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书名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隋宫烟云》  第2章

网友:24222344 打分:-2 [2020-07-22 12:41:22]

还基建狂魔,请严谨描述这叫绞肉机狂魔好不好

   

[1楼] 作者回复 [2020-07-22 19:22:05]

是这样杨广的几个大工程基本在大业六年就完成了,而隋朝灭亡是在大业十四年,虽然前面也耗费了很多人力,但按史书记载大业六年是隋朝的鼎盛时期(包括人口数量最高值),所以隋朝灭亡的直接导火索就是三征高句丽,三征高句丽耗费的人力比杨广之前所有大工程耗费人力的总和还要多。
当然前期工程推进的过快过急,也积攒了一定民怨,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的意思是,如果没有三征高句丽,从大业六年完成几项大工程之后开始休养生息的话,那就没有超过民力承载的极限,不至于民怨沸腾天下大乱,也不会导致贵族阶级分裂割据。(虽然历史没有如果,这么说也没什么意义,但是如果想探究过程的话,搞明白量变怎么一点点发展成质变还是很重要的。)
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下广电总局和社科院共同制作的《中国通史》其中炀帝功过一期,史学界现在主流认为杨广是功过并存的,功不抵过,过也不掩功。
杨广所有的决策从战略初衷层面都是有积极意义的,包括征高句丽(毕竟从杨坚到杨广、李世民、李治都有征辽东,直到李治一朝才彻底灭掉高句丽),他的问题是过于好大喜功、刚愎自用,而且输不起(其实他如果能输得起的话,后期不那么掩耳盗铃、自暴自弃,也许隋朝也不能亡),这些问题我都会客观尽述,不会一味洗白。
另外,封建社会的基建,从来都是老百姓的牺牲和血汗垒出来的,站在现代人的视角多少都会觉得心酸和残忍,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但基建这东西很多时候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古代也不例外,所以如果“劳民伤财”是必然,那考虑到封建社会的历史局限性,站在道德制高点一味指摘就没有意义。问题是看那个统治者有没有平衡好劳民伤财的度,有没有让基建的利大于弊,显然杨广没有平衡好度,这点我也不会讳言。
这是一篇群像视角的文,本身我就没有追求一个伟光正的男主形象,我会全景展现大隋王朝是怎样如流星般陨落,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投诉]

[2楼] 作者回复 [2020-07-22 20:19:57]

再多说两句吧,我个人审美其实并不慕强,如果杨广只是一个基建狂魔,并获得了成功,我根本不会写这个文。我写隋朝,是因为这个王朝结束了自东晋之后几百年的南北分裂,迅速达到极盛,却又迅速极衰,我写杨广,是因为他那么踌躇满志想要构建一个强盛的帝国,却最终自己作丢了江山,这种悲剧性吸引到我。(当然亡国这件事是杨广应得的,这点没什么好洗白。)
再者,虽然文里会客观叙述杨广的那些基建以及利弊,但我确实不是一个热衷吹捧基建的人,像文案写的,我更愿意宣扬的是杨广从文化上促进了南北融合。

    [投诉]

[3楼] 网友:24222344 [2020-07-22 22:41:03]

大业年间农民起义就没有断绝过,大业九年更是在数量上大爆发,大业十四年灭亡难道是一年灭的?据胡如雷 的估算,第一次征高句丽前杨广动用的民力已达到3000多万次,哪朝有这么大的绞肉机?
征高句丽也不要碰瓷唐朝了,发动数百万征夫只不过被拉去辽东战场上被高丽做筑京观的把戏,尸骨无归,还被死后不得安生极尽羞辱,还是唐朝去辽东带回来了隋军的累累白骨,而唐军兵员不到隋军的十分之一。
何来的必然?哪朝都有基建,把几百万百姓拉去修宫殿运河?不好意思,不要共沉沦了,没有这样的必然

    [投诉]

[4楼] 网友:24222344 [2020-07-22 22:42:44]

隋朝的运河就是纤夫拉着隋炀帝和他后宫佳丽三千江南游幸吗

    [投诉]

[5楼] 网友:24222344 [2020-07-22 22:43:34]

哪朝的必然征夫不够还要抓征妇做劳役?

    [投诉]

[6楼] 网友:24222344 [2020-07-22 22:45:30]

当然知道你不慕强,哪个慕强的会慕到这种被天下各个阶层群起而攻之的废窝身上呢,哈哈哈哈哈

    [投诉]

[7楼] 网友:24222344 [2020-07-22 22:58:24]

促进文化融合更是笑死我了,大概是指隋炀帝喜欢学南朝皇帝写艳诗吧,哈哈哈哈,不错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最后生成:2024-06-04 07:11:22 反馈 联系我们@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