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0、竞赛困境 ...
-
高三的开学,像一声沉闷的发令枪,骤然将所有人推入了一条弥漫着无形硝烟的跑道。
空气里混杂着旧书页的霉味、新打印试卷的油墨香,以及一种无声却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焦虑。
就连窗外陪伴了他们两年的梧桐树,似乎也感知到了这份沉重,沉默地又向天空伸展了几分,枝叶愈发浓密,投下的绿荫都带着一种关乎未来的、沉甸甸的分量。
在这片紧绷的氛围中,学校公告栏贴出了一张足以让所有尖子生心跳加速的通知——关于选拔参加“全国青少年跨学科创新挑战赛”的通知。
这项赛事含金量极高,强调创新思维与跨学科知识融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奖项几乎是国内顶尖大学自主招生环节中一块响当当的“敲门砖”。
通知明确要求1-3人组队参加,鼓励文理互补,提交的作品既要有硬核的技术或理论创新,又要有清晰的逻辑表述和出色的现场展示。
消息像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高三年级激起了巨大波澜。谁都知道,这可能是通往梦想之巅的一条重要捷径,甚至可能是决定性的那一步。
江弈灼,作为年级里公认的理科尖子,数学物理竞赛的宠儿,自然第一时间就成为了众人关注和试图组队的焦点对象。
然而,几天过去,情况似乎并不顺利。
课间,池嫣打算去找唐悦,恰好看到江弈灼和他们班的学习委员站在走廊尽头,似乎正在讨论着什么。
江弈灼比划着,表情认真,但对方却不时推着眼镜,面露难色,最后摇了摇头,拍了拍他的肩膀,似乎爱莫能助地离开了。
江弈灼望着对方的背影,轻轻叹了口气,那双总是盛满阳光的眼眸里,难得地染上了一丝显而易见的烦躁和无奈。
他无意识地用指尖敲打着走廊的栏杆,连池嫣从他身边经过都没注意到。
“唉,看见没?”突然冒出来的唐悦把池嫣拉到角落里,压低声音,“又碰壁一个,这都已经不知道是第几个了!”
“怎么了?”池嫣忍不住追问。
“还不是那个竞赛闹的。”唐悦撇撇嘴,“听杨川说,江弈灼对那个竞赛志在必得,不过目前看来不太顺利,找队友找得头都大了。找纯理科的吧,比如刚才那个计算机大佬,代码写得飞起,但让他写个项目说明或者讲个故事,简直要命,干巴巴的像产品说明书。找文科强的吧,人家又对他那些物理模型、算法逻辑一头雾水,根本插不上手,沟通起来鸡同鸭讲。愁死他了都快。”
池嫣默默听着,眼前仿佛能浮现出江弈灼与人沟通时,对方无法理解他跳跃性思维或者他无法将复杂理论通俗化表达时的挫败感。
他就像一颗拥有巨大能量却找不到合适变压器的太阳,光芒灼热,却难以被有效接收和利用。
池嫣甚至注意到,最近几次在走廊偶遇,他虽然依旧会笑着打招呼,但那笑容底下总藏着一抹挥之不去的急切和疲惫,打球时好像也没以前那么疯了。
*
这天放学后,天色尚早。池嫣抱着一摞刚从图书馆借回来的书,准备回教室。
在楼梯转角,她又看到了江弈灼。
他独自一人靠在冰凉的墙壁上,微微低着头,额前的碎发遮住了部分眉眼。怀里抱着一本厚厚的《全国物理竞赛真题集》,手指无意识地、烦躁地反复摩挲着书的边缘。
夕阳的金辉从他身后的窗户斜射进来,在他身上镀上一层落寞的光晕。整个人像是蒙尘的星星。
“江弈灼?”池嫣停下脚步,轻声唤道。
江弈灼闻声抬起头,看到是她,脸上习惯性地扬起笑容,但那弧度有些勉强。
“嘿,池嫣。”他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
“你……还好吗?”池嫣犹豫着,还是问出了口,心脏因为关切而微微加速跳动,“是因为竞赛组队的事?”
江弈灼闻言,像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出口,长长地吐出一口气,肩膀微微垮下。
“是啊,快愁死了。这个比赛简直反人类!”他忍不住抱怨,“既要能上天入地搞创新,又要能脚踏实地做出来,最后还得能说会道把它吹出花来!我感觉我不是在找队友,我是在找一个和我拥有同样大脑的克隆人!”
