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datuozy79 打分:1 [2009-12-05 22:44:15]
本章对林妹妹抛下老父幼弟的解释很详细,也很牵强!贾敏命林黛玉代她尽孝?!在那个时代一个嫁了人的女人说这样的话,简直是明晃晃的打哥哥嫂子们的脸,指着鼻子说他们不孝顺!林家的亲族们也会用唾沫星子淹死她,因为她不把夫家放在眼里!作者用贾母接史湘云的例子来解释的话就更解释不通了。史湘云是父母双亡,兄弟姐妹皆无的孤女,而林黛玉上有老父下有幼弟。即使如此,史湘云也不过偶尔来贾府住上一段时间,她的婶娘就会来接回去,怕的就是有人说他们的闲话。林黛玉抛父弃弟到贾府“享福”,不尽照顾父亲教导弟弟的义务,才是不孝!林氏亲友里没人说闲话才是咄咄怪事!本文中林妹妹如果要二进贾府,感觉就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长姐如母”,原著中元春没有进宫之前是如何教导宝玉的?本文中的林弟弟年幼失母,正是需要长姐的时候。说得不好听的话,没有亲娘在身边看顾,要是有不怀好意的人把林弟弟害死了,林黛玉哭都没地方哭去,林如海再一挂,林黛玉就是块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
[1楼] 网友:0 05% [2009-12-06 01:26:25]
说的好,确实太牵强了
[投诉]
[2楼] 网友:一蓑烟雨任平生 [2009-12-06 21:45:49]
作者的设定上有大硬伤
[3楼] 作者回复 [2009-12-06 23:27:56]
今天更新完,有事出门了。遂没看你指出错处的评论。现在刚上来,看到了,我想说些个人浅薄的看法。 我这章里很明白的写明了 贾敏是说 如果有一天黛玉去了老太太身边,就请她代为尽孝。很明白的指清了 黛玉去了老太太身边,才要代为尽孝。这句话说到哪里去,我相信都是通情理的。贾敏这句话 并无指责兄嫂的地方。也没在德行上有任何的缺失。而且黛玉若是没去贾府,贾敏也没说,要她送上门去尽孝。另,你说当年黛玉留在家里孝敬老父,照顾幼弟。这才是她的本分。可是,让一个六岁身体不好的孩子,在母亲病后,病情加重,差点跟着娘亲去了的孩子,照顾弟弟,伺候老父。这可能吗?当然,她是第二次转世,她前世是二十岁的成年人了。可转世之后,她才六岁,身体一直都不好。从会吃饭,就开始吃药。一直没断过。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滋味我品尝过。很苦,很难受,甚至恨不得自己从没来到过这世界上。就是因为如此,本文开篇,林如海权衡了好久,他才将黛玉送去贾府养着。但是,他怕女儿会受寄人篱下之苦,所以每个月都自己另给一份月钱合并着问平安的家书一块送去给黛玉。好让黛玉在贾府里,不愁开销以及对家里的事放心。甚至,他还在京都的钱庄里存了一笔应急的银两。让管家的儿子亲自驻扎在京都,暗地里照顾黛玉。要说到贾敏,我不知道原文的贾敏是什么样的个性。但我这文里的贾敏,我设定的是比较叛逆的女子。自小在公侯家长大,把自家里的那丁点儿龌龊事瞧得一清二楚。依仗着母亲疼爱,性子又比较傲气聪慧,和自家的嫂子关系处得并不是很好。她呢,她上无公婆 ,丈夫又是独子。夫家的那些亲戚又俱是远亲,不怎么往来。(这点原著上也是写明的。)在病重的离世的时候,她的心情也是很纠结的。为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她既希望丈夫续娶,又不希望他续娶。最后,听到丈夫没有续娶的心思。她是安心了。可是,她马上想起了病弱的女儿。一想到自己要是不在了,女儿体弱多病,儿子又年幼,夫君又公务繁忙,几个姨娘又都是无能之人。遂再无法子可想的情况,她只能选了最不好的法子。要求林如海答应下来——如果贾府派人来接黛玉去养育,请他放行。她用了 “假设”两个字。因为她也不敢肯定贾母会派人来接黛玉。毕竟,她与家中嫂子的关系并不好。她也很担心黛玉若是真去了,会不会受到冷遇等。只是,病重的贾敏已无其他选择。说实话,我当初一开篇就是如此设定了黛玉的离开。至于再入贾府的真实原因,前面父女俩书房谈话,男主的突然到访,突然留下镜子离开,都已经做好了铺垫。会在后面的章节里一一展开。至于用史湘云做列子。我呢,并无任何想用她和黛玉相比较的念头。纯粹是建立在黛玉回了扬州城,不回贾府的情形下 举出的例子 。若是不相信,你可以回去仔细看看那段回答。的的确确是建立在 如果黛玉不回贾府的前提之下。老太太思念外孙女了,黛玉可以偶尔会去暂住一段时日。遂例举了史湘云为例子。还有,很对不住,我这文的黛玉从一开始就设定了要回去京都城去的。不是为了跟着走红楼剧情,而是我故事的发展需要在京都那个地方。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datuozy79 打分:1 [2009-12-05 22:44:15]
本章对林妹妹抛下老父幼弟的解释很详细,也很牵强!
