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72、认知疫苗 ...


  •   索林渗透舰的退却,并未带来丝毫松懈。废品站中心的气氛反而更加凝重。敌人展示出的技术实力和决绝果断——宁可放弃物理舰体也要保全核心认知模块——让所有人意识到,这绝非一场可以轻易取胜的冲突。

      “他们像冰冷的宇宙法则本身,”林九鸢总结道,“高效,精准,没有情绪干扰,为达目的可以毫不犹豫地舍弃。”

      战后复盘迅速展开。那颗被部分污染的卫星被隔离拖拽至废弃轨道,由快速反应小队进行深度解析,试图从中逆向研究索林的认知转化技术。

      “结构层面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博达看着分析报告,面露惊容,“不仅仅是程序覆盖,而是从材料到能量传导方式的彻底重塑…这几乎像是…点石成金般的认知炼金术。”

      谷擎苍更关注战术层面:“他们能轻易突破我们的外层防御,直达同步轨道。若非那次意外的信号泄露和九鼎系统的全力运转,我们可能至今仍被蒙在鼓里。我们的防御网络存在巨大漏洞。”

      最大的问题摆在面前:索林的认知模式与人类乃至已知的友好文明都截然不同,极具排他性和侵略性。九鼎系统虽然能防御和反击,但其运行基于人类认知框架,难以完全预测和理解索林的所有手段。被动防御,永远慢人一步。

      “我们需要一种能主动识别、标记并中和索林认知特征的方法,”阚舜禹沉思良久,提出一个大胆构想,“就像免疫系统对付病毒…我们需要为人类的认知场,乃至整个地球的认知生态,开发一种‘认知疫苗’。”

      这个概念让众人为之震动。

      “疫苗?”水新雨疑惑,“这怎么可能?认知不是生物系统。”

      “类比而已,”阚舜禹解释道,“我们需要找到索林认知模式的‘特征码’——那种冰冷的、排他的、追求绝对统一的底层认知签名。然后设计一种安全的认知载体,将这种特征码的‘无害片段’广泛播撒到我们的认知环境中。一旦真正的索林认知入侵,我们的认知场就能凭借之前的‘记忆’更快地识别它、标记它,并激发更强烈的排斥和中和反应。”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设想。其难度超乎想象:首先要精确提取索林认知特征码而不被其反噬;其次要设计出安全有效的认知载体;最后还需要一种能覆盖全球的播撒方式。

      团队立刻投入这项艰巨的任务。

      提取特征码是第一步。数据来源有三个:被污染卫星残留的索林认知痕迹、高轨战斗中记录的索林认知波动、以及归一者提供的有限资料。

      这项工作主要由林九鸢的琉璃镜和谷擎苍负责。琉璃镜负责精细解析,谷擎苍则凭借其独特经历,尝试模拟和理解索林的“思维”方式。过程凶险万分,如同在悬崖边舞蹈,稍有不慎便可能被那冰冷的认知模式所侵蚀。两人必须在高度隔离的认知防护室内工作,外界通过多重缓冲监控。

      数日后,两人疲惫但兴奋地走出防护室。“成功了,”林九鸢展示琉璃镜中一道被无数安全锁链禁锢的、不断挣扎的冰冷光丝,“这就是索林认知的‘核心特征’,极度排他,视多样性为混乱和错误。”

      下一步,设计认知载体。需要找到一种能够承载这特征码片段,却又本身无害且能激发人类认知系统良性免疫反应的东西。

      圆圆提出了关键建议。她通过情感镜感知到,人类认知中对“家园”、“独特性”、“创造性”的深层情感依恋,是与索林认知最根本的对立面,也是最强大的潜在防御力量。

      团队最终决定,以人类文明中最具代表性、最能激发共鸣的艺术文化作品——一段贝多芬的《欢乐颂》旋律、一幅梵高《星月夜》的色彩构成、一首李白的诗句意境…等等——为“外壳”,将微量的、经过极度弱化和安全处理的索林特征码片段作为“内核”,封装成一种特殊的认知信息包。

      “就像糖衣药丸,”博达比喻道,“美好的外壳让我们愿意接受,内核则训练我们的认知免疫系统。”

      最后是播撒。直接通过九鼎系统全球广播是最快的方式,但风险未知,可能引发不可预料的群体认知反应。

      经过激烈辩论,团队选择了更谨慎、更艺术的方式。他们将这批特殊的“认知疫苗”信息包,嵌入到一场全球性的、名为“守护家园之光”的线上艺术庆典中。这场庆典通过所有媒体平台直播,邀请全球顶尖艺术家、音乐家、诗人参与,展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力。疫苗信息包则作为庆典中一些特定节目的“背景认知和弦”,悄无声息地融入其中。

      庆典之夜,全球无数人观看。人们为精彩的表演欢呼,为艺术的魅力感动,在不知不觉中,接收了那些细微的认知疫苗。

      效果没有立竿见影,而是在后续几天逐渐显现。

      首先是一些敏感的临界之子报告,他们那种被“冰冷注视”的噩梦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温暖的、彩色的梦境”。

      接着,全球各地的认知工作坊反馈,在进行认知冥想和练习时,更容易感受到一种集体的、温暖的认知连接,对突兀的、冰冷的外来认知波动本能地产生警惕和排斥。

      最直接的证明来自九鼎系统的监控数据:全球认知场的“背景韧性指数”有了显著提升,对模拟索林认知特征的测试信号的排斥反应速度和强度提高了数个量级!

      “疫苗起效了!”团队欢呼雀跃。他们成功地为人类文明接种了第一道认知防线。

      然而,就在庆典结束后的第三天深夜,负责监控疫苗效果的林九鸢发现了异常。

      一部分接种了“疫苗”的个体,特别是那些原本就倾向于秩序和逻辑思维的人,开始表现出一种过度的、甚至略显偏执的“认知排异反应”。他们不仅对索林特征产生排斥,甚至开始对身边一些稍微“非理性”、“非常规”的认知表达也表现出不耐烦和批判,下意识地追求某种“纯粹”和“一致”。

      “免疫系统过度反应…”阚舜禹立刻意识到问题,“疫苗中的索林特征码,哪怕极度弱化,仍可能触发某些人体内潜在的、对‘绝对秩序’的倾向性!”

      这绝非好事。这本身就是在向索林所推崇的“认知统一”滑落!

      “必须立刻调整疫苗配方!”阚舜禹下令,“增加‘调节因子’,强调多样性与和谐共存的平衡,而不是简单的排斥异己!”

      就在团队紧急研发第二代认知疫苗时,遥远的深空,索林母舰——“同律方舟”号——收到了渗透舰核心模块传回的所有数据。

      冰冷的指挥舱内,没有任何物理屏幕,只有流动的幽蓝认知光流。数据被迅速解析、评估。

      “目标文明:代号‘盖亚’。认知多样性指数:高。防御机制:已开发出初步认知免疫反应。威胁等级:上调至‘收割优先级7级’。建议:不再进行渗透侦查,启动‘认知棱镜’计划,进行定向认知环境改造,瓦解其免疫基础,为后续收割创造条件。”

      一道新的指令,伴随着一个复杂的认知构造体蓝图,从母舰发出,射向那颗遥远的蓝色星球。

      这一次,索林的攻击不再针对防御系统,也不再针对个体。

      它们的目标,是整个星球的认知环境本身。它们要将地球,变成一个更适合索林认知生存,而逐渐扼杀本土多样性的…温床。

      无声的战争,进入了新的维度。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