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书名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红楼之凤还巢》  第14章

网友:gonnere 打分:2 [2010-11-01 20:16:21]

宝钗真是想尽一切办法算计宝二姐姐的位置,这回就让她的心思落空~~~~~~

   

[1楼] 作者回复 [2010-11-02 17:23:49]

嗯嗯,她目前心比天高,未必就想要嫁入贾府,目前只是想赢得大家的喜欢与敬重,后来慢慢的才变化了,目的明确的追求宝玉,卧榻之前绣肚兜就是证明

    [投诉]

[2楼] 网友:情书 [2010-11-21 22:16:37]

其实,真实的宝钗虽然八面玲珑心机颇深,并且气度非凡,但当时她嫁给宝玉也皆因薛家利益,她也没法。她应当是个见识非凡,左右逢圆的大家闺秀,但在这里,却显得她只是内心龌龊,鼠目寸光的小家碧玉而已。我想,即使有个重生的凤姐,也不可能生生埋葬这样出色的女子。

    [投诉]

[3楼] 网友:情书 [2010-11-21 22:37:34]

另外,并不是宝钗要与黛玉争夺宝玉引起黛玉因宝玉而吃醋使小性,而是黛玉为保护自己的爱情而处处防范的结果。在那时候的封建约束下,作为正统的封建淑女如宝钗,是不会明确向宝玉表示任何爱意或亲近的,在她看来,婚姻大事完全决定于父母之命,媒婆之言的。
我只看到此为止,是因作者对宝钗,我个人还是很喜欢她的雍容典雅,以及丝毫不输于林黛玉的聪慧天质和博学宏览(这些都在原著可见)。她只是个被封建余毒迫害,身不由己地接受正统封建影响的淑女而已。

    [投诉]

[4楼] 网友:一转再转 [2010-11-21 22:53:25]

