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3、棱镜计划 ...
-
第二代认知疫苗的调整工作紧张地进行着。团队在疫苗中融入了更多关于包容、平衡与和谐共存的认知信息,试图平息那部分过激的免疫反应。初步反馈显示,过度排异的现象有所缓解,全球认知场维持着一种警惕但开放的健康状态。
然而,就在团队稍感宽慰时,一种新的、更加诡异的变化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悄然浮现。
这一次,并非源于个体,而是环境本身。
最先发现异常的是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临界之子们。这些感知敏锐的孩子几乎同时报告了类似的体验:原本熟悉的世界,似乎蒙上了一层极淡的、难以言喻的“滤镜”。
一个孩子形容:“天空的蓝色好像…变得更标准了,少了以前那种有时候灰蒙蒙、有时候特别透亮的感觉。”
另一个孩子说:“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好像节奏变得更整齐了,少了那些乱七八糟却很好听的沙沙声。”
甚至还有孩子觉得:“妈妈做的菜,味道好像更…精确了?但少了点以前的那种‘家的味道’。”
这些描述抽象而模糊,起初并未引起广泛重视,只被当作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
但很快,类似的反馈不再局限于临界之子。
一位顶尖的香水调配师沮丧地发现,他再也无法复现出那些依赖微妙天气、温度和情绪的传奇香氛,仿佛所有原材料的香气都被某种力量“标准化”了。
一位音乐指挥家困惑地表示,乐团演奏时,那些细微的、赋予音乐灵魂的个性偏差和不完美,正难以察觉地消失,演奏变得精准却…平淡。
甚至一位老农也嘀咕,今年地里的庄稼长得格外整齐划一,连叶片的大小和果实的颜色都几乎一模一样,少了往年那种充满野性的生机勃勃。
这些变化极其细微,分散在全球各地,涉及光、声、气味、味觉、触感等方方面面,仿佛世界的“噪音”和“不规则性”正在被悄然抹平。
“这不是认知攻击…”林九鸢看着琉璃镜中显示的全球认知环境监测图,脸色发白,“这是…认知环境改造!索林在改变我们世界的底层认知参数!”
琉璃镜显示,一种极其微弱但无处不在的认知场正在笼罩地球。这个场不像之前的攻击那样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侵略性,而是像一层弥散的光雾,温柔却持久地“熨烫”着现实世界的褶皱,将自然的随机性和人类的个性表达 subtly 推向某种“规范”和“统一”。
“认知棱镜…”阚舜禹想起了归一者资料中提到过的索林战术名称,“他们不再直接攻击我们,而是在改造我们生存的‘认知空气’!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适应、甚至依赖这种统一性,最终从内部瓦解多样性!”
这比直接的攻击更加阴险和致命。它不强迫,而是诱导;不破坏,而是“优化”。当所有人都习惯并享受这种“完美”和“规范”时,人类的创造力、适应力和独特性也将随之枯萎。索林甚至不需要发动攻击,人类文明就会自己走向“索林化”。
九鼎系统全力运转,试图定位这弥漫性认知场的源头,却发现它如同晨雾,无处不在,却又无迹可寻。它似乎是从宇宙背景中渗透而来,或者是由无数个散布在全球各地的、极其微弱的发射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必须阻止这种改造!”博达急切道,“否则我们的文明将失去灵魂!”
但如何阻止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变化?就像无法阻止风一样困难。
团队尝试用九鼎系统构建反向认知场,抵消这种“棱镜”效应。但效果有限。九鼎系统的力量如同灯塔,可以照亮和驱散黑暗,却难以净化每一寸被污染的空气。而且这种抵消需要消耗巨大能量,难以长期维持。
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圆圆再次提供了意想不到的思路。
她没有试图去对抗或净化那层“滤镜”,而是拉着阚舜禹来到一位临界之子的画作前。这个孩子因为世界的“标准化”而感到沮丧,画了一幅画:画中原本色彩鲜艳、线条活泼的世界,正在被一种单调的灰色覆盖。
但圆圆指向的并非画的内容,而是画纸本身——画纸的纹理、颜料叠加的厚度、画笔偶然滴落的墨点…这些“不完美”的细节,本身就在对抗着那种“标准化”的完美。
“滤镜…不能过滤掉…所有东西。”圆圆轻声道。
阚舜禹猛然醒悟:“我们无法完全消除这层认知棱镜,但我们可以增强信号!让那些独特的、多样的、不完美的认知信号变得足够强大,穿透这层滤镜!”
策略改变了。从试图“净化空气”转向了“增强免疫”。
团队发起了名为“瑕疵之光”的全球性运动。鼓励人们主动发现、记录、分享和庆祝那些“不完美”的美好:一片形状独特的落叶、一段即兴发挥的旋律、一个带有口音的亲切问候、一次偏离计划的意外惊喜…
艺术家中掀起了“原生艺术”浪潮,刻意保留创作的偶然性和手工痕迹;厨师们开始推崇“家风菜”,强调因心情、食材批次不同而带来的微妙差异;甚至连科学家都开始重视实验中的“异常数据”,认为那可能是新发现的起点。
九鼎系统则调整了输出模式,不再广播式地抵消棱镜场,而是精准地放大那些自然产生的、多样性的认知信号,帮助它们穿透棱镜场的压制。
与此同时,谷擎苍带领的技术团队根据归一者提供的线索,全力搜寻地球上可能存在的、微型的索林认知棱镜发射点。他们推断,如此持久和稳定的场效应,必然有物理装置在维持。
搜索极其困难,这些发射点可能被伪装成岩石、藏在深海、甚至嵌入普通建筑物中。它们几乎不散发任何常规信号,只有最精密的认知扫描才能发现其异常。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周后,一个小组在南太平洋某座无人岛的珊瑚礁深处,发现了一个嵌在岩层中的、非自然的光滑晶体结构。它正在持续散发着微弱的、与全球认知棱镜场同频的波动!
“找到了!一个节点!”消息传回,中心振奋。
迅速而隐秘的行动展开。特遣小队潜入海底,成功取回了这个装置。它结构精巧,没有任何可见的能量来源,仿佛直接从真空中汲取能量。
研究这个装置,或许能找到关闭全球认知棱镜场的关键。
然而,就在装置被带回实验室的瞬间,异变陡生!
装置突然激活,并非爆炸,而是释放出一道强烈的认知脉冲,瞬间穿透了实验室的所有屏蔽!
脉冲没有造成物理破坏,而是直接 targeting 了实验室隔壁房间正在进行的、关于索林认知模式的模拟研究数据!
那些被严格隔离和封存的、危险的索林认知特征数据,在这道脉冲的激发下,猛地活跃起来,如同被唤醒的毒蛇,瞬间冲破了数据隔离屏障,沿着实验室的网络连接,向外界涌去!
“调虎离山!”阚舜禹瞬间明白,“那个节点是诱饵!它的真正目的是定位并激活我们内部封存的索林认知数据!他们要污染我们的研究环境,甚至…污染九鼎系统本身!”
警报凄厉响起!所有人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最危险的敌人,并非来自星空。
而是即将从内部,被引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