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某某 打分:0 [2009-05-26 01:15:41]
请注意,扫盲评所针对的对象,是因为某评认为作者缺乏伏笔和铺垫,结局是为虐而虐,是彻底的暗黑,扫盲评是针对某评的这个判断而来的(至于这位写了某评的同学所持观点是否属于“绝对判断”,我就不好说了,请自行判断),而LIN同学现在显然不否认作者前面的伏笔了吧,那么,可见扫盲评还是有用的。回顾一下迢迢的结尾风波,第一个阶段是结尾剧透,文下顿时沸反盈天,质疑,甚至咒骂之声不绝,论坛也是沸沸扬扬,人参鸡汤那个滚烫啊。然后就出来了所谓“伪悲剧”“为虐而虐”的说法(这时候绝大多数人还没看到书)。还记得论坛里有人说了句“正剧就是悲喜剧,不能保证结局一定是HE”,后面有同学还举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例子,说莎翁这个也是标正剧而已,都没标悲剧,马上有人跳出来骂:人是名著,你TMD算老几!(可怜的迢迢,悲剧是伪悲剧,正剧也不行,于是,剩下的只能是爆笑剧了吧?默)第二阶段,相当一部分同学看到书了,特别是东风残梦同学的几个长评出来以后,为虐而虐的声音少了。于是对迢迢的质疑又改为两个方向,一个认为结局仓促,不合理,缺乏铺垫(代表就是某评)。扫盲评就是针对这个评而来的。扫盲评从来没说过三郎的死是从使馆火灾就开始注定的,因为某评提到《鹿鼎记》,说风际中很早就出场了,这个人物是伏笔,所以后面他是奸细就是有铺垫的,扫盲评针对该评的这个所谓论据,指出使馆火灾中出现的神秘黑衣人也是伏笔,他背后所代表的某种势力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而这个黑衣人的身份,现在终于揭开。请注意,这才是扫盲评所谓使馆火灾案的伏笔所指,请某些同学勿偷换概念及混淆视线!迢迢的结尾,如果从卫裴回朝开始算起,17W多字,我不知怎样才算不仓促?怎样才算充分铺垫?不过,有人关心这个吗?人家纠结的是,三郎为什么要死,哪怕他毁容了,残废了也比死了好啊。这时候,其实没人会在乎是不是合理的。再来谈论结局合理不合理,正如LIN同学所言,确实没意思!第二个对迢迢的质疑,是说结局是预设好的(瞧瞧这自相矛盾的),结局没有任何光明和希望,完全暗黑,看不到任何“人性的温暖”,于是这才又有了一些同学对结局是否悲剧的争论。关于这点,我认同LIN同学所说,结局确实是个悲剧,但并非如某些人所言,看不到任何光明和希望,这个,扫盲评有讲,不再赘述。“未发生过的事,谁有资格判定如何才是注定的、必然的结局?”有,作者就有这个资格。如果作者对自己笔下的故事走向,人物命运没有一个坚定而清晰的定位,那么这个作品就是失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都不过是表达作者胸中块垒的手段而已。对于作品来说,作者就是上帝。至于读者看了这个作品以后会有怎样的个人化的解读,这个,说实话,和作者关系不大。如果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作者正好契合,那么当然会产生知音之感。如果不能,亦是理所当然,那就拍手无尘,各取所需好了。只要不干涉作者的创作,两者都值得尊重。当然理性的争论,也无任欢迎。PS,扫盲评里有几个“冷笑”?我从头到尾审视了两次,只找到一个“笑”,这样也能解读成冷笑,未免太BLX了吧,再笑一个(不好意思,和小裴的“眼皮一跳”一样,我也坚决不改)
[1楼] 网友:opk [2009-08-03 19:17:26]
结论:不谈结局的合理性,这是一悲剧。正视结局结构的合理性,当然会有其它的“伪悲剧”“为虐而虐”“牵强”等说法了。对于客观存在的结局合理性欠缺的问题,还真不是所谓的那几篇长评、伏笔什么的就让人能信服的。网上评论异议少了,主要是因为:1)当初刚得知结局时,因感到与作者之前所说“各得其所,都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会给小慈一个很好的结局”不符,因而让追文和买书的有了被骗的感觉,因而网上一片哗然,使评论激增。2)读者在一个小说楼中长久逗留、发评,大多是因为喜欢这文,不认同者早就弃文或飘过,最多也就发表一下感想就走了,谁会那么无聊地为一个不认同的虚拟小说浪费精力,与你长久反复争论什么。3)现在看文的多是已知结局再看的,这首先就说明愿接受这个写法和结局,要不就不来看了。当然就不会有第一批追文者的那种激愤,没这么大的落差,当然异议也少了。4)现在存在结构问题,结局不合理现象的网文多了去,<流水>不是第一篇,也不会是最后一篇。结局尘埃落定这么久了,一切都已淡了,也没什么再争论结局结理性的兴致和必要了。
[投诉]
[2楼] 网友:JANE [2009-08-09 13:30:32]
