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1、功罪盖棺犹未定 ...

  •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在《放言》一诗中感慨,要想客观公正地评定一个历史人物是多么困难!诗中提到两个历史故事:周公是武王的胞弟,武王去世时,其子成王尚在襁褓之中,周公只得代替成王处理朝政,这时周公的两个弟弟管叔、蔡叔却散布谣言,说周公图谋不轨。周公平定了管蔡之乱,并将商王朝的残余部队及其他许多小国一起灭掉。待成王长大之后,周公便将政权归还给他。王莽是汉元帝皇后王政君的外甥,他为了掩人耳目,在篡位之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勤俭谦恭,甚至其次子王获与长子王宇先后犯了错误,都被逼死。白居易在诗中作了两个假设,如果周公恰巧在谣言四起的时候死掉,王莽恰巧在礼贤下士的时候死掉,那么又有谁知道他们是真是伪呢?
      其实何止是周公和王莽,其他很多历史人物,如果在某个关键时刻突然身亡,或许历史都将会改写吧:假如张良在博浪沙刺杀东巡的秦始皇时当场被杀;假如汪精卫在刺杀满清摄政王载沣被捕后即遭枪决……那么,后人对他们的历史定位,不过是荆轲一类的游侠了,何由得见他们后来的人生中那么多的精彩!
      可惜历史注重的往往是结果,而不是过程。
      三国时期的曹操同样有此疑问,假如他还是个小小的骁骑校尉,正值血气方刚的时候,拿着司徒王允的七星宝刀去刺杀董卓,不幸慷慨就义,就不会被世人骂作奸雄,而是真正的英雄了。不过陈寿的《三国志》里并没有这样的情节,而是说他潜入宦官张让家,手中挥舞着戟,显然是不坏好意,被张让觉察,跳墙逃走了。史书情节简单,语言平和,丝毫没有小说中描写的那般险象环生、惊心动魄。小说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还杜撰了曹操杀害他父亲的结义兄弟、热情好客的吕伯奢一家的情节,并附上一句惊世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如此自私的性格,与他主动请缨的刺杀行动似乎有些不符。
      自从将汉献帝接到许昌,曹操就从众多大大小小的诸侯中脱颖而出,并迅速发展壮大,“挟天子以令诸侯”嘛,谁敢不从?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为汉贼,不过明面上多少得给他几分面子。他首先自封为大将军、武平侯,然后以荀彧为侍中、尚书令,荀攸为军师,郭嘉为司马祭酒……手下的文武将官各有封赏。朝廷事务,得先禀过他,才能上奏天子,自此架空了献帝的权力。献帝即位时年方八岁,这种无权无势的末代皇帝,落在谁手里都不过是个可怜的傀儡,曹操将他好吃好喝供着还算他运气,他自身的天资再聪颖也是白搭。
      当然真敢跟曹操硬杠到底的也有,那就是四世三公出身的袁绍。他率兵70万浩浩荡荡地向官渡进发,一副兴师问罪的架势。曹操仅带着区区7万军去迎敌,还义正辞严地声称自己是“奉诏讨贼”,袁绍可不吃他这一套,毫不客气地顶了回去,说自己是“奉衣带诏讨贼”。这两人简直像两个政治流氓,各扯各的理由,到底谁说了算,那只能就看实力了。其实袁绍这么说也不是没完全道理,因为献帝的确写过一次衣带诏,谋士程昱劝曹操渐渐实施谋篡的计划,曹操考虑到朝廷忠于汉室的大臣还不少,不敢轻举妄动。为了摸清群臣的态度,曹操组织了一次有献帝及文武百官参与的田猎活动。曹操讨来献帝所用的宝雕弓和金鈚箭,射中了一只鹿,群臣见到金鈚箭,都以为是天子所射,口称“万岁”,曹操则纵马跑到献帝前面,接受群臣的贺拜。献帝见他专国弄权,心中愤恨不已,回宫后以血写了一份密诏,藏在玉带紫锦衬内,交给国舅董承去召集忠臣密谋反曹。