贾敏命林黛玉代她尽孝?!
在那个时代一个嫁了人的女人说这样的话,简直是明晃晃的打哥哥嫂子们的脸,指着鼻子说他们不孝顺!
林家的亲族们也会用唾沫星子淹死她,因为她不把夫家放在眼里!
作者用贾母接史湘云的例子来解释的话就更解释不通了。
史湘云是父母双亡,兄弟姐妹皆无的孤女,而林黛玉上有老父下有幼弟。
即使如此,史湘云也不过偶尔来贾府住上一段时间,她的婶娘就会来接回去,怕的就是有人说他们的闲话。林黛玉抛父弃弟到贾府“享福”,不尽照顾父亲教导弟弟的义务,才是不孝!林氏亲友里没人说闲话才是咄咄怪事!
本文中林妹妹如果要二进贾府,感觉就是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长姐如母”,原著中元春没有进宫之前是如何教导宝玉的?本文中的林弟弟年幼失母,正是需要长姐的时候。说得不好听的话,没有亲娘在身边看顾,要是有不怀好意的人把林弟弟害死了,林黛玉哭都没地方哭去,林如海再一挂,林黛玉就是块砧板上的肉,任人宰割了。
[1楼] 网友:0 0
5% [2009-12-06 01:26:25]
说的好,确实太牵强了
[投诉]
[2楼] 网友:一蓑烟雨任平生 [2009-12-06 21:45:49]
作者的设定上有大硬伤
[投诉]
[3楼] 作者回复 [2009-12-06 23:27:56]
今天更新完,有事出门了。遂没看你指出错处的评论。现在刚上来,看到了,我想说些个人浅薄的看法。
我这章里很明白的写明了 贾敏是说 如果有一天黛玉去了老太太身边,就请她代为尽孝。很明白的指清了 黛玉去了老太太身边,才要代为尽孝。这句话说到哪里去,我相信都是通情理的。贾敏这句话 并无指责兄嫂的地方。也没在德行上有任何的缺失。而且黛玉若是没去贾府,贾敏也没说,要她送上门去尽孝。
另,你说当年黛玉留在家里孝敬老父,照顾幼弟。这才是她的本分。可是,让一个六岁身体不好的孩子,在母亲病后,病情加重,差点跟着娘亲去了的孩子,照顾弟弟,伺候老父。这可能吗?当然,她是第二次转世,她前世是二十岁的成年人了。可转世之后,她才六岁,身体一直都不好。从会吃饭,就开始吃药。一直没断过。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滋味我品尝过。很苦,很难受,甚至恨不得自己从没来到过这世界上。就是因为如此,本文开篇,林如海权衡了好久,他才将黛玉送去贾府养着。但是,他怕女儿会受寄人篱下之苦,所以每个月都自己另给一份月钱合并着问平安的家书一块送去给黛玉。好让黛玉在贾府里,不愁开销以及对家里的事放心。甚至,他还在京都的钱庄里存了一笔应急的银两。让管家的儿子亲自驻扎在京都,暗地里照顾黛玉。
要说到贾敏,我不知道原文的贾敏是什么样的个性。但我这文里的贾敏,我设定的是比较叛逆的女子。自小在公侯家长大,把自家里的那丁点儿龌龊事瞧得一清二楚。依仗着母亲疼爱,性子又比较傲气聪慧,和自家的嫂子关系处得并不是很好。她呢,她上无公婆 ,丈夫又是独子。夫家的那些亲戚又俱是远亲,不怎么往来。(这点原著上也是写明的。)在病重的离世的时候,她的心情也是很纠结的。为了两个年幼的孩子,她既希望丈夫续娶,又不希望他续娶。最后,听到丈夫没有续娶的心思。她是安心了。可是,她马上想起了病弱的女儿。一想到自己要是不在了,女儿体弱多病,儿子又年幼,夫君又公务繁忙,几个姨娘又都是无能之人。遂再无法子可想的情况,她只能选了最不好的法子。要求林如海答应下来——如果贾府派人来接黛玉去养育,请他放行。她用了 “假设”两个字。因为她也不敢肯定贾母会派人来接黛玉。毕竟,她与家中嫂子的关系并不好。她也很担心黛玉若是真去了,会不会受到冷遇等。只是,病重的贾敏已无其他选择。
说实话,我当初一开篇就是如此设定了黛玉的离开。至于再入贾府的真实原因,前面父女俩书房谈话,男主的突然到访,突然留下镜子离开,都已经做好了铺垫。会在后面的章节里一一展开。
至于用史湘云做列子。我呢,并无任何想用她和黛玉相比较的念头。纯粹是建立在黛玉回了扬州城,不回贾府的情形下 举出的例子 。若是不相信,你可以回去仔细看看那段回答。的的确确是建立在 如果黛玉不回贾府的前提之下。老太太思念外孙女了,黛玉可以偶尔会去暂住一段时日。遂例举了史湘云为例子。
还有,很对不住,我这文的黛玉从一开始就设定了要回去京都城去的。不是为了跟着走红楼剧情,而是我故事的发展需要在京都那个地方。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