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书名作者 高级搜索

首页>《唐恍》  第115章

网友:秦天真 打分:2 [2016-08-15 09:42:43]

1、太子哥哥下一章要跪了。。。终于摊牌了,铺垫了这么久的招都亮出来了,好开心,收获的季节啊。
2、含元殿是大明宫第一正殿,性质类似北京故宫里的太和殿(民间俗称金銮殿),是举行大典礼的地方。
说到含元殿和皇帝千秋节,想偏个题,很多电视剧和书中出现皇帝在金銮殿上朝,殿内站了一排排的官员,这实在是不符合典制和史实的臆测。
比方说清代,1,凡元旦,长至,万寿节(皇帝生日,各朝各代称呼不同)等庆典,皇帝御太和殿,群臣上表称贺,则为大朝之仪。2,月之每旬五日,皇帝御太和殿受朝,为常朝之仪。3,折本降旨有御门之仪。4,随时听政,召对臣工日以为常,称为燕朝。
前三者所谓上朝基本为礼仪,不涉及具体政务。最后一种才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方法,每天早膳时阅读今日当值的大臣名牌,确定召见人员,然后叫起分批召见,所以俗称“叫起”。
3、东宫完了,棠儿呢?这么可爱的小女儿,作者君不会写死了吧,好狠的心T_T爹都要挂了,就饶闺女一命吧。
4、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门,因天子所居有五道门,也称为五门,是的,就是日后故宫午门的出处。
5、玺在秦朝之前,人皆可用,秦时成为皇帝专用名词,类似朕。东汉蔡邕(蔡文姬她爸)说,天子有六玺,用法不同。
想说说传国玉玺,据称是李斯奉秦始皇命,用和氏璧制成,后来成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玺。作者君爱好玉,该知道“璧”的形制是薄且圆。老实说,璧改成玺,嘿嘿,太逗了。从史记到资治通鉴的正史里,从来没有提过和氏璧被改成传国玉玺的说法。史记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传国玉玺,最早的汉书记载传国玉玺刻的是“昊天之命,皇帝寿昌”,结果最为流行的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所以传国玉玺这个故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历代追捧,无非是一个“奉正朔”的借口而已,层累地造成的结果。蔡邕说六玺,哪来的这第七玺?

   

[1楼] 网友:阿鲁 [2016-08-15 10:21:04]

传国玉玺用和氏璧制造的说法我不太信,现在能看到的玉璧的形制,拿那玩意儿做不显得太削薄了么?谁家印章长那样儿啊!

    [投诉]

[2楼] 作者回复 [2016-08-15 11:18:44]

大哥跪的惨烈,也看得透彻。
所以在含元殿中发生的情节,你掰指头数数,就那几个。平定西域一次,土蕃来朝两次,年节应该写过。然后就是千秋节,没了。平时都是在宣政殿嘛。而且码字君很隐晦写了,哪怕是武将,除非你今日御林军当值需要甲胄齐整,否则都按品级,着官服上朝。郎怀总是紫色常服,就这个道理。电视剧里刷啦啦一层甲胄,真按规矩给砍了都不为过。至于阿怀偶尔佩剑,那是明皇特旨允许她带纯钧这一把而已。
棠儿啊,你还记得我放在微博的下一个坑的小片段不?她是主角,死不了,前面伏笔,有人舍命救她。
丹凤门是大唐第一门,考古实证也有,五个门洞,距离含元殿按现在来说大约六七百米。
玺这个说法我不太同意,君不闻西汉皇后之玺?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基本上认为它属于吕雉,刘邦的皇后。是个小孩子河边捡到,大人拿到城里,被考古研究员拿到后一看,哎呦喂了不得。高2厘米,边长2.8厘米,重33克,以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成。 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伏之螭虎。螭虎形象凶猛,体态矫健,四肢有力,双目圆睁,眼球圆而凸出,隆鼻方唇,张口露齿,双耳后耸,尾部藏于云纹之中,背部阴刻出一条较粗的随体摆动的曲线,6颗上齿也以阴线雕琢。
这个反映出至少在西汉初年,皇后是足以拥有玉玺的。直到董仲舒独尊儒术后,皇后有印而无玺,才成为定制。
至于传国玉玺的典故,我也倾向楼上的,和氏璧和氏璧,玉璧太薄,而且那么大一片子,而且中国这个印章,自古到今,才是越来越大,前面出土的印都是小小一丢丢。那么大一片看着心累啊!

    [投诉]

[3楼] 网友:秦天真 [2016-08-15 16:10:32]

皇后之玺,对啊,写玺的时候忘了这茬儿了,用词不严谨,bug了。不过“皇后玉玺,文与帝同”。我对汉代历史不熟啊。
说起皇后,捂脸,历代皇帝皇后是不住在一起的,明时皇帝住在乾清宫,皇后住在坤宁宫,按规矩,即使是皇后也不能通宵宿在皇帝宫里,临幸完毕,由宦官前后执火把送皇后回宫。只有明孝宗宠爱张皇后,俩人如民间夫妇共同起居,连朝鲜都知道,称孝宗“昵爱皇后”。
明人笔记记载,张皇后曾经患口疮,孝宗亲自给皇后端水传药,宫人都惊得目瞪口呆,“帝趋下榻,盖将咳,恐惊后也”,怕咳嗽惊扰皇后所以赶快走开。呜呜呜,看到这儿心都要化了,不要说放在古代,局限在皇帝身上,就是寻常丈夫,孝宗爱妻也是出类拔萃了。
果然我也是孝宗的脑残粉→_→因为太暖了

