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6、第26章 人间烟火 ...
-
并蒂洞天归于平静,红尘小院岁月长。
沈璃与星阑在雾隐村外的山脚小院住了下来,像是把过往那些刀光剑影、阴谋诡谲都远远抛在了云雾之外。院门前两株并蒂莲沾着洞天灵气的余韵,竟打破了草木枯荣的常规,四季都保持着盛放的姿态 —— 青辉流转的那株似含着晨露的澄澈,银晕朦胧的那株若裹着月华的温柔,两花相依,花瓣边缘偶尔还会泛起细碎的灵光,引得村里路过的老人总要驻足端详,嘴里念叨着 “祥瑞兆头”,连带着对小院里的两人也多了几分亲近。
元宵节的热闹散了之后,山村又沉回了往日的宁静。每日天刚蒙蒙亮,薄雾还像纱巾似的缠在远处的山尖,沈璃就已经起身了。她在院角支起那只红泥小炉,炉子里添的是晒干的松针和松塔,点燃后会冒出带着松木香的青烟。水壶里装的是山涧新打的泉水,壶底刚接触火苗,就有细微的 “滋滋” 声漫出来,伴着晨鸟的啼鸣,成了小院清晨最妥帖的背景音。
她喜欢这种慢下来的日子。从前在摇光峰,要么是埋首修炼,要么是跟着师门处理宗门事务,连喝口茶都要掐着时辰;后来卷入与暗阁、监督者零的纷争,更是连喘口气都觉得奢侈。如今终于能守着一方小院,看着水在炉上慢慢升温,听着松柴在炉子里偶尔 “噼啪” 一声爆响,连时光都像是被拉长了,软乎乎地裹着人。
水快沸的时候,院门外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沈璃不用回头也知道是星阑 —— 他走路总是很轻,却带着一种独特的沉稳,像是每一步都踩在了心尖最安稳的地方。她转头时,正看见他提着一个粗陶酒坛站在门口,坛口的红泥封还没拆开,却已有清冽的酒香顺着门缝钻进来,混着松木香,竟生出几分清雅的暖意。
“村头张伯家的桃花酿,” 星阑走进来,将酒坛放在院中的石桌上,指尖还沾着点坛口的陶土,“他说去年三月采的后山老桃花,一层花一层糖封在坛里,埋在老槐树下过了冬,今早刚挖出来,特意送了一坛过来。”
他说话时,目光落在沈璃身上,带着一种卸下防备后的温和。从前他的眼神总是冷的,像覆着一层薄冰,只有在面对沈璃时才会融化几分;如今在这人间烟火里待得久了,那层冰似乎彻底化了,眼底只剩软润的光,连提起 “张伯”“桃花酿” 这些琐碎的事,都带着几分鲜活的暖意。
沈璃笑着提起水壶,沸水冲入早已放好野茶的陶杯里,茶叶在水中舒展翻滚,瞬间有清苦的茶香漫出来。“正好,午后没什么事,温一壶尝尝。” 她把茶杯推到星阑面前,水汽氤氲着他的眉眼,竟让他那张素来冷硬的脸,也多了几分柔和的轮廓。
晨光慢慢爬过院墙,落在石桌上,将两人的影子叠在一起。星阑端着茶杯,却没喝,只是看着沈璃 —— 她正低头整理着竹篮里刚采的草药,指尖划过叶片时,会下意识地拂去上面的晨露,动作轻柔得像是在对待稀世珍宝。他忽然觉得,比起剑指天下、守护苍生的壮阔,这样的画面才更让人心安。
他从前总觉得,自己的使命就是握紧剑,斩尽所有威胁,护沈璃周全。可现在才明白,真正的守护,或许就是陪她守着这方小院,看她煮茶、晒药,听她跟村里的老人闲话家常,让她不用再担心下一秒会不会有危机降临,不用再在生死边缘挣扎。
这样想着,星阑放下茶杯,转身回了屋。不多时,他手里多了一块磨石和一块布 —— 那是他前几日从镇上铁匠铺买来的,专门用来打磨农具。他坐在石凳上,拿起一把村民送来的旧镰刀,开始细细打磨。刀刃在磨石上滑动,发出 “沙沙” 的轻响,与炉上水壶的 “咕嘟” 声、远处村民的咳嗽声交织在一起,凑成了最平凡也最安稳的人间图景。
两人就这么安静地坐着,一个品茶晒药,一个磨镰拭刃,没有太多话语,却有一种无需言说的默契。就像院门前的两株并蒂莲,不用刻意靠近,却早已根须相连,心意相通。
没一会儿,院外传来了孩童清脆的嬉笑声,像是一串银铃滚过石板路。紧接着,竹篱笆门被轻轻推开,几个脑袋探了进来 —— 是村里的几个孩子,最大的不过七八岁,最小的才刚到膝盖高,每个人手里都攥着几串洁白的槐花,花瓣上还沾着晨露,一看就是刚从树上摘下来的。
“沈姑姑!星阑叔叔!” 最大的那个孩子叫阿明,踮着脚尖举着槐花,奶声奶气地喊,“阿婆让我们送槐花来!说让姑姑做槐花糕吃!”