      曹操重实质而非虚名,献帝被他玩弄于股掌之上,他的地位跟当皇帝基本上没差别,仅仅称呼不同而已。比如关羽在土山上被曹兵围困,张辽劝他投降,关羽与他约定“降汉不降曹”之事。曹操听说后,拍着胸脯打包票:“放心!我是大汉丞相,大汉就是我。”确实,经过多年的东征西讨,实力大增之后的曹操胃口也变大了,他自封为魏公,加九锡;献帝又诏封他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些都是皇帝给予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的一种特殊礼遇);后来又自封为魏王,僭用天子銮舆。献帝所起的作用,可能也就是用皇帝印玺在早已签署好的文件上盖个章而已。曹操显然是有意把帝位留给儿子,曹丕一称帝,伪善而野心勃勃的刘备就有了继承大统的理由,赶紧跟着称帝,我甚至觉得他的内心是有意盼着这一天的;孙权自然不甘寂寞,不久也登上皇帝的宝座。三个正式有皇帝、又纪年的国家才算真正形成。
      以上说的基本上可以算作曹操“奸(奸险狡诈)”的部分,关于他的“雄(雄才大略)”的部分,《三国演义》中描述得也相当多。比如刘备三兄弟尚未出人头地之时,十八路诸侯共同对抗董卓,董卓派出骁将华雄出战,相继斩杀鲍忠、祖茂、俞涉、潘凤四将,群雄相顾失色。这时马弓手关羽挺身而出,可袁绍却嫌他出身低微,要将他轰出辕门,只有曹操为关羽辩解,给了他一次难得的出人头地的机会,事后又偷偷送酒肉来安慰他们。凉州的张绣投降之后又反,还杀了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可他并不记仇,两年之后再次招降张绣,封其为扬武将军。当然,曹操能容忍,并不代表曹氏家族的其他人能容忍。建安24年(219),心存汉室的西曹掾魏讽,勾结长乐卫尉陈祎袭击魏都邺城。陈祎随即向魏国太子曹丕告密。曹丕在平定叛乱时,连带张绣之子张泉一并除掉了。刘被吕布侵占了徐州和下邳,暂时依附于曹操门下,曹操明知他是个尚未逢时的英雄,却没有听从谋士荀彧和程昱的建议杀掉刘备,可见他雅量过人,不过也可以说是养虎遗患。
      由于小说多是虚构,所以我感情的天平更倾向于他的自述。他说希望自己永远忠于汉室,专门为国家讨贼立功,只要死后在墓碑上题写“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就满足了。可一个人自己说出来的也未必就是心声,所以我们评价一个人,不仅要看他说了些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些什么。一个铁板钉钉的事实是,曹操口口声声说自己想当周公,但他的儿子曹丕还是让他当了周文王,所以后人才说他奸。公元220年,当了31年皇帝的献帝被迫逊位,已经继任为丞相、魏王的曹丕即皇帝位,是为魏文帝,他随即追封父亲曹操为武皇帝,追封祖父曹嵩为太皇帝(明帝时又追封曹嵩之父曹腾为高皇帝),持续407年之久的大汉王朝才算寿终正寝。人家诸葛亮在蜀国虽然也是一手遮天,但他的儿子诸葛瞻顶多只是当个驸马,没当皇帝啊!而且这个驸马爷最后还在绵竹殉难。显然诸葛瞻并没有得到其父的真传,不过于国于家,他都算对得起了。
      曹氏父子对献帝采取的种种威胁、恐吓手段,被后来掌握朝政大权的司马氏祖孙依葫芦画瓢,学了个十足十,让人就算不想说这是因果报应都很难。曹操曾经做的“三马同槽”的噩梦,至此才显现出来,它并不是暗指远在西凉的马腾与马休、马铁父子,而是近在卧榻之侧的司马懿与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在司马氏权倾朝野的时候,曹家其实有过一次微茫的反败为胜的机会,只可惜稍纵即逝。曹叡的养子曹芳继位后,见司马师把持朝政,又惧又恨,偷偷在龙凤汗衫上以血写下一份密诏,被司马师查出。