既然尘埃落定,阁下还在此恋栈干嘛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某某 打分:0 [2009-05-26 01:15:41]
请注意,扫盲评所针对的对象,是因为某评认为作者缺乏伏笔和铺垫,结局是为虐而虐,是彻底的暗黑,扫盲评是针对某评的这个判断而来的(至于这位写了某评的同学所持观点是否属于“绝对判断”,我就不好说了,请自行判断),而LIN同学现在显然不否认作者前面的伏笔了吧,那么,可见扫盲评还是有用的。
回顾一下迢迢的结尾风波,第一个阶段是结尾剧透,文下顿时沸反盈天,质疑,甚至咒骂之声不绝,论坛也是沸沸扬扬,人参鸡汤那个滚烫啊。然后就出来了所谓“伪悲剧”“为虐而虐”的说法(这时候绝大多数人还没看到书)。还记得论坛里有人说了句“正剧就是悲喜剧,不能保证结局一定是HE”,后面有同学还举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例子,说莎翁这个也是标正剧而已,都没标悲剧,马上有人跳出来骂:人是名著,你TMD算老几!(可怜的迢迢,悲剧是伪悲剧,正剧也不行,于是,剩下的只能是爆笑剧了吧?默)
第二阶段,相当一部分同学看到书了,特别是东风残梦同学的几个长评出来以后,为虐而虐的声音少了。于是对迢迢的质疑又改为两个方向,一个认为结局仓促,不合理,缺乏铺垫(代表就是某评)。扫盲评就是针对这个评而来的。扫盲评从来没说过三郎的死是从使馆火灾就开始注定的,因为某评提到《鹿鼎记》,说风际中很早就出场了,这个人物是伏笔,所以后面他是奸细就是有铺垫的,扫盲评针对该评的这个所谓论据,指出使馆火灾中出现的神秘黑衣人也是伏笔,他背后所代表的某种势力才是真正的幕后黑手,而这个黑衣人的身份,现在终于揭开。请注意,这才是扫盲评所谓使馆火灾案的伏笔所指,请某些同学勿偷换概念及混淆视线!
迢迢的结尾,如果从卫裴回朝开始算起,17W多字,我不知怎样才算不仓促?怎样才算充分铺垫?不过,有人关心这个吗?人家纠结的是,三郎为什么要死,哪怕他毁容了,残废了也比死了好啊。这时候,其实没人会在乎是不是合理的。再来谈论结局合理不合理,正如LIN同学所言,确实没意思!
第二个对迢迢的质疑,是说结局是预设好的(瞧瞧这自相矛盾的),结局没有任何光明和希望,完全暗黑,看不到任何“人性的温暖”,于是这才又有了一些同学对结局是否悲剧的争论。关于这点,我认同LIN同学所说,结局确实是个悲剧,但并非如某些人所言,看不到任何光明和希望,这个,扫盲评有讲,不再赘述。
“未发生过的事,谁有资格判定如何才是注定的、必然的结局?”有,作者就有这个资格。如果作者对自己笔下的故事走向,人物命运没有一个坚定而清晰的定位,那么这个作品就是失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都不过是表达作者胸中块垒的手段而已。对于作品来说,作者就是上帝。至于读者看了这个作品以后会有怎样的个人化的解读,这个,说实话,和作者关系不大。如果读者的阅读体验和作者正好契合,那么当然会产生知音之感。如果不能,亦是理所当然,那就拍手无尘,各取所需好了。只要不干涉作者的创作,两者都值得尊重。当然理性的争论,也无任欢迎。
PS,扫盲评里有几个“冷笑”?我从头到尾审视了两次,只找到一个“笑”,这样也能解读成冷笑,未免太BLX了吧,再笑一个(不好意思,和小裴的“眼皮一跳”一样,我也坚决不改)
[1楼] 网友:opk [2009-08-03 19:17:26]
结论:不谈结局的合理性,这是一悲剧。
正视结局结构的合理性,当然会有其它的“伪悲剧”“为虐而虐”“牵强”等说法了。
对于客观存在的结局合理性欠缺的问题,还真不是所谓的那几篇长评、伏笔什么的就让人能信服的。网上评论异议少了,主要是因为:
1)当初刚得知结局时,因感到与作者之前所说“各得其所,都得到了自己最想要的。”“会给小慈一个很好的结局”不符,因而让追文和买书的有了被骗的感觉,因而网上一片哗然,使评论激增。
2)读者在一个小说楼中长久逗留、发评,大多是因为喜欢这文,不认同者早就弃文或飘过,最多也就发表一下感想就走了,谁会那么无聊地为一个不认同的虚拟小说浪费精力,与你长久反复争论什么。
3)现在看文的多是已知结局再看的,这首先就说明愿接受这个写法和结局,要不就不来看了。当然就不会有第一批追文者的那种激愤,没这么大的落差,当然异议也少了。
4)现在存在结构问题,结局不合理现象的网文多了去,<流水>不是第一篇,也不会是最后一篇。结局尘埃落定这么久了,一切都已淡了,也没什么再争论结局结理性的兴致和必要了。
[投诉]
[2楼] 网友:JANE [2009-08-09 13:30:32]
既然尘埃落定,阁下还在此恋栈干嘛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