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旧巷重逢 ...
-
七月的江南小城,梧桐成荫,蝉鸣聒耳。林初夏拖着行李箱站在斑驳的院门前,嘴角扬起轻松的笑意。
“五年了,这门怎么还是这个老样子?”她自言自语地推开门,熟悉的吱呀声仿佛在欢迎她的归来。
院子里,外婆精心打理的月季开得正好,粉的、红的、黄的热闹地挤在一起。角落那棵老槐树比记忆中更加枝繁叶茂,在青石板地上投下一片清凉的阴影。
“外婆,您最可爱的外孙女回来啦!”她扬声喊道,语气轻快。
屋里没有人应答,倒是从二楼窗户探出一个人来。那人长发松松挽起,几缕碎发垂在颈侧,阳光在她身后勾勒出柔和的光晕。她戴着一副细边眼镜,眼神温柔似水。
“是初夏吧?你外婆去老年大学上课了,要傍晚才回来。她让你先安顿下来。”
林初夏愣了一瞬,随即眼睛一亮:“苏沐清阿姨?天呐,您怎么一点都没变老?这是吃了什么防腐剂吗?”
窗口的苏沐清被逗笑了,眼角的细纹显得格外温柔:“好久不见,初夏。你还是这么会说话。快进来吧,外面热。”
林初夏拖着箱子进门,一边打量着熟悉的环境,一边调侃道:“我外婆这是把房子租给您了?她可真是捡到宝了,有这么个美人房客。”
楼梯上传来脚步声,苏沐清从楼上下来。她穿着一件淡绿色的真丝衬衫,配米色长裤,身姿优雅。
“长这么高了。”苏沐清微微仰头才能与她对视,语气中带着几分感慨,“上次见你,还是个蹦蹦跳跳的小丫头呢。”
林初夏故意站直身子,比划了一下:“那是,我现在可是能在篮球场上虐菜的水平。不过您倒是没怎么变,还是那么好看。”
苏沐清轻轻摇头,笑意更深:“你这张嘴啊...在北京读的大学?”
“北航,学金融的。”林初夏答道,随即做了个鬼脸,“毕业后在投行搬砖一年,好不容易攒了五天年假,赶紧逃回来看外婆——顺便逃避一下北京的桑拿天。”
苏沐清被她的形容逗笑:“五天假期啊,那要好好珍惜。你外婆常念叨你,说你是她的骄傲。”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外婆洪亮的嗓音:“初夏到了吗?我在路口就听老王说他看见你进院子了。”
林初夏忙迎上去,接过外婆手中的购物袋:“亲爱的外婆大人,您最宝贝的外孙女回来伺候您啦!”
外婆笑着拍她的手:“没大没小!沐清你看,这么大的人了,还跟小时候一样皮。”
苏沐清温柔地笑着:“这样很好,保持童心最难得。”
外婆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突然拍拍腿:“哎呀,我想起来了,居委会让我下午去帮忙整理图书室。你们俩聊,我得赶紧去了。”
说完不等回应,外婆就起身风风火火地走了,留下林初夏和苏沐清面面相觑。
“我外婆这是...在给我们制造独处机会?”林初夏挑眉,半开玩笑地说。
苏沐清轻轻推了下眼镜,掩饰住一丝不自然:“应该是真有事。要来点西瓜吗?你外婆早上买的,很甜。”
“太好了,正好解渴。”林初夏笑嘻嘻地跟着苏沐清走进厨房,“您这些年怎么样?还在写作吗?我记得您以前就喜欢写东西。”
苏沐清一边切西瓜一边回答:“嗯,算是职业作家了。出版过几本书,运气还不错。”
“何止不错!”林初夏夸张地说,“我刚才偷偷查了手机,木苏里老师!您那本《南城旧事》可是畅销书啊!我同事都在看,要是知道作者就住我外婆家,非得让我要签名不可。”
苏沐清被她的夸张逗笑,递给她一片西瓜:“那你要帮我保密了。我喜欢这里安静,不想被打扰。”
两人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吃西瓜。林初夏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北京的趣事,把苏沐清逗得频频发笑。
“...然后我那个同事,穿着高跟鞋追公交车,结果鞋跟卡在下水道盖子里了!”林初夏手舞足蹈地比划着,“您能想象那画面吗?整个公交站台的人都在帮她拔鞋跟!”
苏沐清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你这孩子,怎么尽遇到这些趣事。”
“生活本就够苦了,再不自找点乐子,那多没意思。”林初夏眨眨眼,突然正经起来,“说真的,您这些年过得好吗?一个人写作很辛苦吧?”
苏沐清微微一愣,似乎没料到她会突然这么认真:“还好,习惯了。写作是孤独的工作,但也很充实。”
林初夏点点头,忽然想起什么:“对了,我记得您怕打雷来着?现在好点了吗?”
苏沐清有些惊讶:“你还记得这个?”
