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书名
作者
高级搜索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1、第 41 章 ...
苏过昨晚想了一夜,脑子里都是狄云迷茫的眼神与那句“不知道能改变什么”。
他可以继续带着二哥和狄云,去帮黄州百姓们清理田地、补种庄稼。
甚至可以再编一期《黄州小刊》,将灾后重建各种要点诀窍普及开来,贡献一份力量。
但苏过知道,这还不够。
对别人来说,可能够了,但对他来说,其实是不够的。
因为他本来有能力可以做更多。
于是盘点了自己剩余的满意值,苏过一大早就拦住了老苏,准备将土豆贡献出来,作为粮种,让百姓补种。
毕竟现在已是八月尾巴,剩余能补种的短季作物并不多。
玉米还没解锁,红薯生长周期来不及,只有土豆,兑换早熟品种,生长周期短,产量高,刚好能补上这一段空缺。
当然,对于整个黄州来讲,苏过能贡献出的土豆,即使作为种子,也是有限的。
但大家还可以再种一些豆子和别的蔬菜,拼拼凑凑,加上官府的救济,总能把今年熬过去。
而且许多人家里去年收获的红薯基本还剩许多,被洪水泡过之后肯定是无法久放。
苏过准备教大家将红薯做成红薯干,以及红薯粉,可以延长保存期限,避免浪费。
听苏过说自己还有一批土豆时,苏轼就愣住了。
尽管之后苏过又补充了一堆红薯的做法,但也愈发像是欲盖弥彰。
苏轼只愣了一下,深深的看了苏过一眼,便继续整理衣服准备出门,“你自己找人把土豆挖出来送府衙吧,红薯干和红薯粉的做法也写下一起带来。”
苏过被这一眼看的心里一慌,还好老苏很快转过头去。于是苏过连忙应下,送亲爹出门。
顾不上休息,苏过叫上钟叔与大哥等人,到山上去挖土豆。
又一阵折腾和遮掩,分了好几趟,运下来几大车土豆,送到府衙。
倒也不是苏过不想拿出更多,年初时已经兑换过许多种子,这段时间剩余的满意值已经都兑换完,而且再多就没办法圆过去了。
土豆送到府衙,自有徐知州派人安排分配与种植,这部分苏过帮不上什么忙。
倒是红薯干与红薯粉的制作,苏过已经详细写下,又给徐知州等人演示了遍做法,尤其是红薯粉,经过磨浆过滤出红薯淀粉,再蒸制晾晒做成红薯宽粉,味道十分不错。
这么会儿肯定是演示不了全流程的,苏过拿出了提前做好的红薯粉,做成一碗酸辣粉,即使不太能吃辣的徐知州也尝了一小碗,称赞不错。
不过红薯做成红薯粉损耗很多,只作为附赠方法,今年主要还是做成红薯干,更能为百姓尽量保存口粮。
徐知州立马拍板,让苏过安排再出一期《黄州小刊》,尽快将做法宣传出去,毕竟大家的红薯都被洪水泡了,越早处理,腐坏的越少。
他和苏轼还有许多事情要做,而苏过对这些流程十分熟悉,出一期小刊完全不成问题。苏过应下,自去安排。
之后便是又一阵忙碌。黄州家家户户都是从早忙到晚,男人们忙着修房整理田地,女人们则在家里晒粮食和红薯干,顺便按官府的指导洗红薯蒸红薯粉。能够不浪费粮食,对他们来说就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大家都很积极,在忙碌之下,绝望沉郁之气也少了不少。
然而这种积极氛围却没持续多久,就又迎来了一个噩耗。
黄州,出现疫情了。
大灾之后常有大疫。
之前连续降雨,几乎所有人都在大雨中淋过很长时间,山上避难时也没有很好的条件让大家保暖驱寒。之后又是忙碌的灾后重建,劳累之下,许多体弱之人便率先病倒了。
高烧呕吐、腹泻畏寒。一开始百姓们只当是淋雨之后的风寒,没有引起重视,却逐渐病倒一片,传染速度十分迅速。
苏过听说时十分懊恼,他就说好像忘了什么。
灾后防疫,这么重要的事情,他只想着防虫害了,人的疫情才是大头呀。
然而再懊恼也无济于事,疫情已经出现,只能尽力处理。
苏过拼命回想防疫有哪些要点。在现代,他也是经历过几次疫情的人,对于很多内外用手段都很熟悉,一挥笔就写下了数十条隔离与防疫方法。
然而疫情最重要的还是治理,北宋的医疗条件,不知道能不能好好控制住病情。
想到这里,苏过忙去找辩才法师和二哥,看他们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却没想到苏轼已经在辩才法师这里,连绵竹道士杨世昌也在。
苏轼带来了患病百姓的脉案,几人正在商讨治疗方法。
苏过递上自己列的防疫条例,辩才法师看了之后点头称赞,“条理清晰,观之有效,可尽快施行。只控制疫情关键还在于治疗,目前病人多为寒湿之症,需对症下药才能起效。”
苏轼也点头,“见效快才能控制疫情,但黄州目前药材短缺,许多治疗难以施行。”
绵竹道士听了却道,“若都为寒湿之症,我倒有一方,名圣散子,乃云游所得,曾在扬州时治愈过数起类似病情。”
“哦?子京可详细说来。”苏轼听了很是高兴,忙让绵竹道士细讲。
杨世昌取来纸笔,将方子写下。
辩才法师一看,的确十分对症,而且所用药材都是低廉之物,并不难寻,这对黄州时疫而言,又是一喜了。