薛宝钗脖子上挂了一个金锁,据说是一个和尚送的。并说只有有玉的才能与她相匹配。更妙的是,宝钗金锁上的两句话,与宝玉所佩“宝玉”上的两句话,正好“是一对儿。”宝钗的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宝玉的则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
宝钗之母薛姨妈与宝玉之母王夫人,乃嫡亲姐妹。
宝玉的玉及玉上的字,她不会不知道。
薛宝钗这样做,等于是在向贾府公开求婚。她明知宝黛相爱,却默默的掏出了金锁,连念两遍……
当黛玉察觉到宝钗意图的阶段,史湘云又加了进来。
湘云天真单纯,胸无城府,但也一样的才思敏捷,容貌美丽。心机颇深的宝钗,却已看出了湘云这个“同盟军”的重要性,因此一味笼络,果然不久,就获得了单纯的湘云的极大好感。
听说史湘云来到贾府,宝钗坚持与宝玉一起去看史湘云,说“等着,咱们两个—齐走。”“等着”二字,显得何等亲密。所以胭脂斋在此批道:“‘等着’二字大有神情。”
宝钗往潇湘馆瞧黛玉,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就不好意思再进。正巧碰见一对大蝴蝶,宝钗就想扑住,—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忽听亭子里有人说话,宝钗恐人嫌疑,故意使了个“金蝉脱壳”之计,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宝钗是否有意陷害黛玉,因作者没有细写,不好妄度。但耐人寻味的是,宝钗听到亭里人谈话时的一段想法:
“宝钗在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况才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红儿的言语。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
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知道:1、宝钗与小红非常熟悉,她能单凭声旨,就听出是“红儿”,2、宝钗很熟悉她的性格,知她“眼空心大”、“刁钻古怪”。
小红是宝玉房中的一个上不得台面的小丫头,宝玉本人见到她时,还不认识她,宝钗作为一个怡红院外的大小姐,为何对宝玉房中的小丫头也这般熟悉?其中奥妙,读者当能深思之。原以为宝钗只结交了袭人,看来大小丫头,凡与宝玉有关者,宝钗都下过功夫。遇到如此老谋深算的对手,林黛玉不一败涂地才是怪事呢!
宝钗、王熙风等人的冷眼冷语,加上又对宝玉的误解,父母姐弟皆无的孤独,礼教规范与爱情要求的冲突,促使黛玉益发感伤。这一切,便形成了催人泪下的《葬花辞》。当然,疾病的缠绕,生命短促的预感,也是黛玉创作此词的原因。
对于薛宝钗,曹雪芹总是用“春秋笔法”,先说宝钗冈为元春所赐东□□她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似乎宝钗对宝玉无非份之想。但接着,又写宝钗太热天,非常明显地带上了元妃所赐给她的红麝串。此举恰巧证明宝钗觉得这红麝串“越发有意思起来。”
宝钗当真是稳重平和?
宝黛矛盾时,贾母的“不是冤家不聚头”这句话,无疑是一种暗示,证明她对宝黛婚姻是认可的,所以黛玉听后,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很快就和宝玉和好了。两个人对拉着手“赔不是”,用王熙凤的话说,是“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都扣了环了。”
贾母如此表态,宝黛如此亲密,使宝钗心中甚为不舒服。薛蟠生日,宝玉因与黛玉拌嘴,推病未去。见于宝钗,又专门道了歉。可心中有气的宝钗,一反“稳重平和”的姿态,反而讽刺起宝玉来。宝玉问她为何不看戏,她说,怕热,客又不散。“少不得推身上不好,就不来了。”这明显是讥刺宝玉装病。
宝玉听了宝钗的话,心里也不高兴,“由不得脸上没意思”,马上讽刺宝钗像杨贵妃“体丰怯热”。宝钗竟当着贾母的面“不由的大怒”。此时的宝钗,与过生日时专门讨贾母喜欢,“点热闹戏文,甜烂食物”时,简直判若两人。因为那时,她还误以为贾母专门为自己过生日,嘱意于自己。现在贾母态度已明,她潜意识中对贾母也不满起来,情急之下,也顾不得“形象”了。
宝钗讽刺过宝玉,还要讽刺黛玉,因为黛玉才是他真正的敌人。小丫头靛儿因不见了扇子,怀疑宝钗逗她玩,宝钗竟正言声
地指着她说:
“你要仔细!我和你顽过,你再疑我。和你素日嬉皮笑脸的那些姑娘们跟前,你该问他们去。”明骂靛儿,实骂宝玉。和宝玉平日“嘻皮笑脸的”姑娘,自然是黛玉无疑。
黛玉因贾母表了态,心情也格外好,明知宝钗讥讽她,也不以为意,反而有意找宝钗搭讪。遂问宝钗,看了什么戏,宝钗竟答“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天真,忙说这叫“负荆请罪”。宝钗笑道:
“原来这叫作‘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词罪’,我不知道什么是‘负荆请罪’!”
在“宝玉争夺战”中受了挫伤的宝钗,竟来了这么多的怒火,哪还有一点“豁达大度”的影子?
宝钗发怒,与宝钗“同为一体”的王夫人,也对贾母的“表态深怀不满。宝玉与金钏开了几句玩笑,王夫人就大怒,撵走了金钏,直逼得金钏跳了井。
逼死了人命,连王夫人也觉得“罪过”。但薛宝钗为了替自己的姨娘开脱,讨好姨娘,竟说出了这样一段话:
“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了。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当王夫人表示“这话虽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时。”宝钗竟表示,“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宝钗之兄薛蟠,打死冯渊后,也持这种态度,认为平民的性命,只值几两银子。“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
对自己“无用”的丫头,如此之冷漠,对那些“有用”的丫头与小姐,宝钗又完全是另外一种样子。天真的史湘云,被她完全“收服”了,湘云送给她的戒指,她再转送给袭人,弄得袭人、湘云满心感激她,湘云曾很动感情地在宝玉面前说:
“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没妨碍的。”

1   [投诉]

[5楼] 作者回复 [2010-11-21 23:10:11]

人生在世总有偏爱,德妃娘娘对亲生儿子还要偏疼偏爱,何况只是剧中人?
喜欢林妹妹的说:宝钗奸猾,林妹妹冰清玉洁,天仙化人。
喜欢宝钗的则说:林妹妹刻薄小心眼,宝钗端庄大方,淑女风范。
世上之事向来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清官还难断家务事,何况你我凡夫俗子呢!
亲又何必要求全呢?

1   [投诉]

[6楼] 网友:- - [2010-11-22 00:14:16]

其实我只想作者给个明话,到底最后是不是木石?是的话我好早点撤退,要不然追着看了这么久,作者态度一直暧昧,临到头了给我一记大雷,那我才叫要吐血了。

    [投诉]

[7楼] 网友:xinxindudugo [2010-11-22 08:50:33]

他早就说过,是木石~~~~~

    [投诉]

[8楼] 网友:- - [2010-11-22 18:39:51]

真的是木石?大家挥手再见!~~~~~

    [投诉]

[9楼] 网友:A [2010-11-24 23:16:24]

众口难调,如果说本文不是木石,我早就挥手再见了。其实,同人小说里,非木石的红楼是主流的主流,俗不可耐,比比皆是,LS的到处都可以去看,何必在这里说酸话。不看就不看,好象谁会怎么样似的。真把自己当回事儿啊!

2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最后生成:2024-06-19 16:09:08 反馈 联系我们@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