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四爷党 打分:0 [2005-11-28 03:16:05]
呵呵,我还是干脆把我知道的详细说一次给巍然你听好了,这对以后你写作也是很重要的。(这都是我看历史小说看出来的经验啊),不过这是我凭记忆写出来的,有出入不要见怪了! (我看了第一章说本小说是唐代贞观)在宋代之前,银子只是作为一种贵金属,作为制作达官贵人的奢侈品的原料,而并没有当成货币的一种。从北宋中期左右,银子才开始作为货币的一种进入流通领域,因当时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达了(宋朝出现了地区性使用的交子,就是第一种纸钱了)。但当时中国银子少,而且大多数都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所以还是当器皿阿,艺术品用着,(有品位的高级餐馆就是用银餐具的,真的)。所以不多的进入流通领域的银子就特别值钱,银子跟铜钱的汇价应该是比较高的。 后来明朝从海上贸易中,中国入超很多银子,所以中国进入流通领域的银子就多了。汇价就慢慢跌下来了。一直到清代银子的实际购买力是在下降的,清代出现的小说原著里边看那些人动不动用几十两银子办事吃饭买东西,应该是表现了清代中、末期的物价水准,跟宋朝是差很远了。 这是网上可以找到的两条资料:唐太宗贞观元年(627) 米(斗)絹一绽(关中、山東情況)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 米(斗)3-4钱(开元通宝) ,不过后来有些时期(不算饥荒年份),能涨到150~500钱(但不是开元通宝),饥荒时另外算,不过劝作者不要写饥荒年份了,哈----我随便摘录的,所谓米斗百钱真的是很饥荒动荡的年代才会有的。一斗米(七到八斤,古时是半斤八两),三口一家至少能吃两三天吧,这是我爸以前说的。像宋代,是铜本位的,不是以银本位计算的(因此在这之前普通家庭说起钱的概念,很少一开口就说银),一两银子,七八人下馆子随便吃了。但是,我对我爸提供的信息很怀疑,后来看新唐书里提到一条资料,说是一斗米是十升,一人一日食两升,五口之家吃一斗一天(天宝年间,一斗米十三文左右)所以,如果我们假设一贯钱是一两银子的话,差不多是现在的一两百人民币吧;但是这不可能的,宋代银子非常少,因此一两银子能买的东西说值个五百人民币也不差。你想有些古代小说里提到,资助书生20两可以上京城考试,这20两还真是值钱。至于一贯钱是多少铜钱与多少银子呢?一贯钱本来应该是一千文,也就是一千个铜钱的,但是,我们学高中历史时已经知道,朝代更替中,一般市面流通的银钱都是乱七八糟的,所以才会说每一个作生意的人必须会管帐(不同种类的铜钱,不一样啊,想想我们同时所在的城市要是流通人民币,港币,美金,瑞士法朗...汗啊)。不要去算这个了,略过!回到唐代了,从唐代开始,一百文钱只算八十文使用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要征收“钱税”。当时官府要征收什么“钱税”,每一百文征收二十文,所以人们把八十文当作一百文来用(大概表示,本人已经纳税啦……)可是到了五代,该死的“钱税”又改了,在公认的八十文一百钱的基础上,每一百文再收三文的钱税。于是乎,这个每贯钱七百七十文的数就定下了。但是问题又来了!这是官方定的,一百文是八十文,可是市场上又有不同的定法(要看当地的使用习惯啦),因此这个问题......复杂,所以这里略过!反正,十文钱可以把肚子填的不错啦,一百文可以到酒店里请客吃饭。而且唐代初期很搞笑的,铜不够用,非常不够用,主要流通在城里,乡村是很少流通的!有一句好像是黄宗羲说的吧,他说唐代人是“钱帛通行”。唐前期的平常人经常用布代钱,用布比用钱还多!可是我们的教授告诉我们,这用布代钱是更早的前朝的遗风,到了唐代,布应该由于铜钱的不够用而贬值了,所以到了后期越来越少人使用布了。(简单地说就是当时社会习俗,铜钱与布通用,越早期越通用,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谷帛绝对比铜钱更多流通的,有时候甚至不使用铜钱,朝廷还考虑过要不要用谷帛成为货币。因此,说某某东西很值钱时,不是说它值多少两银子,而是说,值多少绢帛,奇怪吧?)唐那时的铜钱(很值钱的说,普通人哪里会用银子来算钱的,应该是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一个当十个钱用,这习惯到宋代,到明清,都有。(我同系的另一个专业就是考古专业的,俺是人类学的,两个系的课都会互上一些)一个大钱,是小钱的两三倍体积。反正,唐代用白银来当钱的概念,是小说才会用得这么频繁吧!明代一两白银购买力据说相当于宋代两倍,而且明代用银本位来算钱的习惯才普及了。