见两位医师都说很好,苏轼十分高兴,忙向几人,尤其是绵竹道士道谢,“若果真有效,乃功德无量之事。”
绵竹道士不以为意,让老苏赶快去试试,早点救人早点安心。
苏轼带着两份材料赶回府衙,与徐知州商议之后推广开来,疫情很快得到控制。黄州百姓终于在这次灾难中得到真正的喘息。
当然,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
本来徐知州等人还期盼着灾情折子递上去,朝廷会下发赈灾粮食或银两,结果等了月余,赈灾银两是等到了,却比预期少了许多。
幸好他们自己本身也有许多预案,而且之前苏过希望黄州百姓能有更多进项,鼓励大家种了许多茶树,又在汴京打开了销路。
如今农田被淹,山上的茶树损失倒还可控,采摘下来,可以卖出一笔银两,补贴一些黄州百姓的生活。
朝廷也不是故意为难黄州,目前他们正忙着更重要的事情,对西夏的战役,用钱用粮的地方太多。
之前过年的时候,神宗就在让种谔和沈括研究对西夏的作战策略。
之后的几个月,沈括声东击西,攻下了西夏数个城市,被升为龙图阁学士。又和种谔提出了在横山一代筑城,以地理优势直接威胁西夏的主张。
神宗十分重视,特地派了钦差大臣徐禧去和他们共同商议安排。
结果徐禧为了快速见效,竟然将地址选在了一个水源缺乏的永乐城,还效率奇高,十四天就修好了城池,屯兵数十万。
西夏人效率也很高。梁太后直接带兵三十万攻打永乐城,切断了水源,围困数十日后宋军丧失了战斗力,被西夏人攻破城门,包括徐禧在内的二十万军民死伤无数,几乎全军覆没。
沈括之前被神宗安排去负责军用物资和救援,结果永乐城被困时,他也被西夏军队阻拦在永定河,又听说绥德也被围攻,估计想着徐禧那边人多能够再撑一撑,决定先保绥德。
而种谔就不提了,他本来建议在银州修建城池防御的,结果被徐禧以文人身份排挤,最终选址永乐城,怀恨在心,选择不去救援。
于是永乐城就这么快速建好,又快速陷落了。
消息传到汴京,神宗十分悲痛,甚至有点意志消沉,反正对西夏是再也不敢发起战争了。
黄州的苏轼等人听到消息后也十分沉痛。毕竟之前他还代写过折子,让朝廷徐徐图之,不要急于求成。
可惜,人微言轻,那封折子他都只能代别人写,连发表意见的资格都没有。
本来西夏内乱,梁太后掌权是十分好的机会,就这样错失了。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苏轼除了感慨下,也只能沉默,毕竟他现在更关注的,也是黄州的灾后工作。
苏过等人听了这个消息,又缠着老苏讲了许多背景,感慨不已。西夏这个神宗的心病,终究还是要变成心魔了。
从狄青时代开始,北宋就与西夏作战,这么多年过去,竟然优势越来越弱,怎能不让人惋惜。
这次的永乐城之战,还是西夏的梁太后亲自带兵。
这位梁太后也是奇人,本来她是一个汉人女子,因为长得好看,嫁给西夏权臣没藏讹庞的儿子。西夏也是很乱,大约就是没藏讹庞怂恿太子杀父篡位,结果太子被以谋反处死,皇帝也重伤死了。倒便宜了没藏讹庞,他妹妹嫁给皇帝刚好生了个儿子,这个外甥就顺理成章当了皇帝。
他还把自己女儿嫁给外甥,想要巩固权力。结果没想到外甥和自己的表嫂,也就是梁太后情投意合,一起里应外合杀死了没藏讹庞夺回权力,而梁太后自然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皇后。
这其实是一个蛮有意思的年下言情故事来着,如果梁太后不是西夏人,又没有处心积虑针对北宋的话。
可惜了,梁太后身为汉人,掌权后为了表示自己没有异心,愈发针对北宋,多次发起战争,更是在永乐城之战中让北宋损失惨重。
家贫、国弱,两大憾事,仿佛一下子将残酷的现实展现在了苏过面前。
苏过还来不及细品,狄云就找到了他,说自己准备回家了。
本轮更新完毕~各位宝宝们我们周四再见啦~
这几天都没有看到大家冒泡,很是想念[让我康康]
是因为这两章比较沉重么~~没关系,接下来就都是开心剧情啦,宝宝们也要天天开心哦[加油]
作者有话说
显示所有文的作话
第41章 第 41 章
下一章
上一章
回目录
加入书签
看书评
回收藏
首页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
,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
[我要投霸王票]
[灌溉营养液]
昵称: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你的月石:
0
块 消耗
2
块月石
【月石说明】
打开/关闭本文嗑糖功能
内容: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本文坑品优秀,欢迎读者宝宝们收藏评论~有榜随榜更新,无榜周末更新,本周四至周一日更,点个小星星可以及时收到提醒哦~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