他踢了踢脚边并不存在的石子,语气里充满了挫败感,“眼看报名截止日期越来越近了,我却连合适的队友都找不到……烦透了。”
池嫣安静地听着,怀抱里的书本似乎变得有些沉。
她的目光落在江弈灼紧蹙的眉头上,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
她想帮他,想为他做点什么,想他能够如愿。
池嫣的大脑飞快地转动起来。
诚然,她的理科成绩不像江弈灼那样耀眼夺目,数学物理只是中游水平,但她足够踏实、细心,理解能力并不差,至少能跟上江弈灼的思路,听懂他那些天马行空的想法。
而她的优势呢?语文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前列,尤其是写作和阅读理解,老师多次夸赞她逻辑清晰、论述有力、文字有温度。上次的跨学科研究报告,她拿了最高分,评语就是“善于将复杂问题条分缕析,并用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达”。
更重要的是,她了解江弈灼,能感知到他思维的火花,并且……她无比渴望能站在他身边,而不是永远只是仰望。
一个念头,带着怯懦却又无比坚定的力量,破土而出。
池嫣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所有的勇气都吸入肺中。手指因为紧张而微微用力,怀里的书本边缘被她捏得有些发皱。
她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向江弈灼那双略带疲惫的眼睛,声音虽然不大,却异常清晰、沉稳,没有一丝颤抖,“江弈灼,你看我可以试试吗?”
江弈灼明显愣住了,脸上的烦躁表情瞬间凝固,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似乎完全没料到池嫣会毛遂自荐。他张了张嘴,一时竟没说出话来。
池嫣没有让沉默持续太久,她趁热打铁,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更客观、更有说服力,像是在做一场自我推荐。
“我理科可能没有那些顶尖大神那么强,但基本的原理我都懂,可以帮你处理数据、绘制图表、查找和整理文献资料。我的语文和写作还……还算可以,项目申报书、研究报告、还有最后的陈述展示稿,这些文字工作也许我可以负责起来。”
她顿了顿,观察着江弈灼的反应,看到他眼中的惊讶逐渐转为认真的倾听,她鼓起更大的勇气,补充了最关键的一句,“而且……我们之前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完成课题,好像……一直配合得都还挺默契的,不是吗?沟通起来应该不会太困难。”
说完最后一句话,池嫣的脸颊终于后知后觉地烧了起来。
她微微垂下眼睫,不敢再直视江弈灼。她害怕听到委婉的拒绝,害怕看到犹豫的神色,害怕自己这点微不足道的能力根本入不了他的眼。
短暂的、令人窒息的沉默。
然而,预想中的拒绝并没有到来。相反,江弈灼猛地一拍自己的额头,发出“啪”的一声清响,脸上所有的阴霾和烦躁瞬间被一种豁然开朗的、极其明亮的光彩所取代!
“对啊!池嫣,我怎么早没想到你呢!”他几乎是惊呼出声,眼睛像被点燃的火焰,熠熠生辉,整个人瞬间恢复到以前活力满满的状态。
江弈灼看着池嫣,眼神里充满了全新的认知和兴奋的光芒。
“你做事特别认真负责,特别细心,整理东西也是条理清晰。至于文笔,肯定没问题!而且——”他加重了语气,强调道,“你理解能力真的超强!我以前跟你讲那些数学题或者乱七八糟的想法,你总能很快抓住重点,还能提出关键问题,对对对!就是这样!我们缺的就是一个像你这样的‘最佳翻译官’和‘首席设计师’!能把我们的硬核想法包装得漂漂亮亮,能把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讲给所有人听!”
他的肯定如同甘霖,瞬间浇灌了池嫣心中那棵忐忑的幼苗。她没想到,他原来一直有注意到关于她的这些细节,并且给予这么高的评价。
“可是……我真的可以吗?我不会拖你后腿吧?这个比赛那么重要……”一丝迟到的不自信从池嫣心里冒出头来,她声音细微地向江弈灼确认道。
“当然可以!绝对可以!”江弈灼的语气斩钉截铁,没有任何一丝犹豫,笑容灿烂得仿佛能驱散一切阴霾,“能力本来就是互补的!我来负责攻坚核心的模型构建和算法设计,你来负责把我们的天才想法落地,变成谁看了都叫好的完美方案,我们是强强联合!就这么定了,池嫣,我们组队!”