举倒:唐宋国家年收入是怎么算的呢?是说:有XXX贯钱,而不会说,有XXX两银子(坚决不会出现这样的字眼啊,唐宋史我从来没见过用文与贯字眼外的货币单位。)如果你想说很穷没钱?不是说:银子没有了,而是说:铜钱(钿)没有了。贞观年间,我们高考历史复习时老师说过,当时太宗皇帝特地把币值提高(通宝钱),把物价压低,有效地达到社会平稳的局面。所说唐玄宗的时代,一文通宝还有过能买三斤九的米呢。那一个普通的劳动力生产者一天应该赚多少才合理呢?(就是一个勉强饿不死的穷人)这样算吧,按新唐书里提供的用绢换出来的比例大概是一天十五文左右。一天吃盐一文,花在米上面十三文(繁华地区不超过二十文),还真的没有其它钱留下来了,因此家里人越少,就越有钱(可是也会有人赚不了一天15文的啦)还有一个实例,不过是明代的,据说是一个平民省吃俭用一年是花二两,当一个兵,一个月不到一两白银的薪水。对了,银票也是极度不通用的,只有大型买卖才会互通,一般官员老百姓甚至不使用,普通商家与平民根本不接收的。清朝的换算与唐宋是极度不相符的,如果有人要上网查资料,记得看清楚你查的是清代还是明代还是宋唐的物价了(我们教授非常BS电视剧的说....)。唐代一个九品官一个月官奉是用“米”来算的,五石米(唐丰收时约亩产两石,因此一石值一千几百钱是有可能的啦,一石米不超过五十斤吧?清朝是150斤,宋是55斤,唐,我不知道...)撑死了一两白银(不过绝对不是这样算的)看过红楼梦没?刘姥姥说:二十两银子过一年(这时候是清朝,银子掉价掉得厉害,而且明清开始是银本位了,唐宋是铜位位)。呵呵,怎么办,我给作者建议吧: 第一,改成异世界;第二,仍然是唐朝,但是把白银都去掉,只说多少钱,多少贯钱(反正唐一年收入一两千来万贯钱,国家领导也是这样用的说),然后,把银票,也去掉吧,就说女主取走了多少玉啊多少金啊多少银饰什么的。第三,什么也别改了,直接把银价往低里调吧,当然她取走的一万两你改成一千两一百两也.....马马虎虎了(实在时唐代真的不用白银的啊)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四爷党 打分:0 [2005-11-28 03:16:05]
呵呵,我还是干脆把我知道的详细说一次给巍然你听好了,这对以后你写作也是很重要的。(这都是我看历史小说看出来的经验啊),不过这是我凭记忆写出来的,有出入不要见怪了!
(我看了第一章说本小说是唐代贞观)在宋代之前,银子只是作为一种贵金属,作为制作达官贵人的奢侈品的原料,而并没有当成货币的一种。从北宋中期左右,银子才开始作为货币的一种进入流通领域,因当时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达了(宋朝出现了地区性使用的交子,就是第一种纸钱了)。但当时中国银子少,而且大多数都没有进入流通领域,所以还是当器皿阿,艺术品用着,(有品位的高级餐馆就是用银餐具的,真的)。所以不多的进入流通领域的银子就特别值钱,银子跟铜钱的汇价应该是比较高的。
后来明朝从海上贸易中,中国入超很多银子,所以中国进入流通领域的银子就多了。汇价就慢慢跌下来了。一直到清代银子的实际购买力是在下降的,清代出现的小说原著里边看那些人动不动用几十两银子办事吃饭买东西,应该是表现了清代中、末期的物价水准,跟宋朝是差很远了。
这是网上可以找到的两条资料: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 米(斗)絹一绽(关中、山東情況)
唐太宗贞观四年(630) 米(斗)3-4钱(开元通宝) ,不过后来有些时期(不算饥荒年份),能涨到150~500钱(但不是开元通宝),饥荒时另外算,不过劝作者不要写饥荒年份了,哈----我随便摘录的,所谓米斗百钱真的是很饥荒动荡的年代才会有的。
一斗米(七到八斤,古时是半斤八两),三口一家至少能吃两三天吧,这是我爸以前说的。像宋代,是铜本位的,不是以银本位计算的(因此在这之前普通家庭说起钱的概念,很少一开口就说银),一两银子,七八人下馆子随便吃了。但是,我对我爸提供的信息很怀疑,后来看新唐书里提到一条资料,说是一斗米是十升,一人一日食两升,五口之家吃一斗一天(天宝年间,一斗米十三文左右)
所以,如果我们假设一贯钱是一两银子的话,差不多是现在的一两百人民币吧;但是这不可能的,宋代银子非常少,因此一两银子能买的东西说值个五百人民币也不差。你想有些古代小说里提到,资助书生20两可以上京城考试,这20两还真是值钱。
至于一贯钱是多少铜钱与多少银子呢?一贯钱本来应该是一千文,也就是一千个铜钱的,但是,我们学高中历史时已经知道,朝代更替中,一般市面流通的银钱都是乱七八糟的,所以才会说每一个作生意的人必须会管帐(不同种类的铜钱,不一样啊,想想我们同时所在的城市要是流通人民币,港币,美金,瑞士法朗...汗啊)。不要去算这个了,略过!
