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重生了 ...
-
三年后。
郑广凌刚一睁开眼,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破败不堪的营帐,营帐上到处是被炮火烧出来的洞口,四面漏风。紧接着他感受到一阵难以忍受的疼痛,郑广凌低头一看,只见自己身上是血迹斑斑的盔甲。那盔甲胸部的位置,已经被刀砍断了,渗出的血迹还未干透,一股股撕扯的疼痛让郑广凌不由冷汗直流。
郑广凌扭头看向门口,只见凛冽的北风,不断掀起营帐,北方刺骨的冷风一阵阵拍打在脸上。
怎么回事?自己不是已经病死了吗?这里看起来是军营,自己怎么会出现在军营里?郑广凌想要开口说话,刚一发声,喉咙里一阵干疼,只能发出一点沙哑的声音。
不过一会儿,一个小兵端着汤药走了进来。看到床上的人睁开了眼睛,小兵一个激动,扑到床边,哭喊着,“杨大人,是您吗?您醒过来了就好,太好了,小人马上去叫济民和尚过来。您先把汤药喝了。”
说着,小兵便把郑广凌扶着坐了起来,半靠着自己,一点点把汤药喂了进去。郑广凌喝完感觉又干又疼的喉咙好了一些。喂完药,小兵便留郑广凌半靠在床头,自己忙健步出去找军医去了。
杨大人?郑广凌内心十分困惑,担心小兵是否一时着急叫错了名字。可是,这里又没有其他人,怎么回事?他试着叫住小兵,奈何自己声嘶力竭也难以发出半点声音,胳膊也抬不起来,于是只能看着小兵激动的跑出营帐外去找军医了。
不多时,一个光头和尚模样的人便走了进来,在营帐门口先是盯着郑广凌看了一会儿,然后才走进营帐内,对郑广凌号起脉来。这人正是济民和尚,跟在和尚身后的是方才的小兵,名唤平安。
和尚倒是神色自若,小兵则一脸着急。济民和尚号脉之后,看了一眼平安,平安随即走到帐门之外确认没有人之后,放下帷幔,回到了大帐之内。
对于此情此景,郑广凌当然一头雾水,但是,在观察人心方面,却绝对是个老狐狸。郑广凌一看到这两人之间的神色交换,以及这个小兵的一系列动作,便知道这其中必定有内幕。因此干脆假装仍旧说不出来话,静观其变。
然而接下来济民和尚的一番话却令郑广凌这个老狐狸大吃一惊。
只见济民和尚率先半跪在床前,“郑广凌大人,我等有事要禀。”平安先是面露惊讶和悲伤,不过一瞬,也跟随济民和尚半跪在侧。
紧接着,济民和尚站起身来,从怀中掏出一面巴掌大小的八卦铜镜,放在了郑广凌的面前。
郑广凌开始不解这一举动乃是何意,待到看清镜中之人后,惊讶万分。只见镜子中的人,模样看起来十分熟悉,但是绝对不是自己的样子。郑广凌想了一会儿,终于想了起来。
此人是杨崇明,乃是自己十分赏识,提拔过的学生之一。郑广凌看着镜子,艰难的抬起自己的手,摸了摸自己的脸。
济民和尚这才开口说话,“郑广凌大人不必惊讶,您确是在三年前病逝了,然而贫道受杨崇明所托,特行阴阳之术召大人重生,以解京城百万黎明百姓的性命。”
“什么?”纵然上一辈子,郑大人见惯了大风大浪,但是听到这话,还是震惊非常。一是震惊这世界上真的可以死而复生?二是震惊京城可是天子脚下,能发生什么大事?
“京城怎么了?你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明。”郑广凌强压着内心的震惊,嘶哑着声音说道。
原来,三年前自郑广凌病逝之后,天子下令彻查奸臣郑广凌的累累罪行,这一查便是半年,待到定罪,其本人已经病逝下葬多日了。然而难解天子的心头之恨,于是,天子竟然要令人开棺戮尸,后来被群臣劝谏。只是私下里命人开棺,然而打开一看,尸身早已不见。天子大怒,叱责追查,然而直至今日,也未能找到。
从那之后,天子便很少上朝接见百官,身边被几个居心叵测的奸臣闭目塞听,朝政每况愈下。
三个月前,鞑靼率五万骑军来犯边关劫掠百姓。边关总兵秦峦平日里只会纸上谈兵,实际懦弱无能,渎职怠军,根本不敢出战,任由蛮子抢劫百姓,百姓伤亡无数。可笑的是,弹劾秦峦的奏章都已经如雪花一般送往宫内,却几乎如石沉大海一般,没有任何回应,似乎在等这帮蛮子抢够了自动离去,真是令人愤恨。
无奈之下,时任兵部四品官员的杨崇明便组织了一些愿意主动应战的士兵,不过三千人,出城保护百姓。
杨崇明带领三千步兵,与数万鞑靼骑兵,开展了游击埋伏作战,然而终究实力相差悬殊,在经过了两个多月的作战之后,于三日前几乎全军覆没,杨崇明也身中数刀,危在旦夕。
鞑靼大军见大梁居然毫无阻挡之力,是以又调兵十万,合兵十五万兵临京城,这时朝廷才反应过来。城中人心惶惶,百官不宁。
杨崇明作为兵部官员,自然知道京城大军的实力。大梁国多年不打仗,更别提京城乃天子所在地,没有人能想到蛮子居然会直接举兵攻击京城,是以军队内尸位素餐之人、领空额之人居多,能战者少。
大梁国危在旦夕矣,然而更危机的还不在于此,更危机的是,当今皇帝神龙见首不见尾,百官多是文人鼠辈,此番兵临城下,何人可以救国?