    [投诉]

[4楼] 网友:秦天真 [2016-08-15 16:18:20]

新唐书记载,高宗赏识千牛卫将军王及善,“以尔忠谨,故擢三品要职。群臣非搜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由此可见,佩戴大尺寸刀具近侍皇帝,是极高的荣耀。

    [投诉]

[5楼] 网友:秦天真 [2016-08-16 12:07:58]

说到吕后,世人只知道她凶狠残酷,连亲儿子都说她“非人所为”,唉,须知吕后曾经也只是个女人,并非恶魔。
吕雉28听父亲的话嫁给一个老流氓,无才无德无责任,时不时撂挑子走人留下一屁股债,哦对了,还有和别的女人生的儿子给自己养。
后来被以谋反罪株连,坐牢,丈夫发家后跟着颠沛流离,连着公婆自己儿子被敌人抓走,丈夫也不闻不问,敌人要烤他全家,人家扣着鼻子说记得分我一杯羹。
好不容易流氓登基了,结果脚踢结发妻子亲生儿子,宠信小妾和小儿子,这个忘恩负义啊。
好吧,丈夫靠不住,守着儿子过吧,总有熬出头的一天,结果尼玛这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妾仗着丈夫宠信妄图废掉自己儿子立她儿子上位,而且这枕边风吹得还真差点吹掉太子之位,所谓女子虽弱,为母则强。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一步步被逼的啊→_→
至于说吕后篡权,唉,刘邦死后,只有吕后才能巩固刘氏江山啊,刘邦清楚着呢,他固然喜爱戚夫人和如意,可是他已经没有时间为他们布局了,如果一意孤行,反而会危及刘氏江山,所以吕后才是最优选项。
至于汉惠帝早亡,刘邦也不是先知,算不到的呀。吕氏和功臣集团的斗争又是另一回事了。
想想如果汉文帝没有扮猪吃老虎骗过功臣集团→_→汉朝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呵呵呵。都是政治人物,为的是政治利益,说出口的都是口号借口罢了,看他们的屁股坐在哪里,就能明白一些事情了。
吕后作为一个女子,很惨。

    [投诉]

[6楼] 作者回复 [2016-08-16 13:25:32]

我相信一开始,吕后也不是后世所说的那般工于心计。不过时光流转,曾经的天真少女变得成熟稳重工于心计。不知道临死之前,她可曾后悔这般抉择。我想是不会的,作为出色的政治家,她的功绩应当被正确对待和尊敬的。

    [投诉]

[7楼] 网友:秦天真 [2016-08-16 16:40:30]

吕后专政是刘邦死后,巩固刘氏皇权的最好办法。毕竟功臣集团强大,惟有吕氏可以抗衡。只不过后来吕后死后功臣集团反击赢了而已,话说汉后少帝到底是不是惠帝的儿子呢,不明不白的就被弄死了,明明有更年长地位更高的人选,功臣集团为啥选了毫无根基的汉文帝刘恒呢?然后把责任都推到诸吕身上,煞费苦心。
吕后最大的功绩,就是保全刘氏江山啊。

    [投诉]

[8楼] 网友:阿鲁 [2016-08-16 20:54:33]

还是被黑的乌黑看不出本来就

    [投诉]

[9楼] 作者回复 [2016-08-17 12:56:38]

如果我们对比我国历史上白衣登顶的两个帝王,刘邦和朱元璋,那么无疑,朱元璋是勤勉且当得上是位“好皇帝”的。刘邦身上的流氓习性太重,即使后来成为天下至尊,在我看来他骨子里还是那样。朱元璋虽然还带着小农意识,但他的勤勉劳模当真让人敬佩。他所颁布的一系列制度,的确在很大程度上让大明蒸蒸日上。当然这俩人对功臣的手段和黑心,也都半斤八两,谁也不遑多让的。
但偏偏刘邦的原配吕后是牛人,马皇后则只能说是贤后。这俩女人对着pk,不用说,吕后稳赢的。

    [投诉]

[10楼] 网友:秦天真 [2016-08-17 14:01:35]

刘邦就是个臭流氓。。。
朱元璋的一系列制度为大明打下了基础,可。。。也成了祖宗之法不可变,彻底废掉了明朝,唉,双刃剑。
马皇后是贤后,而且丈夫儿子那么牛叉,根本就不用她发挥好吧,吕后太尼玛凄惨了,俩人根本没法比。汉惠帝和朱标也没法比。
朱元璋和刘邦其实也根本没法比,刘邦才做了7年皇帝,而且秦末的政治环境皇帝权威和元末根本没法比。朱元璋劳模做了31年皇帝,亲力亲为实行刚猛之政。
完全没法比。朱元璋从一个乞儿一路逆袭,推翻元朝异族统治,在群雄逐鹿中脱颖而出,简直就是起点意淫逆袭文的男主角好吧。

    [投诉]

[11楼] 作者回复 [2016-09-09 10:09:24]

然而老朱家那么多神人,厚照是我男神。审美就是这么另类,吼吼

    [投诉]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最后生成:2025-10-27 13:24:25 反馈 联系我们@晋江文学城
纯属虚构 请勿模仿 版权所有 侵权必究 适度阅读 切勿沉迷 合理安排 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