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6、密报 ...

  •   康熙在一旁听着,微微颔首。他本身饮食就偏尚清淡,注重养生,这碗汤的滋味和功效也正合他的胃口。

      见太后如此高兴,他神色温和,带着一丝赞许的笑意:“皇额娘说的是。老五媳妇这事儿办得妥当,”他目光转向那碗汤,语气平稳却带着深意“这汤,滋味醇和,性味平淡,最是养人。既不张扬,又能落到实处,润物无声。治大国如烹小鲜,持家亦然。不尚虚华,务本求真,体恤尊长之需,这便是最大的孝道与稳妥。你们能于细微处见真章,朕心甚慰。”

      听到太后与皇帝如此高度的赞扬,穆额齐与胤祺立刻离席,恭敬行礼。

      穆额齐声音里带着诚惶诚恐的感激:“皇玛嬷、皇阿玛如此盛赞,臣媳实在愧不敢当,臣媳与五爷不过是尽了本分。能合皇玛嬷脾胃,便是这汤莫大的福分。”

      胤祺接口,语气沉稳:“皇玛嬷、皇阿玛言重了。凡儿臣府中所有,皆蒙皇阿玛、皇玛嬷天恩所赐,能以此微末之物回馈慈恩,是儿臣们的福气。日后定当更加勤勉谨慎,不负天恩。”

      宴席过半,太后微有倦意,由穆额齐陪同在云苑临近的一处院子稍作歇息。

      康熙心情尚佳,在胤祺的建议下移步鱼游斋赏景品茗。

      进了鱼游斋,胤祺屏退左右,低声请罪:“皇阿玛,儿臣有一事禀奏,恐扰皇阿玛雅兴,然事关民生,不敢延误。”

      康熙从赏景中回过神,眼中的舒展转为惯常的审慎:“讲。”

      “是。儿臣府中有一名负责采买江南丝绸的包衣庄头,其老家正是浙江受灾之地。前几日他收到家书,哭诉家乡惨状,与官报所言完全不同。儿臣起初只当是民间夸大其词,但因皇阿玛平日圣训,时时教诲儿臣要体察民情,儿臣便多了个心眼。”

      “儿臣斥责他不可妄议朝政,但出于怜悯,私下给了他些银两,让他托人带回老家赈济亲族,并嘱咐他若有机会,可核实情况。”

      “万万没想到,刚刚他托的商队带回的消息如此骇人听闻,还有当地士绅联名的血书控诉。儿臣闻之,五内俱焚!此事关乎朝廷威信、百姓生死,儿臣虽知干系重大,但想及皇阿玛以仁孝治天下,若百姓遭此大难而朝廷不察,实乃国之憾事。”

      “儿臣私下听闻此事,未敢声张,更不敢擅自稽查,只能将实情密封,恳请皇阿玛圣裁。儿臣逾越之罪,请皇阿玛重处!唯愿皇阿玛能即刻派人彻查,解救黎民于水火!”
      为什么他今日不说这个消息来源于西施豆腐坊的逃难商人李艾?

      第一,这个来源过于市井和随意。在皇阿玛看来,更像一个道听途说的“谣言”。基于一个酒楼里的风闻就兴师动众派人去核查,显得他轻率、不稳重、容易听信流言。

      而且在饭馆听说后亲自派人核查。动机是什么?是出于好奇?还是对朝廷政务的过度关心?是不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窥探地方?

      所以说主动调查是皇子大忌,等于公开承认自己建立了超越常规渠道的情报网,等于告诉皇阿玛:“儿子在您正式的官僚体系之外,另有耳目。”这是任何帝王都无法容忍的。

      第二,来源是“家书”,具有私密性和真实性。包衣是他的奴才,其家族利益与主子一定程度上挂钩,其诉苦更显得真实可信。从“家书”到“托商队核实”,形成了一个合乎逻辑的、严谨的信息获取链条,显得他处事谨慎、周密。

      他将自己定位为一个“被动”的消息接收者。是消息自己找上门来的,他只是在核实过程中起到了“被动确认”的作用。

      而且怜悯自己的包衣,赏钱让其救济亲族,这体现的是主子的“仁德”。

      整个行为的出发点高尚且无私,皇阿玛不是天天教育儿子要体察民情吗?