这时杨崇明想到了自己崇敬的老师,郑广凌。想到三年前,那个风雨变幻的早朝,自己崇敬的老师,一夜之间竟然变成了大奸臣,自己还没来得及搞清楚一切,更令自己心痛的是,他竟然一朝病逝。自己还记得,两人曾就国家边关防御之事,多次秉烛夜谈,郑大人虽然是文官,然而通晓军事,在位期间更是提拔了多名大将。
这些大将后来屡立战功,也验证了郑大人的眼光。杨崇明想,若是郑大人在,国家必不至于到这种境地。
话说杨崇明本人,虽然多年来一直在兵部任职,然而爱好玄学之道,热衷阴阳术数,身边的济民和尚便是杨大人在一次巡边中结识的,据说有呼风唤雨之能。
有一日鏖战数日的杨崇明,夜半之时,唤济民和尚进帐,感叹道,若是郑广凌大人还在,国家必不至于至此。若是自己战死疆场,还有何人可以保护当地百姓?为百姓之苦不断叹息。
看着眼前真正为百姓担忧的杨崇明,济民和尚陷入了沉思。
济民和尚自打有记忆开始便是孤儿,四处漂泊,起初只是靠一张嘴皮子忽悠人混口饭吃,然而天资聪颖,后来无意中学了《易经》等,精通卜卦。后来更是在藤山之上偶遇一个道士,跟着道士学习多年,后来道士云游别地,不知所踪,济民和尚才下山来继续开始漂泊的生活。
彼时,大梁国国富民强,少有信玄学之术的人,因此所到之处,各种嘲笑讥讽的声音不绝,唯独杨崇明对自己信任有加。杨崇明为人真诚、率直,如今也不过二十七八岁,一腔少年意气,两人结为好友,每日探讨理学、阴阳、术数之学,乃成挚友。
看到杨崇明如此心忧,济民和尚于是决定把自己所学最大的秘密告知他。济民和尚讲到了自己当年在藤上之上,跟着师傅学到的秘书,招魂之术,可以令往生之人暂时回到世间一段时间。杨崇明大喜,忙询问济民和尚如何成就此道?
济民先是面露难色,而后说道,要成就此道,须有四个条件。第一,招魂之人逝去时间必须不超过七年。第二,魂归之身必须出自真心,一命换一命。第三,施展还魂之术须处子阳刚之血助成。第四,也是最难的,还魂需人间之皇许可。
听到前三个条件,杨崇明还欣喜非常,然而听到第四个条件的时候,却立即垂头丧气了。谁人不知当今的皇帝最恨郑广凌?且不说根本接近不了皇帝,即使接近了,他也绝不会允许的。
杨崇明本已绝望,然而,济民和尚夜观星斗一刻,便说道,“第四个条件已经有了。”
杨崇明震惊不已!不过忽然想到曾经听过的一个传闻,说皇帝得知郑广凌去世后,曾经大怒觉得不解恨,想要开棺戮尸,后来被多名大臣劝解,才没有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想来,皇帝陛下竟然内心痛恨到,允许郑广凌活过来,再杀郑广凌一次吗?
然而杨崇明内心想,“不管这许多。只要能在国家危亡之际,救下城中百姓的性命,足矣。而且,我相信那个多次和我秉烛夜谈国家大事的老师,相信他绝不是朝中那一帮墙头草的口下,说的那么不堪。”
原本一切在按计划进行,只是,三日前,杨崇明带兵出战,归来之时身负重伤。奄奄一息之时,杨崇明对济民和尚说,“请济民这就施还魂之术罢,将郑大人招至崇明之身。一来崇明本就兵部四品官,后续便于郑大人借职务之便调度。二来,我感恩郑大人曾经的提拔之恩,郑大人也熟悉我的情况,不至于暴露自己。崇明生来只得一身,幼时家贫,父亲早亡,继母时常责骂,后来凭借个人一路辛苦,终于考得功名。本来官场之中,没有任何关系,一生能做个小官便是顶天了,幸又得郑大人提拔,可以为国家百姓鞠躬尽瘁,人生也算无憾了。唯有家中妻小放心不下,请济民代为转告,帮崇明好生照顾,多谢。”
说罢,杨崇明便昏迷了过去。自此世间再无忠臣杨崇明,人们口中的奸臣郑广凌又重生了。
郑广凌听到此刻,内心复杂异常,一时千头万绪,竟一口鲜血吐了出来。只短短三年的时间,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自己教了十几年的学生,如今的皇帝陛下,竟然恨自己恨的要刨坟鞭尸?
明明三年前还国富民强的帝国,竟然被鞑靼打到了京城门口?
一帮大臣居然任由蛮子抢劫百姓,不顾百姓死活,不顾国家脸面不出兵?
年纪轻轻的皇帝陛下,居然几乎三年来不上朝?
忠心耿耿的杨崇明,不过二十七八岁的年纪,却死了?
自己从不信鬼神,如今居然被一个光头和尚复活了?
真的荒唐至极!真的是要疯了!上一辈子总是游刃有余,从来不会气急败坏的老狐狸郑广凌,重生醒过来才不到一个时辰,就被气晕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