这些孩子起初是怕星阑的。他总是沉默,身上还带着几分练剑时的凌厉气,孩子们远远看见他,都要绕着走。直到有一次,阿明爬树摘果子摔了下来,正好被星阑撞见。他没说话,只是快步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把阿明扶起来,还从怀里摸出一颗用草叶编的小蚱蜢,塞到阿明手里。从那以后,孩子们就不怕他了,反而总爱往小院跑,有时是送几颗野果,有时是拿几朵野花,偶尔还会缠着星阑,让他再编些草蚱蜢、草蝴蝶。
沈璃放下手里的草药,笑着走过去,接过孩子们手里的槐花。槐花刚摘下来,还带着清甜的香气,凑近闻一闻,连鼻尖都像是沾了蜜。“多谢你们呀,” 她摸了摸阿明的头,指尖不小心碰到他额角的汗珠,“也替我谢谢阿婆。正好你们都别走了,留下来帮忙,等糕做好了,人人有份。”
“好耶!” 孩子们欢呼起来,围着沈璃蹦蹦跳跳,连最小的那个孩子都跟着拍手,嘴里咿咿呀呀地说着含糊的话。
星阑停下手里的活,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唇角几不可查地向上弯了弯。他把磨好的镰刀放在一边,起身去了厨房 —— 灶台上放着前几日从镇上买来的米粉,还有一个大木盆,正好用来和面团。沈璃则带着孩子们去了院角的水井边,教他们怎么清洗槐花:要把花瓣摘下来,去掉中间的花蒂,再用清水轻轻淘洗,不能太用力,不然会把花瓣揉碎。
孩子们学得很认真,阿明负责摘花瓣,最小的孩子坐在小板凳上,手里拿着一个小碗,小心翼翼地把摘好的花瓣放进碗里,偶尔还会偷偷把花瓣凑到嘴边,想尝一尝是什么味道。沈璃看着他们,忍不住笑了 —— 从前在仙侠世界,她见惯了仙门弟子的沉稳自持,却从未见过这样鲜活的童真,像是春日里刚冒芽的小草,带着蓬勃的生机,让人忍不住想护着。
星阑把米粉倒进木盆里,又从水缸里舀了几瓢水。他的动作很稳,倒水时控制得刚刚好,不多不少,正好能让米粉形成絮状。孩子们洗完槐花,围到木盆边,好奇地看着星阑和面。阿明忍不住问:“星阑叔叔,你会和面呀?”
星阑点头,手里的动作没停:“以前在山中历练时,自己做过饭。” 他没说的是,那时候是为了节省时间,能尽快赶路;而现在,却是为了陪这些孩子,为了让沈璃能开心,所以连和面这样的琐事,都觉得格外有意义。
沈璃把洗好的槐花沥干水,倒进木盆里,又加了几勺糖霜。她还悄悄从怀里摸出一个小瓷瓶,倒了几滴灵泉水进去 —— 灵泉水能让槐花糕更软糯,还能滋养身体,孩子们吃了也有好处。“来,你们谁想试试和面团?” 沈璃看向孩子们,阿明第一个举起手:“我来!我来!”
星阑把木勺递给阿明,还特意握住他的手,教他怎么用力:“要顺时针搅,慢慢揉,把槐花和米粉揉匀。” 阿明跟着星阑的动作,小脸憋得通红,手里的木勺却越来越稳。其他孩子也不甘示弱,轮流上前试了试,虽然弄得满手都是米粉,却笑得格外开心。
阳光渐渐升高,透过院中的老槐树,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木盆里的面团终于和好了,沈璃把面团分成小块,放进蒸笼里,再把蒸笼放在灶上。灶火是星阑点燃的,他特意控制了火候,用的是文火,这样蒸出来的槐花糕才会软糯不粘牙。
没一会儿,清甜的香气就从蒸笼里漫出来,飘满了整个小院。孩子们围着灶台,踮着脚尖往里看,鼻子一抽一抽的,眼睛里满是期待。“好香呀!”“什么时候才能吃呀?”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问,沈璃笑着安抚:“快了,再等一会儿,等热气散了就可以吃了。”
终于,蒸笼掀开了。一股热气带着浓郁的槐花香扑面而来,里面的槐花糕洁白如玉,中间镶嵌着点点嫩黄的槐花,看起来就格外诱人。沈璃用刀把槐花糕切成小巧的菱形,放在盘子里,递给孩子们。
“小心烫。” 她叮嘱道。孩子们接过槐花糕,先放在嘴边吹了吹,然后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软糯的糕体在嘴里化开,带着槐花的清甜和米粉的醇香,还有一丝淡淡的灵气,让人忍不住眯起眼睛。“好吃!” 阿明一边嚼一边说,嘴角还沾着点糕屑,样子格外可爱。
星阑也拿起一块槐花糕,尝了一口。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带着沈璃手心的温度,还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竟比他吃过的任何仙酿佳肴都要可口。他看向沈璃,正好对上她的目光,两人相视一笑,眼底都满是温柔。
午后,太阳渐渐移到了天空中央,院中的老槐树下有了一片阴凉。那位时常送茶叶来的李阿婆拄着拐杖来了,手里还提着一个小陶罐。“沈姑娘,星阑先生,” 阿婆走进院,脸上带着慈祥的笑,“这是今年春上的新茶,老婆子我亲手炒的,你们尝尝。”
沈璃连忙接过陶罐,打开一看,里面的茶叶翠绿鲜嫩,还带着淡淡的茶香。“多谢阿婆,您太客气了。” 她一边说,一边给阿婆倒了杯凉茶。
阿婆坐在石凳上,喝了口茶,笑着说:“客气啥呀!你们来了之后,咱们村里可是越来越好啦!以前夜里总听见山里有精怪叫,现在也没了;井水也比以前清甜了,夜里打水,偶尔还能看到井底映着星光呢!村里的老人都说,是托了你们的福,是你们守住了咱们这片天地的安稳哩!”
