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一代奸臣郑广凌死了 ...

  •   寅时刚过不久,天不过微微亮。太和大殿之上,却已站好了文武百官,众人凝神屏息,等待皇帝的到来。

      金碧辉煌的大殿,楼高面阔,稍有窃窃私语,便会回音不断。往日里早朝前,大殿上总是吵吵闹闹,和早上的菜市场没有什么两样。但是今日,却鸦雀无声。百官之中,无一人敢说话,只因今日早朝将有大事发生。谁都不想在大事发生前,成为别人的关注对象,只恐怕一不小心便会被炮火波及到。

      这帮为官多年的老狐狸,平日里吵来吵去没完没了,那是知道平时里吵吵无妨,到关键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精明。

      不多时,太监怀忠一声“陛下到”,百官齐刷刷跪倒在地。

      皇帝身着绛纱袍,上绣龙纹和祥云纹,脚上是赤舄鞋,款步而来。

      皇帝李仲裴乃大梁帝国第五帝,先皇孝帝之子。即位之时年方十三岁不足,时间一晃,到今日已临朝五年有余,然而年纪也不过刚十八岁。

      只见他身高八尺有余,皇冠束发,委于身后。面如冠玉,目有光灼,容貌端丽。生下来便被帝皇之气养护着,到现在,只是眉目微皱,皇帝威严之气便尽显无遗。

      皇帝陛下微微抬手,一声“起来吧”,百官一扣三拜之后起立,开启了今日的早朝。

      率先出列奏事的是都察院杨昭明,“臣有本上奏。今已查明,郑广凌在主持会试期间,曾收贿赂,泄露考题。请陛下下旨审理此科场舞弊案。”

      李仲裴心想,很好,好戏开始了,却佯装大怒道, “竟有此事?选拔人才乃国家大事,郑广凌竟敢在考场之上弄权谋私。准,即日起,三法司会同审理。”说完不经意间看了一眼太监怀忠。

      这当然是他有意指示太监怀忠,暗示百官弹劾郑广凌的结果。

      李仲裴登基大典之时不过十三岁。那时先皇刚刚过世,留下太子殿下李仲裴和王贵妃母子二人应对波诡云谲的朝堂。内政上,既有纷繁复杂的政务有待决策处理。外敌,有西北的鞑靼和东南的倭寇不时来进犯。李仲裴纵然天资机敏,但是国家大事复杂的程度,仍然并非一个少年皇帝可以轻易处理的,于是常常惶惑焦虑。

      那时,他总觉得,幸好还有郑广凌。只要郑先生一日在自己的身边,治理这泱泱大国,自己便不是孤家寡人。

      郑广凌,一介布衣出身,却天生神童,加之寒窗苦读,因此十四岁便考中秀才,隔年十五岁即中举人,六年后便一举进士及第。这一年真是春风得意马蹄疾,算算年纪,他也不过才二十一岁。

      令人艳羡的是,郑大人不仅才华横溢,少年登科。性格上更是难得一见的,既长袖善舞,又不缺豪迈之气。容貌端方英俊,长身玉立,姿态万千。

      是以在官场中如鱼得水,不过短短九年,便一跃成为国子监祭酒兼詹事府詹事,担任太子殿下的讲官。之后先皇过世,更是被任命为顾命大臣和宰相,辅佐少年皇帝李仲裴治理朝政。

      太子殿下六岁时,郑广凌二十三岁。这一年郑大人已入翰林院两年,得宰相赵崇韬赏识,保举入詹事府,自此便开始担任太子的讲官。太子的讲官团里,郑广凌并非学识最渊博的那个,毕竟翰林院里人才济济,但是郑广凌却是最得太子殿下喜欢的老师。

      那时不过二十三岁的郑广凌,在太子殿下的眼里和其余的老师是如此的不同。他不讲之乎者也的四书五经,却会用讲故事一般的方式,把千年以来有名的历史典故讲给自己听,甚至会亲笔画出一套书籍给自己看。

      那些一笔一画绘制出来的书籍,时至今日,仍旧被太子殿下妥善保管。

      太子殿下八岁的时候,有过一段非常顽劣的岁月。一次胡闹,被王贵妃责罚了几句,一气之下竟然跑到花园里,甩掉了侍从后躲在假山上。看着侍从宫女到处寻找,就是不出来,直到饿的浑身无力,从假山上爬下来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下去,摔得鼻青脸肿,头发更是散的到处都是。堂堂太子殿下,像是个野人一样,真的狼狈不堪。一旦被人看到太子殿下这般尊荣,告到母后那里,少不了又要一番责怪。

