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书名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揽阙》  第19章

网友:ivy 打分:2 [2016-12-31 15:02:41]

【其中乳酪豆腐与带骨鲍螺】
【玹铮亲自将一碟子奶酥放在她面前】
乳酪豆腐,带骨鲍螺,奶酥,都是奶制品。
其实早在宋代开始(我之前有说是在明朝开始,其实有误),民间已经出现专门饲养奶牛的行业,以出售牛奶为生了。所以牛奶以及奶制品在那个时候已经是很流行的一种食品了。
带骨鲍螺就是滴酥鲍螺,也叫酥油鲍螺,张岱的《陶庵梦忆》和《金.瓶.梅》里都有写过,是一种奶酪做的小点心,形状像现在的螺蛳,因为螺蛳在古代叫做“鲍螺”,所以这种点心就叫鲍螺。
明朝宫廷里,一到冬季,就喜欢进食奶制品来进补,所以这些奶制的小点心出现,符合那个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俗,也写出了苏珂厨艺的高超,玹铮平时很有口福啊。
【承玹璧但见茶色如竹箨(tuo)方解】
竹箨,即笋壳。
【兰雪茶】
明末张岱所制。《陶庵梦忆》上对制法有记载,但不甚明确。今已失传。兰雪茶对当时的茶叶领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不到四五年就占领了市场。
【一如松萝】
松萝,就是松萝茶,属绿茶类,为历史名茶,创于明初。松萝茶的采制技术,早在四五百年前已达到精湛娴熟的程度,它具有色绿、香高、味浓等特点。
【扚( di)掐挪撒、扇炒焙藏】
这是制茶的八个技术工艺。
【他泉烹煮,香气不出,用禊泉水,又太浓郁,于是掺了茉莉,再三调制,因其形态,王主取名兰雪】
褉泉的故事,有兴趣的可自行百度。
所以,兰雪茶其实也是一款茉莉花茶。
【真是比常庆班的《英雄义》、《八大锤》还精彩】
《英雄义》、《八大锤》都是京剧传统剧目。
应该都是很精彩很热闹的剧目。
【自己不过就是临来前随口点拨了两句,没想到她还真和俪王扛上了。有人冲锋陷阵就是好】
乐郡王这种没脑子又冲动爱逞强,受不了委屈的人,最容易成为别人的棋子,和他爹还真像。
【《万花向荣》,后又唱《御苑献瑞》】
这是内廷的“时令戏”和“喜庆戏”,应元宵节这个节令的。
【第三场是《明皇游月宫》,忽台上黑黢黢的,只闻响雷一声,黑幔中皎月渐圆,四下羊角灯闪烁,氤氲顿生。白兔捣药,吴刚伐树,嫦娥曳霞帔,引帝同攀跻。令人似幻似真,忘其为戏】
羊角灯,是用透明角材料做罩的灯。羊角灯又叫气死风灯,是古时候贵族府第门前挂的或者出门提得一种照明工具。一般都会在上面写上宅子的主人姓氏或者官称。
可以说这种灯是一种地位的象征。
刘心武在文章中曾详细介绍过羊角灯的做法:“是选取优良的羊角,截为圆筒,然后放在开水锅里,和萝卜丝一起闷煮,待煮软后,用纺锤形楦子塞进去,用力地撑,使其整体变薄;如是反复地煮,反复地撑——每次换上鼓肚更宽的木楦,直到整个羊角变形为薄而透明的灯罩为止;这样制作的羊角灯罩的最鼓处直径常能达于一尺甚至更多,加上附件制为点蜡烛的灯笼,上面大书三寸见方的字,提着或挂在大门上面,当然都方便而得体。
《红楼梦》和《金.瓶.梅》里都多次写到这种羊角灯。
《明皇游月宫》的故事有兴趣的可自行百度。
这出戏的舞台效果貌似很不错,又是夜幕,又是圆月,还有玉兔,哈哈哈,挺好玩的,真想看看。
【什锦元宵】
节令美食。
元宵是中国传统小吃之一,属于节日食俗。曾有多种名称,如面茧、粉果、元宝、汤饼、圆不落角等,明永乐年间正式定名为元宵。
元宵的做法是以馅为基础,先拌馅料,和匀后摊成大圆薄片,晾晒后再切成小的立方块。蘸上水,在盛满糯米面的笸箩内滚,一边滚一边洒水(也有滚了一圈糯米粉后蘸水,再继续在糯米面中滚),使其自然沾满糯米面滚成圆球。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均为不同的食品。
汤圆是将糯米粉用水活成团,然后将做好的馅料包进去。
【敢情这是目连救母啊】
目连救母,这是一个佛教故事,最早见于东汉初由印度传入我国的《佛说盂兰盆经》。故事叙述佛陀弟子目连拯救亡母出地狱的事。在中国流传甚广,曾经是无数图画及戏曲的题材。
目连的母亲青提夫人,家中甚富,然而吝啬贪婪,儿子却极有道心且孝顺。其母趁儿子外出时,天天宰杀牲畜,大肆烹嚼,无念子心,更从不修善。母死后被打入阴曹地府,受尽苦刑的惩处。目连为了救母亲而出家修行,得了神通,到地狱中见到了受苦的母亲。目连心中不忍,但以他母亲生前的罪孽,终不能走出饿鬼道,给她吃的东西没到她口中,便化成火炭。
目连无计可施,十分悲哀,又祈求于佛。佛陀教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建盂兰盆会,借十方僧众之力让母吃饱。目连乃依佛嘱,于是有了七月十五设盂兰供养十方僧众以超度亡人的佛教典故。目连母亲得以吃饱转入人世,生变为狗。目连又诵了七天七夜的经,使他母亲脱离狗身,进入天堂。
这样一个佛教故事能从西晋流传到现在,而且是口口相传,关键在于故事劝人向善,劝子行孝,更有“天下无不是者父母”的隐喻。
这个故事中衍生出的盂兰盆节、鬼节、亡人节、中元节等名目流传至今。大部分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祭祖,为亡人扎纸船,上供果,烧纸钱衣物就是沿袭这个佛典,代代相传.
【目连是个孝子,为救母历尽艰险,幸得观音帮助,又蒙如来赐杖,最终救出母亲】
玹铮借用目连救母这出戏,是在暗示太女、慎亲王和乐郡王,不要欺负她爹,否则她必然会效仿目连救父的,因为她也是孝子。
这样的暗示很巧妙,玹铮很聪明。这种暗示只有事主们心里明白,而无关的旁人却看不出端倪来,还以为她们真的像表面上那样和睦协调呢,其实早就已经暗流涌动了。
【不怕,你心里又没鬼】
哈哈哈,玹铮故意这么说的。
【装神扮鬼,愚蠢的心下惊慌,怕当真也是如此】
这句出自张岱的《陶庵梦忆.目连戏》:果证幽明,看善善恶恶随形答响,到底来那个能逃?道通昼夜,任生生死死换姓移名,下场去此人还在。
装神扮鬼,愚蠢的心下惊慌,怕当真也是如此。成佛作祖,聪明人眼底忽略,临了时还待怎生 。
玹铮用这句骂人,很妙,哈哈哈,让她们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1楼] 作者回复 [2016-12-31 17:37:40]

亲,你真能干,抱抱

    [投诉]

[2楼] 网友:ivy [2016-12-31 20:21:20]

抱抱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最后生成:2024-06-07 05:07:27 反馈 联系我们@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