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书名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唐恍》  第140章

网友:秦天真 打分:2 [2016-10-12 22:00:23]

说到统治,想到了仅次于大英帝国日不落帝国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蒙古三次西征,第一次打到里海,然后北上翻越高加索打俄罗斯。。。第二次西征,破莫斯科灭乌克兰波兰,击破日耳曼匈牙利,剑指巴尔干半岛。。。第三次破巴格达大马士革,扫荡小亚细亚,破地中海塞浦路斯。这些名字→_→听着就耳熟是不是
但是蒙古人嘛,也就是打破攻占,烧杀抢掠一番而已。上一回说到杀降不祥,蒙古人才不管,一点都不怂就是干,破城就屠城。
说起来,朱元璋明朝灭了元朝,有史以来所有朝代,得国之正真是莫若我大萌。不过万事有利有弊,正因为得国之正,太顺了,民族情绪那个高涨,没办法理解黄老之术,所以有明一代都没办法羁縻蒙古。
我大汉刘邦早年被打的到处鼠窜,一路忍,六年称帝,白登之围什么的,和匈奴约为兄弟嫁公主给东西给人打仗,最终养精蓄锐彻底破了匈奴。
我大唐李渊一开始跪舔突厥,称臣纳贡,后来巩固了政权,才有了李二突然翻脸突袭匈奴,成了天可汗。
我大清。。。满蒙亲善,天天和蒙古兄弟一起围剿,互相嫁娶,算一算清朝前期后宫,蒙古人几乎一统天下了。皇太极正妻蒙古人,生不出儿子,就娶了孝庄,还生不出又娶了孝庄姐姐。就是要生一个满蒙混血继承人,这执行力。
我大明就是不,啥都不给就是打,打不过→_→(土木堡)之后就怂,但是就是啥都不给。为啥呢,因为汉人的民族主义起源于宋明,宋朝。。。唉。俗话说,自负来源于自卑,就是如此,越那啥就越说不得,我大唐盛世气度,一丁点都没了。
也怨我大萌□□太宗太能打了,大萌的发家史就是一部起点意淫文一样的,没办法。
说起来,现在的民族主义之严重,也是前所未有的,也许未来还会再刷新底线,我对此只有一个想法,饮鸩止渴。

   

[1楼] 作者回复 [2016-10-13 12:59:39]

若说起和亲一事,的确我大明公主应该是没有一个和亲去的。宁肯嫁入百姓家。□□威武,□□英明,□□着实有很多“自私”的做法,让人称赞。
至于现在的所谓民族主义,其实明眼人都明白怎么回事。一些人大肆鼓吹,为了什么不言而喻,码字君就不多提了。
大唐虽有公主和亲,但整个社会风貌风气,那种兼容并蓄,是任何时代都无法企及的。单说一个,整个长安城十分之一是外国人,政府部分六分之一是外国人。放任何一个现代国家,这种事情都难以想象吧。
追忆大唐,不为富饶,而为风骨。

    [投诉]

[2楼] 网友:秦天真 [2016-10-13 14:40:30]

和亲这件事到底对不对,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考量,讲道理,汉唐时代和亲不少,但是和亲我觉得算不上污点,为啥?
首先那个时代就不觉得和亲有啥问题,每个朝代都有式微的时候,送财宝送女人装孙子没什么丢人的,汉高祖白登之围,对匈奴装孙子,忍着暴人口,放低身段整修内政,积蓄力量,达到一定能力再去反击。汉代高祖惠帝文帝景帝四代努力,才能有武帝直接把匈奴打的老家都没了。唐初把长安的东西都拿来填突厥了,等缓过劲儿来,直接把匈奴灭国了。
和亲本身就是一项政策,该装孙子装孙子,暴人口,攒够实力就十倍还回去,我觉得这就是汉唐的硬气。
其实说到底,中原是农业文明,对汉人王朝来说,广袤的不能耕种的土地没什么卵用,又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王朝强大的时候可以把他们击败甚至灭国,但是没办法控制,所以这个真空又会被其他的民族迅速填满,能咋办?所以军事上打服了,就和亲算了。说到底是经济行为。

    [投诉]

[3楼] 网友:秦天真 [2016-10-13 14:57:46]