“那当然!”林初夏得意地说,“那年夏天打雷,您吓得书都拿反了,还是我这个小不点安慰您呢。”
苏沐清低头轻笑,耳根微微发红:“现在好多了。人总会成长的。”
吃完西瓜,苏沐清起身收拾果皮,林初夏连忙帮忙。
“我去小溪边走走,找找灵感。”收拾完毕后,苏沐清说,“要一起来吗?就像以前那样。”
林初夏的眼睛亮了起来:“必须的啊!等我换双鞋,很快!”
去小溪的路上,林初夏像只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说个不停。苏沐清安静地听着,偶尔回应一个微笑或点头。
“...所以我就说啊,金融这行真不是人干的。”林初夏夸张地叹气,“要不是看在钱的份上,我早就辞职周游世界去了。”
苏沐清温柔地看着她:“那你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林初夏思考了一下,难得认真地说:“大概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不用担心明天吃什么的那种自由吧。”
苏沐清点点头,眼神有些深远:“很美好的理想。”
她们来到小溪边。河水清澈见底,几尾小鱼在水中游弋。岸边垂柳依依,随风轻摆。
苏沐清在树荫下找了块平坦的石头坐下,拿出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林初夏在她身旁坐下,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
“您平时就在这里写作吗?”她问。
“有时候是。”苏沐清点头,“大多数时间在书房,但卡文的时候会出来走走。自然总能给人灵感。”
林初夏安静地看着她。苏沐清的侧脸线条优美,鼻梁挺直,睫毛长而密,在眼下投下一小片阴影。她专注地看着水面,手中铅笔在纸上轻轻滑动。
这一刻,林初夏忽然感到一种奇异的平静。那些在北京积累的疲惫和压力,似乎在苏沐清身边悄然消散了。
“我能看看您写的东西吗?”她鼓起勇气问。
苏沐清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递给她:“刚刚写的,一个小片段。”
纸上是一段优美的描写,关于夏日的溪边,阳光与树影,记忆与重逢。文字细腻温柔,就像苏沐清本人一样。
“写得真好。”林初夏由衷赞叹,“我能感受到那种宁静美好的氛围。”
苏沐清微笑:“谢谢。其实写作很大程度上就是在捕捉和传达感受。”
她们在小溪边坐了很久,聊文学,聊生活,聊这些年的经历。林初夏发现自己能够很自然地和苏沐清交流,尽管对方年长她十二岁,却丝毫没有代沟,反而像是相识多年的知己。
当夕阳开始西下,两人才慢慢往回走。金色的余晖将她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林初夏偷偷看着地上那两个几乎挨在一起的影子,心里泛起一丝莫名的甜意。
回到家中,外婆已经回来了,正在厨房准备晚餐。
“正好你们回来了,沐清啊,能帮我尝尝这汤咸淡如何吗?”外婆招呼道。
苏沐清自然地走过去,接过勺子尝了一口:“刚好,很鲜。”
林初夏站在厨房门口,看着这一幕,忽然觉得这个画面格外温馨。
晚餐后,外婆去邻居家串门,屋里又剩下林初夏和苏沐清两人。
“要看看我写的书吗?”苏沐清问。
“当然!”林初夏连忙点头,“我可是您的潜在书迷呢。”
她们上了二楼,苏沐清的书房兼卧室门开着。房间整洁简约,书桌上堆着几摞书和稿纸,笔记本电脑开着,旁边放着一杯喝了一半的茶。
苏沐清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递给林初夏:“这就是《南城旧事》,你同事都在看的那本。”
林初夏接过书,封面上是水墨风格的江南风景,作者处印着“木苏里”三个字。
“我能请您签个名吗?”她问,“以后升值了还能卖个好价钱。”
苏沐清笑了:“你呀...”她在扉页上流畅地写下赠语,然后签上名字。
“谢谢您。”林初夏珍惜地接过书,“我一定会认真读的。”
苏沐清点点头:“不早了,你今天刚回来,肯定累了,早点休息吧。晚安,初夏。”
“晚安,沐清阿姨。”林初夏说,心里却莫名希望不要以“阿姨”相称。
回到自己房间,她洗漱后躺在床上,翻开苏沐清给她的书。文字果然如她想象中一般优美流畅,情感细腻动人。
读着读着,她忽然意识到书中一个配角的故事与她的童年经历十分相似——一个活泼好动的小女孩与一个温柔安静的年轻女子之间的友谊。
难道这就是以她为原型创作的角色吗?
这个发现让她心跳加速。她继续往下读,越发确信自己的猜测。虽然情节经过艺术加工,但那个小女孩的许多特点确实来源于她。
那么,书中那个年轻女子对小女孩的特殊感情,是否也来源于现实呢?
林初夏不敢深想,却又忍不住去想。夜渐深,她捧着书读得入迷,直到眼皮打架才小心地把书放在床头柜上,关灯睡去。
梦中,她回到了十二年前的那个夏天,和小溪边,和苏沐清并肩坐在槐树下。只是这一次,梦中的她不再是十一岁的小孩,而是现在的自己。
那种奇异的悸动,在梦中变得更加清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