      这时恰巧郑广凌前来讲课,于是帮顽皮的太子殿下,仔仔细细束好了头发,整理好了衣冠。之后更是帮太子跟王贵妃求情,才免得他被母后责罚。

      自此以后,太子殿下对郑先生更加亲近无比,但凡是先生的话,太子都会听在心里。比之对父皇母后的亲近有过之而无不及。毕竟,母后太过严厉,令人难以亲近。父皇忙于朝政,见面的机会少之又少,更何况天子家庭,父子更像是君臣。

      太子殿下一度把郑先生当成是自己最亲近的人,他从不拘泥于古板讲课有趣,对自己总是笑意盈盈。在自己被母后责骂的时候,郑先生是唯一敢帮自己求情的人。其他讲官介于自己的太子身份,总是彬彬有礼,而郑先生对自己却是不卑不亢,亲近有加。

      太子殿下想,郑先生真是世界上最儒雅、最有趣、又最好看的人。

      然而,两年前一本弹劾奏章,在半夜被悄悄送进宫,将这一切慢慢扼杀。

      奏章上密密麻麻的写满了对郑广凌的控诉,足有千字之多。奏章上说,陛下倚重的郑广凌,实乃董卓,是结党营私、大逆不道的奸臣。不仅如此,郑广凌更是对王太后更有祸乱之心,传闻一出,几乎令陛下颜面尽失。

      十六岁的少年皇帝大怒。皇帝当然不全信这些言辞,然而也意识到自己或许只知道郑先生的一面。之后陆陆续续有更多的奏章上禀皇帝,渐渐的皇帝疑心四起,开始观察郑先生。

      这才发现,似乎父皇去世之后,郑先生不再笑意盈盈的对待自己了。他变得过分的严苛,记得自己初登大位不久,一次课上,自己不小心读错一个字,便被狠狠的责骂,丝毫不在意旁边几位大臣仍旧在场。自己也曾对政务提出自己的看法,却全都被毫不留情的批驳处置。甚至,自己想要提拔一个官员,也都被郑先生巧妙的下放到了地方。

      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一般,从前那个如沐春风的郑先生似乎不见了。

      如今的郑广凌,如此霸道而专制,如此不将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一切的一切,都在印证自己的猜疑。年少之时,总是不安的,因为少年的强大并非真的强大,而软弱滋生怀疑,皇帝怀疑的后果是杀戮。

      难道曾经的太子殿下奉若神明的郑先生,竟真的是大梁国的董卓?那便不可不除了。

      然而这时,郑大人已经为官多年,朝廷中的大臣几乎都是他一手提拔,官场关系复杂,且平日里并无实质把柄,只得隐忍不发。于是,经过了两年的筹谋,现在少年天子终于足以掌控一切。

      老师,终日戴着面具不累吗?今天开始,朕要揭穿先生伪装的样子,朕要收回天子赐与你的权利。

      朝堂之上,都察院杨昭明揭穿了科场舞弊案之后。陆续又有奏本,于是今日的朝会几乎开成了郑广凌的批斗大会。

      “郑广凌的父亲在当地为非作歹,打死一民,但是官府居然不敢缉拿归案,这都是郑广凌私下威胁的结果。”
      “有民上报,郑广凌当年巡抚浙江之时,搜刮民脂民膏,有民上访,居然被捕下狱,廷杖而死。”
      “郑广凌收受贿赂无数,听闻私下里,有田宅数十所,遍布京城。每个田宅各安排姬妾数人,十分□□,其中甚至有少年,不免让人怀疑郑广凌有龙阳之好。”
      “当初,曾有御史弹劾郑广凌,后来竟然被他私下处置,下放岭南后,派人暗害。”
      “郑广凌借皇帝之志,名为行赋税新政,实际上乃是贪污受贿,导致各地民怨四起,山西各地多有暴动。”

      皇帝陛下高座在宝座之上,听着大殿之下的弹劾,已经过去了将近一个时辰。他揉了揉太阳穴,往日里就不爱听这些动辄数千字的奏章,如今千篇一律的批斗文,更是听的他头疼。为了抹黑郑广凌,这些奏本真的什么都能写,连龙阳之好都能编。

      不过无妨,皇帝陛下的目的可以达成便好。一盆脏水和无数盆脏水似乎也没有什么差异了。欺上瞒下、霸道专权、贪污行贿、暗害忠臣、生活□□,这便是如今百官口中,恶贯满盈一无是处的郑广凌。

      皇帝陛下脸上流露出带一丝不为人察觉的嘲笑和恨意。

      先生明明曾对我倾尽心血,却只是为了权利,为了大权在握?
      先生明明在我玩闹被责罚之时,代我向母后求情,却是龌龊的私心?
      先生曾教育我勤俭持身,自己却家财万贯、铺张奢侈?
      先生曾劝诫我不要耽于儿女情长,自己却姬妾无数?
      先生曾说为天地百姓立命,自己竟然搜刮百姓,导致百姓流离失所?