汉唐时代,人们其实没那么严重的民族主义情绪,撑死了就说一个夷狄而已,和亲很多,并不把这个当回事。宋则开始转变,原因就是理学兴盛,汉人至上,汉文化狂热,动不动就“尔乃蛮夷”“非我族类”,再后来靖康之耻简直没法看,太作死了,我个人最不喜欢的就是北宋,太特么丢人了,真不是打不过才输了,瞎猫碰上死耗子,耻辱大发了。所以靖康之耻就更成了民族主义的转折点。
每次想到靖康之耻,都有种真特么日了狗了的感觉,城外不过数万金军,开封人口就有百万之多,各地还有源源不断的数十万勤王军队赶来。怎么看都不可能出问题,结果尼玛皇帝非要作死去金营求和被扣留,服气,真的。不然开封根本不可能被攻破,毁于一旦。我幼时读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长大了读这段历史。。。才能深切感觉到啊。
北宋还远远不到亡国灭种的地步,甚至高宗跑到南方建立南宋,各地义军还以南宋为号令,宋朝虽然军事辣鸡,但是南宋四大将。。。北宋的灭亡,纯属偶然事件,作死结果,国家元首,皇族,整个政府被集体俘虏,为奴为婢,却是这个国家还没有衰落到穷途末路的情况下,如何不耻辱?

    [投诉]

[4楼] 作者回复 [2016-10-13 16:14:34]

对啊,开封城破的极其愿望,二帝也的确不配做皇帝。其实赵佶的哥哥哲宗若命长,恐怕还好点(没记错吧)。
和亲是有一定耻辱,怎么能没有呢?但知耻而后勇,是汉唐时期给人的感受。想要雪耻,付出几多。至于清末,哎,这就不愿意说了。肯钻研真正历史的人毕竟小众。清朝误我中华啊。
恰好便是明中后期,万历年间吧,资本主义萌芽蓬勃发展,世俗文化空前繁荣。但明亡,的确也是,气数尽了。若后金李自成只有一个,恐怕我们还能守住,但这就是天命吧。崇祯再给力,奈何没几个臣子能成的。
至于袁崇焕,是被大清过于神话啦。

    [投诉]

[5楼] 网友:秦天真 [2016-10-13 20:04:44]

文成公主和亲的时候,唐太宗都是天可汗了。你觉得唐人会觉得文成公主入藏是耻辱么?以今非古,谬矣。对于宋以前的人来说,和亲只是一种手段,盛时也会用。
要说宋哲宗,得先说他爹神宗,说神宗又得扒拉一下北宋的历史问题,北宋的基因吧,得国不正,而且当时的局面就是只能重文抑武才能真正终结乱世割据的局面,所以宋太祖太宗制定的国策就是重文抑武,而这项国策又导致了文官集团的膨胀,党争严重,终宋一朝,党争的倾轧,导致决策极其低下。
这种情况,遇上了一个志在进取的统治者的时候,热血皇帝宋神宗找到了王安石,要变法,就是王安石变法。
但是随着宋神宗的去世,九岁的宋哲宗登基,实际的掌权者变成了垂帘听政的高太后,高太后看不惯变法,又找回了旧党党魁司马光,清洗变法派。这一段时间的局面就是,所有变法的都是坏的,反对变法才是王道,只要是变法支持的,都无差别攻击。甚至连熙河开边的战略成果,都无条件放弃,尼玛坑爹啊!宋神宗奋斗了一辈子的成果,就这么付诸东流了。
一直到高太后和司马光挂掉,宋哲宗亲政,来吧,热血皇帝2.0开始,宋哲宗对自己的热血老爹十分崇拜,全面恢复变法然后清洗反对派。
宋哲宗的河湟战役确实是北宋的军事一大亮点。
其实总结一下,北宋,就是无休止的党争,愈演愈烈。然后宋哲宗忽然就英年早逝了→_→
可惜,宋神宗宋哲宗短命,宋徽宗宋高宗长命,你能咋办?宋哲宗短短的25年人生,前九年是皇子,登基以后的八年是傀儡,直到17岁亲政开始,到25岁的八年间,就干了两件事,一是继续老爹的遗志,变法到底,二是干西夏,把西夏干的站不起来。讲道理,他做的相当不错,可惜命短,时也命也。这是他的命,也是宋的命。