回到唐代了,从唐代开始,一百文钱只算八十文使用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时要征收“钱税”。当时官府要征收什么“钱税”,每一百文征收二十文,所以人们把八十文当作一百文来用(大概表示,本人已经纳税啦……)可是到了五代,该死的“钱税”又改了,在公认的八十文一百钱的基础上,每一百文再收三文的钱税。于是乎,这个每贯钱七百七十文的数就定下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这是官方定的,一百文是八十文,可是市场上又有不同的定法(要看当地的使用习惯啦),因此这个问题......复杂,所以这里略过!反正,十文钱可以把肚子填的不错啦,一百文可以到酒店里请客吃饭。
而且唐代初期很搞笑的,铜不够用,非常不够用,主要流通在城里,乡村是很少流通的!有一句好像是黄宗羲说的吧,他说唐代人是“钱帛通行”。唐前期的平常人经常用布代钱,用布比用钱还多!可是我们的教授告诉我们,这用布代钱是更早的前朝的遗风,到了唐代,布应该由于铜钱的不够用而贬值了,所以到了后期越来越少人使用布了。(简单地说就是当时社会习俗,铜钱与布通用,越早期越通用,魏晋南北朝就是这样,谷帛绝对比铜钱更多流通的,有时候甚至不使用铜钱,朝廷还考虑过要不要用谷帛成为货币。因此,说某某东西很值钱时,不是说它值多少两银子,而是说,值多少绢帛,奇怪吧?)
唐那时的铜钱(很值钱的说,普通人哪里会用银子来算钱的,应该是完全没有这样的概念),一个当十个钱用,这习惯到宋代,到明清,都有。(我同系的另一个专业就是考古专业的,俺是人类学的,两个系的课都会互上一些)一个大钱,是小钱的两三倍体积。反正,唐代用白银来当钱的概念,是小说才会用得这么频繁吧!明代一两白银购买力据说相当于宋代两倍,而且明代用银本位来算钱的习惯才普及了。举倒:唐宋国家年收入是怎么算的呢?是说:有XXX贯钱,而不会说,有XXX两银子(坚决不会出现这样的字眼啊,唐宋史我从来没见过用文与贯字眼外的货币单位。)如果你想说很穷没钱?不是说:银子没有了,而是说:铜钱(钿)没有了。
贞观年间,我们高考历史复习时老师说过,当时太宗皇帝特地把币值提高(通宝钱),把物价压低,有效地达到社会平稳的局面。所说唐玄宗的时代,一文通宝还有过能买三斤九的米呢。那一个普通的劳动力生产者一天应该赚多少才合理呢?(就是一个勉强饿不死的穷人)这样算吧,按新唐书里提供的用绢换出来的比例大概是一天十五文左右。一天吃盐一文,花在米上面十三文(繁华地区不超过二十文),还真的没有其它钱留下来了,因此家里人越少,就越有钱(可是也会有人赚不了一天15文的啦)
还有一个实例,不过是明代的,据说是一个平民省吃俭用一年是花二两,当一个兵,一个月不到一两白银的薪水。对了,银票也是极度不通用的,只有大型买卖才会互通,一般官员老百姓甚至不使用,普通商家与平民根本不接收的。清朝的换算与唐宋是极度不相符的,如果有人要上网查资料,记得看清楚你查的是清代还是明代还是宋唐的物价了(我们教授非常BS电视剧的说....)。唐代一个九品官一个月官奉是用“米”来算的,五石米(唐丰收时约亩产两石,因此一石值一千几百钱是有可能的啦,一石米不超过五十斤吧?清朝是150斤,宋是55斤,唐,我不知道...)撑死了一两白银(不过绝对不是这样算的)
看过红楼梦没?刘姥姥说:二十两银子过一年(这时候是清朝,银子掉价掉得厉害,而且明清开始是银本位了,唐宋是铜位位)。呵呵,怎么办,我给作者建议吧: 第一,改成异世界;第二,仍然是唐朝,但是把白银都去掉,只说多少钱,多少贯钱(反正唐一年收入一两千来万贯钱,国家领导也是这样用的说),然后,把银票,也去掉吧,就说女主取走了多少玉啊多少金啊多少银饰什么的。第三,什么也别改了,直接把银价往低里调吧,当然她取走的一万两你改成一千两一百两也.....马马虎虎了(实在时唐代真的不用白银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