司马师盛怒之下处死所有涉案者,连张皇后与国丈张缉都未能幸免,并废掉曹芳,打算迎立彭城王曹据。曹据已是成年人,年龄大约跟曹叡差不多,要是真立了他,没准曹家的江山还有回天之力。可惜郭太后(曹丕之妻)不同意,因为曹据是曹丕之弟,他当了皇帝,自己肯定就当不成太后了,因此她极力推荐东海定王曹霖之子、年仅13岁的高贵乡公曹髦。这就是真正的“头发长见识短”了,曹氏政权至此已是岌岌可危,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让江山在曹氏手中延续下去,而不是非得找个曹丕的子孙来当皇帝。就算她勉强把曹髦这个儿皇帝扶上了位,只怕也难成气候,因为以司马氏的狼子野心,根本就不会给他长大成人掌握政权的机会。她也不想想,只要江山还姓曹,新皇帝应该不会薄待这个昔日的太后;要是江山改了姓,她这个太后肯定更加没谱。曹家一次宝贵的翻身机会就这么胎死腹中了。
      司马氏最终如愿地吞并三国,一统天下,但我还是忍不住对这个家庭中最重要的人物司马懿其心生鄙夷,原因有二:一是曹操这一生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讨张绣、伐刘表,曹家的天下是他纵横马上数十年,一刀一枪搏下的;而司马懿则多半只是捡现成,如果说曹操是一只四处搏杀的猛虎,那么司马懿更像一条深藏在洞穴中的毒蛇,随时在窥伺对方,不够光明磊落。二是曹操不仅是一位高明的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野心与抱负在其作品中展露无遗,与其长子曹丕、三子曹植被称为文学史上的“三曹”;而司马氏不过是个单纯的政客而已,在后人心目中的地位能与才华横溢的曹氏父子比肩吗?
      如果说曹操是个世人公认的“奸雄”,也就是说,他既有“奸”的一面,又有“雄”的一面,那么到司马懿这里就只剩下“奸”的部分了。还是以《三国演义》为例,曹操刚刚攻取东川,刘备也恰巧于此时夺得西川,司马懿劝曹操:“乘蜀地老百姓人心未定,赶快进兵讨伐刘备,他的势力就会瓦解。”孙权写信劝曹操尽快登基,曹操看了大笑说:“这小子是想把我架在炉子上烤啊!”因为他一当皇帝,就必然成为众矢之的。司马懿却更聪明地顺竿爬,挑动孙刘两家火并,己方则坐收渔利:“孙权既然已经向您称臣,那您可以赐他官爵,令他攻打刘备。”当司马懿探听到刘备在彝陵之战大败后病死于白帝城,当即建议魏主曹丕兵分五路袭击蜀国,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看能捞到什么。还有魏国降将孟达与诸葛亮通信密谋造反,也被他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截获;以及后来乘大将军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和文武百官出城打猎,突然发动高平陵之变……桩桩件件,都能看出此人心机之深沉歹毒,内外通吃。
      曹操的存在无疑延续了日薄西山的汉家天命,诚如他在《让县自明本自令》中所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可这个王朝又确实是在曹氏手中覆灭的。因此,世人对曹操的历史功过分歧甚多,近两千年来都没有停止过争论,正如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死后,名士章士钊送给他的一副挽联:
      生为国家,死为国家,平生具侠义风,功罪盖棺犹未定;
      誉满天下,谤满天下,乱世行春秋事,是非留待后人评。
      2022年9月7日于浙江农林大学衣锦图书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