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高中坠楼案·三 ...
-
初步询问获取的信息庞杂而充满疑点,曹恒决定将注意力重新放回最核心的现场——天台。
他带着成景浩、苏盘云,以及派出所的一名熟悉楼体结构的民警,直接上了顶楼。通往天台的铁门已经被贴上封条,民警撕开封条,用钥匙打开那把有些锈蚀的大锁。
“吱呀”一声,铁门被推开,一股混合着雨水湿气和楼顶尘埃的味道扑面而来。天台空旷而粗糙,水泥地面因为常年风吹日晒而显得有些皲裂,积水散布在低洼处。
“平时这扇门都是锁着的,按规定学生禁止上天台。”陪同的民警拍了拍厚重的铁门,解释道
“钥匙由后勤处和值班保安各保管一把。每天早晚巡逻都会检查锁具是否完好。昨晚巡逻记录显示是锁好的,今天早上发现出事后才用备用钥匙打开。”
“痕检之前初步看过,说没发现明显异常。”陪同的民警介绍道。
曹恒没说话,目光扫过整个平台。天台边缘设有约一米二高的水泥护栏,对于一心求死的人来说,这个高度并非不可逾越,但也绝非能轻易失足跌落。
成景浩已经开始了工作。他首先整体巡视了一圈,确保没有明显的、大范围的痕迹被遗漏。然后,他重点勘察护栏区域。
他沿着护栏内侧缓慢移动,目光如炬,检查着水泥台面是否有踩踏、摩擦、手掌按压或者衣物纤维留下的痕迹。雨水冲刷了很多东西,但也让某些痕迹变得更加清晰——比如,灰尘被抹去的形状。
“曹队,这里。”成景浩在靠近发现树下痕迹那个大致方位的一段护栏前蹲下。他指着护栏外侧下方,一段通常不会被人注意到的、近乎垂直的立面。
“这里,”他用戴着手套的指尖虚点,“有半枚非常模糊、不完整的摩擦痕迹,像是……某种粗糙的织物快速擦过,或者……戴了手套的手指用力刮蹭留下的。方向是向下的。”
这个位置极其刁钻,若是自杀跳楼,身体重心向外,很难在这个部位留下这样的痕迹。
盘云则站在成景浩身后几步远的地方,她的视线并未局限于护栏,而是再次将天台的整体环境与楼下那棵香樟树联系起来。她走到护栏边,向下望去,正好能看见那根断裂的树枝。
“从力学角度,”她平静地开口,像是在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如果一个人从楼外借助树木向上攀爬,在这个位置寻找着力点并翻越护栏,动作幅度和身体摩擦很可能留下类似的痕迹。”
她的目光再次扫过那段护栏外侧,以及楼下树枝的方向。空气中那种冰冷的、秩序被扰动过的异样感在这里几乎消散殆尽,但并非无迹可寻——它像一缕被风吹散的青烟,提示着那个“存在”曾在此处有过短暂的停留和动作。
成景浩拿出相机,对着那半枚模糊的痕迹和异常的水渍进行多角度拍照取证。接着,他又取出指纹刷和磁性指纹粉,小心翼翼地处理那片区域,试图让那模糊的痕迹更清晰些,但效果甚微。最后,他只能用胶带提取法尝试提取,并放入证物袋。
“痕迹太浅,又被雨水影响,提取到的可能性很低,但必须试试。”成景浩汇报着,语气里带着痕检人员特有的执拗。
勘察完护栏,成景浩又扩大了范围,以发现痕迹的点为中心,对天台地面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检查,寻找可能的脚印、拖拽痕迹或其他遗留物,但一无所获。天台地面过于粗糙,很难留下有效的脚印,雨水更是消除了大部分线索。
程羽将自己埋进监控室那个破旧的皮沙发里,仿佛要将外界所有的嘈杂与悲恸都隔绝开来。面前的多块屏幕散发着幽幽蓝光,映亮了她专注的侧脸。她的世界仿佛只剩眼前这些像素与帧率构成的数字洪流。
她率先调取了教学楼各出入口、主要走廊在案发前后数小时的监控录像。手指在触控板上飞快滑动,屏幕上的画面以数倍速快速流动,空旷的走廊在深夜只剩下安全指示灯幽绿的光晕和偶尔被风卷起的尘埃。她的目光像最精密的过滤器,快速筛过海量的无效信息,捕捉着任何一丝不协调的运动光影。
没有。直到凌晨保安巡逻锁门,再无人进出。
她的重心移向天台入口那个关键的摄像头。将时间轴拖拽到凌晨时分,正常播放。画面静止,只有时间戳在一秒一秒地跳动。
忽然,她的指尖停顿了。
就是这里——时间显示凌晨4:02:17。画面极其轻微地抖动了一下,像是信号受到瞬间干扰,随即开始出现持续性的、细密的横向波纹噪点,如同老式电视机接收不良时的雪花,但程度更轻,更不易察觉。画面并没有中断,依旧能看清楼道口的景象,只是蒙上了一层不断流动的、扭曲的毛玻璃般的滤镜。
她立刻切换到其他几个走廊和楼外的摄像头同一时间段的记录。一切正常。画面清晰稳定,没有任何干扰迹象。
只有天台入口。
她将干扰时间段的监控慢放,逐帧检视。干扰持续存在,均匀而稳定,没有任何人影在这一时间段内通过那道门。二十分钟后,凌晨4:22:08,干扰如同它出现时一样突兀地消失了,画面瞬间恢复了之前的清晰与稳定。