    [投诉]

[6楼] 网友:秦天真 [2016-10-13 20:05:59]

另外一说,我觉得宋哲宗是宋代皇帝里最帅的⊙ω⊙

    [投诉]

[7楼] 网友:秦天真 [2016-10-13 20:25:51]

崇祯才是被翻案翻过了的,崇祯这人刚愎自用,刻薄寡恩,我觉得他最像的是嘉靖。崇祯17年,首辅跟跑马灯似的换,动不动就换,前后最少有30人→_→你敢信?
下了六道罪己诏,下完就找大臣背锅泄愤。扪心自问,你跟着这种老板,送死你去,背黑锅你来,还不给涨工资,谁能用心用力?看看袁崇焕的下场,再看看温体仁,魏藻德。。。你说明亡都是臣子的错,崇祯是好皇帝,这我不认同。
死到临头,众叛亲离,还不反省,都是大臣误朕,朕一点错都没有,呵呵。
其实我觉得,除了人格缺陷以外,崇祯最大的问题在于意外即位,他之前的人生,都是作为闲散宗室信王生活,从来没有接受过皇储教育,他对治国之道。。。真的是没什么概念,他的眼界能力和见识,都不是一个皇位继承人应有的。所以扑街也可以理解吧。虽然勤政,可是方向不对,所谓南辕北辙,只不过是裹乱,加速了明朝的灭亡,人心离散,老实说,我觉得明亡,他的责任,还是有的,并且非常直观。

    [投诉]

[8楼] 作者回复 [2016-10-14 09:13:16]

南宋皇帝且不论,北宋皇帝里出了开国的,我最喜欢的是仁宗哲宗。哲宗命短,这也只能说,时也命也了。
老王变法,有点捉急了。在咱们后代来看,若能徐徐图之,或许会改变整个北宋的发展。也只能说,时也命也,历史如此走向,虽发于无数偶然,但走到这就是必然了。
至于崇祯帝,他性情不好,易怒暴躁,但他生活俭朴,登基以来隐忍度日,灭掉魏忠贤。他没被作为储君教育培养,能在那种情势下默默忍耐三年,其实我觉得是有资格去做皇帝的。至于明末大乱,皇帝一天只睡几个小时,把自己累死,底下臣子乌烟瘴气,没几个记得天下为己任的,只能徒呼奈何。况且明末处于地理上的小冰河时代,连江南地区也颗粒无收,何况西北苦寒之地?再加上后来鼠疫横行,北京守军几无战力,气数尽了。
我们受到影视剧影响总觉得李自成张献忠他们和明政府军打,是一边倒的打胜仗。殊不知张献忠被打得几次投降(but这个人流氓,投降也不算数),李自成更不用说,被打的只剩下十几个人躲进山里,也不少。何况当时像高闯王那样的起义军首领,结局都是被打杀掉了。
李自成他们真的就代表正义么?他们起义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欺压良民,逼的这些人不得不跟着造反。所以就算他得了北京,逼得崇祯自尽,可他也不能长久。
终两千余年,真正起于微寒且成大事者,如明太祖,如汉高祖,都在这过程中不断学习,以谦卑的姿态不断补充自己,善待领地上的百姓,才能成就大事。
都是些风起云涌的时代,多少英雄,多少浪花。

    [投诉]

[9楼] 作者回复 [2016-10-14 09:19:37]

当然,明末也有一些臣子,用自己生命为笔墨,书写出真正的舍生取义之道。这些人或许不如文天祥这般出名,但也应该被铭记于心。
比如打了万历三大征中两大征的李如松,后虽死于战场,其实也算死得其所。
比如左光斗、杨涟,比如南明弘光元年就义的史可法,打仗是的确糊涂,但气节如此,终可告慰先人。
又比如五人墓碑记的五位先辈,不过商人走卒出身。
武将里也有录象升,孙承宗(没记错吧)一类,袁崇焕是能打,但他性格上缺点也太……让人无言。

    [投诉]

[10楼] 作者回复 [2016-10-14 09:21:39]