      你的虚伪,你的八面玲珑,哪一面才是先生真实的样子?

      恨你只是将朕当作权利获取的工具,更恨自己居然曾真情实意将你当成仰赖。恨意从两年前开始滋生,到如今已然生生不息。此刻李仲裴端坐高台,表面古水无波,内心却在翻江倒海,一刻不得平静。

      大臣的一字一句都听在少年天子的心里。要如何才能消解这份恨呢?是把你交给锦衣卫关进大狱,百般折磨后,弃世杀头?还是应该千刀万剐凌迟处死。可是想想似乎都仍旧难解心头之恨。

      李仲裴眉头紧皱,内心里是那句说过无数遍的,“郑先生,朕该如何是好?”真是讽刺,过去曾有无数难事,难以决策的日夜,朕都可以向先生请教,只是如今该如何解决这桩难事,该如何平复我恨你之心。

      我曾奉先生若神明,若信仰。如今信仰崩塌,万死不足以平复恨海。

      然而,众人不知,口诛笔伐的郑广凌大人,此刻已经病倒在家中,几乎奄奄一息。奄奄一息的郑大人未闻朝堂之上的无数弹劾,当然也不能为自己辩解一句。只是内心满是不甘,不甘心明明自己才三十五的年纪就要病死,不甘心自己一腔壮志未酬理想抱负都还未实现。

      更不甘心,再也看不到自己引以为豪的学生,这个如今最优秀的帝王,今后会治理出怎样强大的帝国。

      可怜自己从不信鬼神一说,此刻竟然也恳求上天再给自己一些时间,能多看看自己的心血得以结出果实。可是,终究只是幻想,终究只能在这份不甘中,慢慢闭上了眼。

      罢了罢了,郑广凌,其实入仕这多年以来,也很累了,不是吗?年少时家贫,每日苦读不辍,未有一日敢懈怠,终于一朝入仕。为了一展抱负,不惜违背性格,奔波各处,结交权臣,因为知晓权利越大,能为百姓做的事情才越多。终于登上权利的高峰,得以施展自己的抱负,日夜操劳,期望辅佐皇帝造就一个万民安乐的盛世。可是却要病绝而亡,人生总是这样遗憾。

      别了,大梁。别了,陛下。

      一个时辰后,当皇帝陛下看着大殿之上仍旧在争吵不休的时候,突然太监禀报皇帝陛下,“郑府来报,郑广凌大人一个时辰前,已于府中病逝,享年三十五岁。”

      听到的一瞬间,李仲裴只觉得大殿瞬间变得空旷而安静了,空旷到只留下了那一年大雪天里两个人忙碌的身影。

      那是,自己十岁时候的冬天,一日下雪,郑先生本来在给太子殿下讲课,而太子殿下的心早已飞到了窗外雪白的世界。看到心思全无的太子殿下,郑先生干脆停止了讲课,带着太子殿下,到花园里堆雪人。两人忙碌了很久,终于堆出了一幅“千里江山图”,白雪砌就的宫殿,不失巍峨,宫殿前枝桠密布,枝桠上还挂着郑先生剪出的鸟禽剪纸,有微风吹过,摇摆不定,宫殿之后是雪山重重,而在雪山之巅站立着两个雪人,一矮一高,一前一后。

      两个雪人正是太子殿下和郑先生。殿下在前,郑先生在后,二人目光所及,是堆砌的宫殿。太子殿下拉着郑先生的手,说到,“我一定不辜负先生的期望,做一个仁德的皇帝,为大梁百姓开创一个盛世。”

      那年堆好的千里江山雪图,仍旧历历在目,可为何如今会这副模样?

      你还没有跟朕对峙,郑广凌,没有我的命令,你怎敢这样轻易的死去?
      你就这样突然死去了,叫我的恨意何处安放?
      十二年的相伴,只弹指一挥,到最后物是人非,心底一片茫然。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