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暮儿在家排老大,出外是二十九郎。
开元二十二年五月,张九龄任中书令,王维作了《上张令公》一诗请求举荐。同年秋,王维前往洛阳,献诗张九龄求汲引,之后便隐居于嵩山。这是还没走之前,被拽过来了。
岐王李范是唐代皇室成员,唐玄宗李隆基的异母弟,生平喜好结交文人雅士,与王维、李白等盛唐文人交往密切,王维诗作《岐王宅里寻常见》即记录二人在岐王府雅集的场景,与文中“王维旧识”的设定完全一致;其辈分上确为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孙,群内“自称孙儿”的表述符合史实。
“①羊鼻公”是唐朝名相魏徵的绰号,因他鼻梁高挺、鼻翼较宽,形似羊鼻而得名,这一称呼在当时是对其外貌特征的客观描述,并无贬义,反而因魏徵的刚正之名,让“羊鼻公”成为他的标志性代称。
魏徵是唐太宗时期的重臣,以敢于直言进谏闻名,曾多次劝谏唐太宗修正施政偏差,辅佐其开创“贞观之治”。他虽主要活跃于贞观年间(早于开元),但因其历史地位和鲜明形象,“羊鼻公”这一绰号在后世(包括开元时期)仍被提及,成为指代魏徵的经典说法,常出现在史料记载与文人评述中。
唐朝背景名词、典故与历史事件解释
一、核心历史事件
1. 张审素谋反案:唐代真实冤案,发生于开元年间。巂州都督张审素是西南边疆悍将,后被麾下官员诬告“谋反”,监察御史杨汪(后改名杨万顷)审理时手段严酷,未查清真相便定案,导致张审素被斩、家产抄没、家眷沦为官奴。文中张笙(张审素之子)沦落奴市,正是这一冤案的后续结果,历史上张审素之子张琇、张瑝后来还曾刺杀杨汪复仇,成为唐代知名的“子报父仇”事件。
2. 金吾卫职责:唐代长安的核心安保力量,隶属十六卫,主要负责京城巡逻、维护治安、稽查非法(如当街抢人、夜间犯禁等),同时掌管宫城门禁,是保障都城秩序的关键机构。文中李暮吐槽“金吾卫没戳死你吗”,正是因为李瑾“当街绑人”的行为,本是金吾卫的稽查范围。
二、关键名词
1. 监察御史:唐代监察官,隶属御史台,官阶不高但权力极广,主要负责巡查地方、弹劾官员、审理案件(尤其涉及官员的案件),杨汪便是以这一身份审理张审素案,其判决直接决定了张家人的命运。
2. 开元通宝:唐代官方主流货币,圆形方孔钱,自唐高祖武德年间开始铸造,贯穿整个唐朝,“开元”并非指唐玄宗“开元年号”,而是“开辟新纪元”之意。
3. 医工:唐代对“医生”的称呼,分为“官医工”(隶属官府,服务于宫廷、官员或军队)和“私医工”(民间医生),地位高于普通仆从,低于“医师”(医术更精湛的医者)。
4. 圆领襕衫:唐代士人、官员的主流常服,领口为圆形,衣身腰部有一道横向的“襕”(布条镶边),象征身份与学识,不同品级官员或不同身份的士人,会通过衣料材质(绫、锦、布等)、颜色区分等级。文中王维身着月白色圆领襕衫,既体现其“士人”身份,也暗示他此时未入仕或官职较低。
5. 平康坊(文人社交场景):前文已提及是长安娱乐核心区,此处补充其“文人属性”——唐代文人(尤其是未入仕的举子、低阶官员)常聚集在平康坊的酒肆、妓馆,与都知、胡姬交往,同时在此结交友人、交流诗文,是文人社交的重要场所。文中李瑾在平康坊附近找到王维,符合当时文人的活动范围。
三、典故与文化相关
1. 王维(诗佛):唐代著名诗人、画家、音乐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后世尊为“诗佛”(因诗作多含禅意,风格空灵淡泊)。文中提及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均是其传世名作。历史上王维早年才华横溢,诗书画乐“四绝”,文中“诗书画乐,无一不精”的描述,完全贴合其真实形象;文中李瑾称他是“岐王李范旧识”,也符合历史——王维早年曾与岐王李范(唐玄宗之弟,文中李暮祖父)等皇室宗亲交往,凭借才华获其赏识。
2. “赠XX”诗作传统:唐代文人社交的重要方式,常以“赠诗”表达友情、祝福或感慨,诗作标题多为《赠XX》《送XX》《寄XX》(如李白《赠汪伦》、杜甫《赠卫八处士》)。文中李暮期待王维写《赠昕光奴》《赠二十九郎》,正是基于这一唐代文人的创作传统。
3. “罪臣之后”的社会地位:唐代社会等级森严,“罪臣(尤其涉及谋反、贪腐重罪者)之后”会被剥夺原有身份,沦为官奴或私奴,且被视为“不祥之人”,无人敢轻易收留,担心牵连自身。文中张笙因是“张审素之子”,即便有胡人血统、未被张家正式承认,仍被沦为奴,且无人敢买,正是这一社会规则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