至于和亲,唐之前,还真算不上。毕竟大唐皇族本就是有突厥血脉,何况大唐人也没觉得尔乃蛮夷。长安大街上见个非洲人就没啥事,大家都习惯。
明代公主不和亲,至于大清嘛,呵呵哒~~

    [投诉]

[11楼] 网友:秦天真 [2016-10-14 16:35:57]

宋的党争,真是个大问题。说实话,明党争也是不遑多让。
崇祯此人,断算不上明君,所言所行背道而驰。看他崇信的那些人。。。我也是服了。看多了捧阉党和捧东林的人撕逼,我也是服了,明末那样的政局混乱国力衰败的时代,没几个人能保住晚节。就是一团乱。

    [投诉]

[12楼] 网友:秦天真 [2016-10-14 17:01:31]

李如松作为万历的爱将,算得上明末么?
想起韩侂胄,韩侂胄是北宋名相韩琦的曾孙,却又是蒙恩荫出身的武将,宋的士大夫和武将,真是。。。
所以韩侂胄从来就不可能得到士大夫的支持,就是因为出身,作为南宋权相,独掌朝政13年,任内发动庆元党禁,说白了就是党争,攻击程朱理学,借学术打压政敌。
他是主战派,追封了岳飞,贬斥了秦桧,发动开禧北伐,却毫无军事头脑,惨败。结果作为一国宰相,却被自己人坑了。
此人执政期间,对南宋的政治经济军事毫无建树,甚至打压理学,导致后面理学的疯狂反扑。凭着一腔民族热血发动开禧北伐,结果失败身死,导致投降派再次上位,至此,无力回天。
鲁莽,行事不周,不是贤臣,却也不是奸臣。把他放在《奸臣传》确实是委屈了。空有一腔热血,却无能力罢了。
辛弃疾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事实证明,辛弃疾对军事看的比作为宰相的韩侂胄清楚的多。
说起来,辛弃疾作为词人闻名于世,其实他的军事才能真不是盖的,就是这么一个人,早年大放异彩,却被南宋官场蹉跎致死。每每想到他,都感叹无奈。“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奈何奈何。

    [投诉]

[13楼] 作者回复 [2016-10-15 15:36:38]

老辛一辈子的确挺冤枉,他是文能提笔武能上马的。
至于你说的那种臣子,历史上还真不少。论执政能力治民水平,那是低能,但一片丹心的,又让人敬佩。
便说文天祥吧,起义之后屡败屡战屡战屡败,但就是不低头。先生丹心,可耀千古,是为楷模。
做臣子,但宋以后,只能说艰难了。所以为毛崇敬张首辅,尽管他是奸臣,但在奸臣之外,他是做了许多力挽狂澜的事情。如果没和万历关系破裂,或许,又是一种结局?

    [投诉]

[14楼] 网友:秦天真 [2016-10-15 21:00:34]

文相公,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慷慨就义易,从容赴死难。这人但凡血性上来,脑袋掉了碗大的疤,一时间生死置之度外也是正常,难就难在,让你再想想。
文天祥毁家纾难,想要力挽狂澜,然而无力回天,为之奈何。亲眼目睹了宋的灭亡,他当时面临的是什么状况?国已灭,君已降,忽必烈给他开出为相的条件,让他整整想了三年多。我想大多数人,面对这种情况,都有无数的理由劝自己活下去。但是文丞相的《正气歌》真是,读来无法不让人慨然长叹。
说起来,洪承畴被俘,也默写正气歌来着,呵呵,真是个好对比。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
他一生只做一件事,还以失败告终。可是不论是看他的文字还是读他的事迹,都让人肃然起敬。
文丞相一生,气节二字贯穿始终,求仁得仁。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投诉]

[15楼] 网友:秦天真 [2016-10-15 21:05:26]

张居正算奸臣么?我觉得他只算权臣,他未必不知道自己身死以后的下场,却还是决定要继续往前走,光这一点,令人拜服。张和万历,不论如何,都会闹成这样,和私交无关,权力之争而已。如多尔衮和顺治,鳌拜和康熙,慈禧和光绪。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最后生成:2025-10-26 03:10:14 反馈 联系我们@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