落在松枝上特别好看。”
      周筱站在松树下,对着镜头微笑。许祈逸按下快门,又换了几个角度——有她弯腰接雪花的样子,有她举着相机自拍的样子,还有她戴着“日”“月”手套比心的样子。每一张照片里,她的笑容都格外灿烂,像冬日里的小太阳。
      “你看这张,”许祈逸把相机递给她,“雪花落在你的头发上,像戴了个小发卡,特别可爱。”
      周筱看着照片,忍不住笑了:“你拍得真好,比上次在未名湖拍的还好看。”
      “是你好看,”许祈逸帮她拂掉头发上的雪花,“我们再拍几张合影,到了北京可以和北大的雪景对比一下。”
      两人站在湖边,许祈逸把相机设置好定时,快步走到周筱身边,握住她的手。相机“咔嚓”一声,把这美好的瞬间定格下来——照片里的他们,穿着厚厚的冬装,手牵着手,身后是雪白的公园景色,笑容里满是幸福。
      拍完照,天色渐渐暗了下来。许祈逸帮周筱把相机收进背包:“该回学校了,明天还要去图书馆整理论坛需要带的资料。”
      两人往地铁站走,路上遇到卖烤红薯的小摊。许祈逸跑过去买了两个,用纸巾包好递给她一个:“热乎的,你上次说冬天就想吃烤红薯。”
      周筱接过烤红薯,暖意在手心蔓延。她咬了一口,甜糯的口感在嘴里散开:“比A大食堂卖的还好吃,你记得吗?高三冬天,你每天都帮我买一个烤红薯,放在羽绒服里暖着。”
      “当然记得,”许祈逸笑着说,“那时候你总说烤红薯能暖手又能填肚子,比保温杯还好用。”
      回到学校,两人先去王教授办公室确认了报告已经寄出,才往宿舍走。走到女生宿舍楼下,周筱停下脚步:“明天我们早点去图书馆,把论坛要问专家的问题整理好,别到时候忘了。”
      “好,”许祈逸点点头,“我明天早上七点在图书馆门口等你,给你带糖心蛋和热豆浆。”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盒子,“给你的,昨天在文具店看到的甲骨文书签,上面刻的是‘明’字,刚好和我们的手套配成一套。”
      周筱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木质书签,上面刻着古朴的“明”字,还系着一根红绳。“太好看了,”她把书签放进钱包里,“我要把它夹在论坛的笔记本里,这样每次翻开都能想起今天。”
      “那我就放心了,”许祈逸摸了摸她的头,“快上去吧,外面有点冷。明天见。”
      “明天见。”周筱踮起脚尖,在许祈逸的脸颊上轻轻吻了一下,转身跑进了宿舍楼。
      回到宿舍,周筱把今天买的羽绒服和手套整齐地放在衣柜里,又把“明”字书签夹进论坛笔记本里。她打开电脑,开始整理要问专家的问题:“星”字在战国时期的演变、商周甲骨文的辨伪方法、现代科技在甲骨文研究中的应用……每一个问题后面,她都标注了自己的初步想法,方便到时候和专家交流。
      晚上,许祈逸发来消息:“我把要带的东西列了个清单,发给你了。记得带身份证和学生证,论坛需要登记。还有,北京的酒店我已经订好了,离北大只有十分钟的路程,楼下就有便利店,买东西方便。晚安,我的小研究员。”后面还附带了一张他整理的问题清单,上面的字迹工整清晰,重点问题还用红笔标了出来。
      周筱回复:“收到啦,我也整理好问题了,明天我们一起核对。晚安,我的专属摄影师。”她把手机放在床头,看着窗外的星空,心里满是期待——期待下周六的北京之行,期待在北大的论坛上和专家交流,更期待和许祈逸一起,在这段关于甲骨文的青春旅程里,留下更多美好的回忆。而她知道,这趟旅程,只是他们梦想的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风景,等着他们一起去探索。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