而从干扰结束,直到保安清晨发现异常赶来打开天台门,这个监控再未记录到任何人员出入。
程羽的身体微微前倾,吸管杯里温热的奶茶被遗忘在手边。这不是常见的设备故障。常见的故障要么是彻底黑屏、丢失信号,要么是画面冻结、色彩异常。这种单一摄像头、特定时间段、稳定而轻微的横向波纹干扰,更像是一种……有意识的屏蔽。
她尝试调用后台日志,查看摄像头运行状态,显示一切正常,未有故障报警记录。她又尝试对那段干扰画面进行降噪和增强处理,但干扰模式均匀覆盖了整个画面和时段,处理后的结果只是让那些噪点变得更锐利,并未能揭示出背后可能被掩盖的任何有效影像信息。
她靠在椅背上,轻轻咬着吸管。一种冰冷的、基于逻辑而产生的怀疑在她心中蔓延开来。这太巧了。巧得像一个精心设计的巧合。
她将这段异常监控单独截取出来,加密保存,并备注了详细的技术分析。然后,她扩大了检索范围,将时间线向前推至前一天傍晚放学后,开始排查林浩最后的行踪。
监控显示,昨天下午放学后,林浩并未直接回宿舍或离开学校。画面捕捉到他背着书包,在人流渐稀后,独自一人走向了教学楼侧后方——那片靠近香樟树的、相对偏僻的区域。
程羽立刻调取了那附近的监控探头。角度所限,只有一个位于图书馆后门的摄像头能覆盖到那片区域的边缘。
画面中,林浩的身影消失在监控范围的边缘。大约十分钟后,他才重新出现在画面里,低着头,快步走向宿舍区的方向。而就在他离开后不久,另一个身影——几个穿着同样校服,但勾肩搭背、姿态显得更散漫些的男生,也从同一个方向走了出来,彼此嬉笑着说了些什么,然后分开。
程羽的目光锁定在那几个男生身上。她将画面放大,尽管分辨率有限,但她还是认出了其中两张有些面熟的脸——是之前徐凯舟初步问询时,提到过的和林浩同年级但不同班的学生,平时似乎就不太安分。
她将这些时间点与人物动向一一记录在案。林浩反常的独自徘徊、与这些人的短暂交集、以及之后发生的所有事情,像散落的珠子,而那段诡异的监控干扰,则像是一条若隐若现的线,将它们隐隐串起。
她需要更清晰的图像来确认。程羽深吸一口气,再次投入了与海量监控数据的对抗中,试图从那些模糊的像素和有限的角度里,窥见更多的真相
临时指挥室里,初步收集的信息被汇总起来,气氛有些沉闷。表面的证据链似乎指向自杀,但那些矛盾的细节又像尖刺一样让人无法安心。
陈涛合上本子,说道:“学生们那边,小徐摸到的线索‘麻烦’和‘那些人’,说明林浩的人际关系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很多学生,包括他的室友,都表现得过于回避和紧张,这不单单是面对警察的问话,更像是在害怕提及某个特定的话题或某群人。”
“所以我在想,”陈涛提出建议,“咱们现在盯着现场和监控没问题,但是不是也可以双管齐下?一是我觉得可以再深入查查林浩最近这几次‘晚归’的具体行踪和目的;二是对学生们的问询,他们现在明显有顾虑,硬问效果可能不好,要不要换个思路?比如从他们的社交圈、平时消费情况,或者找个他们信服的老师侧面了解一下,看看林浩最近到底和什么人走得近,又或者和什么人有过矛盾?”
他的建议务实且基于对人的观察,提供了不同于技术侦查的另一条思路。
询问暂告一段落,各方收集到的信息被汇总到临时指挥部,呈现出一种矛盾感——所有表面证据指向自杀,却又处处透着难以解释的违和。
询问暂告一段落,各方收集到的信息被汇总到临时指挥部,呈现出一种矛盾感——所有表面证据指向自杀,却又处处透着难以解释的违和。
盘云并未参与对学生的广泛问询。在喧闹的临时工作区外,她选择了一种更沉默的观察方式。她看似随意地在教学楼底层大厅、走廊以及那个通往侧后方的出口附近缓步走动,目光平静地扫过陈列的奖杯、公告栏上张贴的通知、以及窗外的景象。
她的注意力更多地停留在那些非语言的细节上:几个学生聚在一起低声说话时快速交换的眼神、一位老师在回答民警问题前下意识的短暂停顿、走廊地砖上一小块被鞋底反复摩擦掉的陈旧污渍、还有空气中残留的、除了悲伤和震惊外,那些更细微的——紧张、回避、甚至是一丝不易察觉的恐惧。
她尤其留意那些被徐凯舟初步问询过的、与林浩有过接触的学生。她能察觉到,当被问及林浩是否遇到“麻烦”时,不止一个人流露出了类似那个胆小男生的细微反应——瞬间的瞳孔收缩、吞咽动作、或是手指无意识地蜷缩。这些反应转瞬即逝,被很好地掩藏在了“震惊”和“悲伤”的主流情绪之下,但却逃不过她异常敏锐的观察力。
一种无形的“共识”或者说“压力”,像一层脆弱而隐蔽的外壳覆盖在部分学生群体之中。他们似乎共同守护着一个秘密,一个可能与林浩之死相关的秘密,恐惧着外壳破裂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