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书名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凤凰台》  第2章

网友:秋天的麦子、84% 打分:2 [2017-09-12 18:35:54]

关于懿文太子朱标是马皇后嫡子的考证
在评论下看到好多同学谈到马皇后和朱元璋还有朱允炆,怀总文里面也有不少他们的影子,真是篇好文啦,在此鞠躬感谢怀总。上大学以后很好看到这么好看想追的文了。
这篇长评主要是讨论一下懿文太子朱标是马皇后嫡子,因为我看到文下很多评论都说马皇后无子,作为半个明史爱好者+比较喜欢马皇后,手痒忍不住想写个文献综述证明自己的观点了。
如有错漏欢迎指出,但拒绝掐架撕X。
一、一份年表
先来看一个朱元璋早年和晚年年表,引自百度百科、知乎、《明朝那些事》,已用《明太祖实录》、《明史》(白话本)检索核对。
1328年 朱元璋出生
1352年 约24岁,与郭子兴养女马氏(20岁)成婚;收养养子沐英(8岁);纳妾孙氏,后为成穆贵妃,生4女;
1353-1354年间,纳妾郭氏,后为郭宁妃。
1355年,长子朱标出生;
1356年,次子朱樉出生。
1358年,三子朱㭎出生。
1360年,四子朱棣出生,孙氏生长女临安公主。
1361年,五子朱橚出生。
1364年,马皇后生宁国公主;
朱元璋第四女,马皇后所出次女,安庆公主,生年不详,1381年下嫁,以婚龄来算,出生时间应该不晚于1367年。
……
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允炆立为太孙(15岁);
1395年,二子朱樉病逝;
1398年,三子朱棡病逝;
……
二、马皇后无子说的由来
马皇后无子说的由来有两个,第一个史料来源是引用了《南京太常寺志》的《三垣笔记》和《国史考异》,《南京太常寺志》已失传。《三垣笔记》称引用了《南京太常寺志》,称朱棣生母是朝鲜的碽妃,同时还称李淑妃生了懿文太子朱标。孝陵神位的摆布为左一位李淑妃,生太子朱标、秦王、晋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朱棣。称钱谦益曾于1645年元旦拜谒明孝陵,发现孝陵神位的摆布正如《南京太常寺志》中的记载,碽妃的灵位在右第一位。
而这个说法被广为传播是1930年代时朱希祖、吴晗和傅斯年三位史学家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史学讨论,朱希祖先生认为马皇后生五子,吴晗先生认为马皇后无子、太子和二、三子为李淑妃生、朱棣为朝鲜的碽妃生,傅斯年先生认为朱棣生母非马皇后。
对于朱棣生母,我同意吴晗、傅斯年先生看法,但太子朱标生母我认同朱希祖先生看法。
其中吴晗先生的《明成祖生母考》中正式提出了“马皇后无子说”,而其后朱希祖先生对其进行了部分辩驳,本文仅讨论“马皇后无子说”部分。
三、吴晗先生的论证
吴晗先生论证马皇后无子主要是用了反证法。
首先是《明实录》记载“朱标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生于太平陈迪家”,陈迪是后来开国的礼部尚书。
而后《明史·高皇后传》记载,朱元璋攻打太平胜利之后,率将士妻妾渡江。由此根据明代官方记载,马皇后一开始没有跟随大军出发,是到了胜利攻克太平城之后率领将士的妻妾们渡江到达太平城。
但吴晗先生认为《明史》、《明太祖实录》经过三次改窜,不值得信任,需要用其他材料来比对。
同时俞本的《皇明记事录》记载,当年朱元璋在至正十五年(1355年)五月制定计划打算渡江,虽然六月攻打太平城胜利,但之后被元兵包围,直到第二年至正十六年(1356年)的阴历二月第二次才大败元军。
另外,宋濂(太子朱标的老师)著有《开平王神道碑铭》,其中记载至正十六年二月丙子以前,留驻和州的将士家属仍未渡江。同时宋濂还在《蕲国武义康公神道碑铭》中记载,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渡江时战况惨烈,所以马皇后不可能在那时候渡江。
所以吴晗先生认为朱标不是马皇后所生,既非马皇后所生,则《南京太常志寺志》所记淑妃李氏生太子朱标、二子、三子,碽妃生朱棣,是可信的。
四、朱希祖先生的反驳
朱希祖先生首先认为《明史》记载有疏略,但不是错误的,清代毛奇龄的《彤史拾遗记》(该书据多本旧藏《宫闱纪闻》整理)可以补充,其中“高皇后”部分记载,朱元璋渡江攻克太平城后,马皇后很聪明,担心元兵追随其后,将军队和家属粮草辎重阻隔,所以紧急率将领妻子渡江,但是当时太平城已经被围,所以只能停留在繁晶县(太平城属县)陈迪家,随后九月在他家剩下了长子朱标。繁昌县为太平属县,也可称为太平,然而与被围的太平城还是不一样的。另外《明史》中也有记载陈迪家就在繁晶县,所以通过这个记载,则朱标不是马皇后嫡子的疑云,可以消释。
第二,朱希祖先生反对了淑妃李氏生太子朱标、二子、三子的可能。
吴晗先生认为,《明史》记载李淑妃在马皇后去世后,摄六宫事,李淑妃死后,郭宁妃摄六宫事。而郭宁妃是在朱元璋渡江时就是他的姬侍了,所以李淑一定郭宁妃之前就跟随朱元璋了,所在太平县生懿朱标的人,是李淑妃无疑。
但朱希祖先生有新的文献考证,《彤史拾遗记》中“郭宁妃”条目记载,当时各个姬妾都跟随马皇后,没有人到朱元璋被围困的太平城中。而《明史》虽然记载李淑妃摄六宫事在郭妃之前,但《彤史拾遗记》记载李妃摄宫在郭妃后,《天潢玉牒》(明代皇室玉牒)记载,朱元璋驾崩后,李淑妃殉葬。如果李淑妃为朱标、秦晋王的生母,朱允炆会忍心让她殉葬吗?
另外,更重要的的一条是,朱希祖先生探访了南京雨花台处李淑妃的父亲李杰的墓穴,看到了记载其父亲功绩的石碑《宣武将军佥广武卫指挥使司(事)赠骠骑将军佥都督府事李公神道碑铭》,其中记载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即太子朱标不到一岁时,李杰二十五岁来投奔朱元璋,就算假设杰十五岁时生孩子,当时李淑妃才不过十岁,怎么可能生孩子?
所以,朱标应为马皇后嫡子。
五、一些感慨
一直觉得好的小说总是源于真实的历史,怀总这篇文也一样。当时在看傅斯年先生和吴晗先生的大段大段的史料引用时,眼前却现出了几百年前那个坚韧的女人,她身怀六甲,却还惦记着前方打仗的丈夫而要坚持渡江,然后在战乱中生下了长子,文中的卫后不也是如此,第一个早夭的女儿也是在战乱中出生。马皇后比卫后幸运许多也更有手腕一些,至少朱元璋还是比较真心敬重爱她的,自己的儿子也被立为太子,没有因为外家而被猜忌。另外马皇后也比卫后更敢于参论政事,救下过不少人。

2  

[1楼] 网友:春深处 [2017-09-12 19:48:05]

看完楼主长评好激动,这里也是明史爱好者,这么看其实小如意也可以有原型的,宁国公主就是嘛

    [投诉]

[2楼] 网友:6666 [2017-09-13 21:56:06]

厉害了作者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最后生成:2024-06-25 13:15:01 反馈 联系我们@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