      他这是遵旨行事。

      康熙接过密封的信件,快速拆开浏览,面色凝重片刻:“嗯,你做得对。天灾虽不可测,人事不可不察。此事朕知道了,回宫后即刻议处。”

      康熙联想到刚刚老五骤然要出去更衣,知道此事也是他刚刚收到的消息,看向胤祺的眼神会多一分欣赏,老五没有在太后面前突然奏报灾情,惊扰太后,这是“孝”。

      他知道什么该说、什么时候说、对谁说,所以得知消息之后还能保持镇定,不让宴席受到影响,等待最恰当的时机,待太后休息的空隙单独制造与他的独处说出密报,而非被一时血气冲昏头脑,这是“稳”。

      明知此事会掀起朝堂巨浪,会得罪封疆大吏乃至朝中重臣,依然选择直面奏陈,这孩子出发点不是为了扳倒谁,也不是为了争功邀宠,只是将社稷民生置于个人安危之上。

      不在宴席上奏报是“孝”,私下奏报、勇于奏报是“忠”。

      这几样品质,单独具备其一已属难得,而胤祺能将这“稳、忠、孝”三合为一,在孝与忠、家与国、情与理之间走得如此平衡圆满,真是……

      他目睹过太多兄弟相争、臣子结党,对皇子的首要考量已经不仅仅是能力,更是人品、是“公心”。

      胤祺此次处理浙江灾情,全程没有利用情报打击异己、没有趁机邀功买好、没有在公开场合哗众取宠,一切行为都以“不惊扰太后、稳定大局、如实上报、解救黎民”为出发点。这完美地展现了他的“公心”。

      康熙缓缓开口,那凝重的面色未改,但语气中却透出一种超越了单纯父子嘉许的深沉:“你有孝心,有担当,更难得的是……心术纯正。起来吧。”

      胤祺并未因皇阿玛的夸赞而立刻露出欣喜之色,他深知“心术纯正”四字在皇阿玛心中的分量,这比夸他能干、孝顺更为珍贵。

      孝顺是皇阿玛对皇子的基本要求,并不是加分项,而能干亦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他处理此事的方式完全符合康熙对“贤王”的期待,心系苍生但不越权,敢于直言但不张扬,这种分寸感比单纯的能力更重要。

      唯有心底端正、品格正直,行事出于公心而非私欲,才是一个贤王、甚至是储君最核心、最难得的品质。

      他保持着躬身姿势,声音沉稳而恳切: “儿臣不敢当此谬赞。儿臣所为,不过是谨记皇阿玛平日‘存诚主敬、体恤民瘼’的训导。遇此事,若为一己之安而缄默不言,则上负皇阿玛教诲,下愧黎民百姓,是为不忠不仁。儿臣唯有据实以报,方能心安。”

      胤祺这番话,既承接了康熙的褒奖,又谦逊地将自己的行为动机归源于父亲的教导,同时点明“忠”与“仁”的为臣之本,将自己的“纯正”与康熙的“圣明”紧密相连,不着痕迹地巩固了在康熙心中的良好印象。

      康熙听着胤祺的回答,眼中最后一丝审慎化为温沉的赞赏。

      他虚扶一下让胤祺起身,却没有立刻接话,而是踱至窗边,目光仿佛穿透时空,落在了十数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河工案上。

      康熙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纯正之心,确是根本。当年明珠、余国柱之流,才华横溢,能力卓著,所缺的,也正是这颗‘纯正’之心。结党营私,蒙蔽圣听,乃至……祸及河工,牵连无数。”

      他转过身,目光如炬,重新落在胤祺身上,话题却陡然转向:“你方才提及浙江堤坝。可知如今被冲毁的,究竟是靳辅当年所修,还是于成龙继任后主持的那一段?”

      胤祺心头一凛,深知此一问的份量:“回皇阿玛,据儿臣所得零星信息推断,溃堤之处,恐在于公督修的那段。”

      他陈述理由,语气客观审慎:“儿臣曾经听师傅们讲史论政时提及靳文襄公当年修堤,用料扎实,工期紧凑,虽因‘屯田案’蒙冤,但其主持的工程,如清水潭运河,至今稳固。于公清廉爱民,世所共知,然其……更长于吏治刑名。他继任后所修海堤,耗时三载,花费远超靳文襄公,期间屡有奏请增加预算、豁免河夫之举。工程周期长、耗费巨,往往意味着要么是遇到了靳文襄公当年未曾遇到的艰难地段,要么便是……”

      胤祺将“河公案”的信息来源归结到了皇阿玛本人允许的“皇子教育”体系内,显得光明正大,而且他只陈述公认的事实。他提到的明珠结党、靳辅节约耗损、于成龙花费更多都是已有公论的事实,而不是什么隐秘的“内幕消息”,整个论述的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眼前的灾情,而不是评判谁的对错好坏。

      他话语微顿,选择了一个更稳妥的词:“便是工法、用料或督造之上,力有未逮。此番天灾如同试金石,孰优孰劣,已然分明。只是……此事牵扯到两位已故的功过评价,尤其于成龙清名卓著,儿臣不敢妄断,一切还需皇阿玛明察。”

      他表明自己只是提供信息和思路,绝无干预皇阿玛决策之心。这种“洞悉世情却又恪守臣道”的表现,正是康熙心目中合格的、可用的皇子应有的素质。他展示的不是“结党的危险信号”,而是“理政的潜力”。

      胤祺的回答,既点明了问题的关键——工程质量可能存在的差异,并巧妙地用历史事实(工期、花费)作为佐证,同时又谨慎地避开了对两位重臣的直接褒贬,将最终裁决权完全交还给康熙,展现出不俗的政治智慧和分寸感。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