他猛地伸出手,指尖向上,做出一个邀请击掌的姿势,眼神灼灼,充满了信任和重新燃起的斗志,等待着池嫣的回应。
看着他毫无保留的信任和瞬间被点燃的热情,池嫣心中最后一点不确定也烟消云散了。
一股暖流和力量从心底涌起,传递到四肢百骸。她抬起头,迎上江弈灼炽热的目光,嘴角缓缓向上扬起,形成一个坚定而明亮的笑容。
池嫣抬起手,清脆地、用力地与江弈灼击掌。
“啪!”
*
组队成功只是万里征途的第一步。接下来,他们需要确定一个有价值、能发挥他们优势的研究方向。
江弈灼思维活跃,点子层出不穷,从基于AI的智能垃圾分类到利用流体力学优化城市通风,提出了好几个听起来就很高科技的方向。
池嫣并没有盲目附和或感到畏难,她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韧性。
她拉着江弈灼泡在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查阅最新的《科学》、《自然》杂志中文版以及各种科技前沿报道,并利用出色的信息检索和筛选能力,从浩如烟海的论文资料中,提炼出最适合高中生研究、同时又具备创新性和社会价值的切入点。
她会将晦涩的论文摘要和复杂的行业报告,转化成简洁明了的要点和背景分析给江弈灼看,她还会从社会需求、人文关怀和实际应用落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质疑,帮助江弈灼筛选掉那些虽然技术炫酷但脱离实际或难以展现深度的想法。
“江弈灼,我觉得那个智能垃圾分类的想法很好,但可能硬件成本和识别精度对我们现在来说挑战太大。你看这个关于‘校园能源精细化管理’的报道怎么样?贴近我们的生活,数据采集相对容易,而且节能减排是很大的社会议题,容易出彩,也方便我后面从管理和行为引导角度写报告。”
江弈灼看着池嫣整理的资料和她清晰的分析,眼睛越来越亮,“有道理!而且能源消耗数据分析正好可以用到我之前想用的那个回归预测模型。池嫣,你太会找了,这个方向很好!”
最终,他们共同确定了一个既能充分发挥江弈灼数理逻辑优势,又能让池嫣大展身手的研究课题——《基于物联网与数据挖掘的校园能源消耗特征分析与节能优化策略研究》。
方向既定,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江弈灼立刻投入到了技术攻坚中,忙着设计传感器网络、编写数据采集程序、搭建数据分析模型。
那些复杂的代码和物理公式对他而言如同有趣的游戏,但他常常沉浸其中,忽略了文档记录和表达。
而池嫣,则毫无怨言地主动扛起了所有“后勤保障”与“思想翻译”工作。
她负责查阅大量的国内外能源政策、技术白皮书和案例分析,为项目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背景综述。以及,将江弈灼那些跳跃性的、充满专业术语和技术黑话的讨论与灵感火花,及时记录下来,整理成条理清晰的研发日志。
这个过程远比想象中艰辛。
为了理解一个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或一个算法的内在逻辑,池嫣需要反复请教江弈灼,查阅专业资料,直到彻底弄懂;为了让申报书中一段关于“技术可行性”的论述既专业又易懂,她会字斟句酌,反复修改到深夜;为了一个数据可视化图表能更直观生动,她会尝试多种软件,挑选最合适的呈现方式。
不过,池嫣从未抱怨过。
她惊讶地发现自己原来蕴藏着如此大的能量和潜力,不再仅仅是那个默默仰望、容易害羞的女孩。
和江弈灼讨论时,她能更清晰、更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能一针见血地指出他技术方案中可能存在的逻辑漏洞或用户体验上的缺陷。
她的眼神变得更加明亮坚定,语气也更加从容不迫,甚至在江弈灼陷入思维瓶颈时,能用自己的方式帮他梳理思路,提供新的视角。
江弈灼也清晰地感受到了池嫣的变化和不可或缺。他越来越依赖和信任这位默契十足的搭档,不仅放心地把所有文字工作交给她,而且越来越重视她的想法和建议。
他们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战友,并肩坐在图书馆洒满阳光的角落,电脑屏幕上闪烁着数据与文字。
周末约在空旷的教室,白板上画满了密密麻麻的思维导图和算法结构。
偶尔为了放松紧绷的神经,也会分享一颗薄荷糖,相视一笑,然后继续投入各自的“战场”。
窗外的梧桐树叶渐渐染上秋日的金黄,他们的项目方案也在一遍遍的打磨中日臻完善,逐渐凝聚成一份既有硬核技术创新,又有深刻人文关怀、表述清晰动人的完整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