沈璃心里一动。井水映星?这或许是时空稳定后,仙侠世界的法则与灵气更加圆融的缘故。她和星阑之前在现代都市阻止了暗阁的阴谋,又用并蒂莲之力稳定了时空壁垒,或许正是因为这样,村里的灵气才会越来越充沛,连井水都沾了灵气。
她忽然觉得,自己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值了。守护苍生,从来都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看着村里的老人能安享晚年,看着孩子们能开心地吃着槐花糕,看着井水越来越清甜,看着山野间的灵气越来越充沛。这些平凡的小事,才是守护的真正意义。
阿婆又坐了一会儿,跟沈璃聊了些村里的琐事,比如谁家的鸡下了双黄蛋,谁家的孩子考上了镇上的学堂,然后才拄着拐杖离开。孩子们也玩累了,各自拿着剩下的槐花糕,蹦蹦跳跳地回了家。小院又恢复了宁静,只剩下沈璃和星阑。
星阑起身,把早上张伯送的桃花酿拿了过来。他找了个小铜壶,把桃花酿倒进去,然后放在红泥小炉上温着。酒在壶里慢慢升温,清冽的酒香越来越浓,还带着桃花的芬芳,让人闻着就觉得醉了。
沈璃把剩下的槐花糕放在盘子里,端到石桌上。两人对坐在一起,等着酒温好。阳光透过槐树叶,在他们身上洒下细碎的光斑,微风拂过,带着槐花的香气,还有远处村民的咳嗽声、狗叫声,一切都显得那么平和。
“温好了。” 星阑提起铜壶,把桃花酿倒进两个小酒杯里。酒液呈淡淡的琥珀色,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喝一口,清甜的味道在舌尖散开,带着桃花的香气,后劲却很足,慢慢从喉咙暖到心口。
沈璃端着酒杯,看着远处的村庄。炊烟袅袅,从家家户户的屋顶升起,与天边的云彩连在一起,像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她忽然想起以前在现代都市看到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虽然繁华,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现在她才明白,少的是这份人间烟火气 —— 是清晨的松柴声,是孩子们的嬉笑声,是阿婆送来的新茶,是星阑温好的桃花酿。
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却组成了最安稳的幸福,让人心甘情愿地停留。
星阑见沈璃看着远处出神,轻轻握住她的手。她的手很软,带着点微凉的温度,他忍不住用掌心裹住,想给她多一点温暖。“在想什么?” 他低声问,声音里带着几分温柔。
沈璃回过神,看向星阑,笑着摇头:“没什么,就是觉得这样很好。”
星阑也笑了,眼底满是宠溺。他轻轻揉了揉她的头发,低声说:“嗯,这样很好。”
夕阳渐渐西下,把天边的云彩染成了绚丽的锦缎。远山如黛,近处的村庄升起道道炊烟,与暮色融为一体。沈璃靠在星阑的肩上,手里还握着那杯没喝完的桃花酿,鼻尖萦绕着他身上淡淡的剑魄气息,还有桃花酿的香气。
她忽然觉得,自己再也不用追求什么长生不老,不用在意什么仙门地位。只要能守着这方小院,陪着星阑,看着院里的并蒂莲岁岁盛放,听着村里的人间烟火声,就足够了。
守护的意义,从来都不在云端之上,而在这烟火人间里 —— 在孩子们的笑声里,在阿婆的新茶里,在星阑温的桃花酿里,在每一个平凡却安稳的日子里。
人间烟火,最抚凡心,亦安仙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