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安静的娃娃 打分:2 [2014-07-25 00:29:01]
这样爹,还要那个父母干嘛,不肯离开,那么小受带着其他人走好了
[1楼] 作者回复 [2014-07-25 22:51:04]
(*/ω\*)不行的啦,在那个年代,孝道大于天
[投诉]
[2楼] 网友:蔡蔡 [2014-09-15 09:56:26]
我每次看到文里说什么孝道大过天就好笑,你们可以自己去查查古代的文献和记录,在古代,如果不做官,根本就不会太在乎孝道,即使做官了,大家也只会看表面,谁会跑到你家里去看你怎么孝敬老人的,而且孝道大过天也是清朝这个腐朽的不行,为把统治下的人民洗脑才要求的,要知道,在孝道之前还有长辈的不慈,你看看记录就知道,古代很多子女也是可以告父母不慈的,想文里的老太婆,主角早就可以去告她了。所以每次看到一些种田文里的婆婆拿孝道来压人,我觉的好笑
[3楼] 网友:WYM [2014-09-23 12:46:53]
2楼说的对,作者真搞笑,别人还没怎么呢,她一个现代人自己拿着这句话就死命的蹉跎主角!!真无语!却不知道这样反而显得好假
[4楼] 网友:犽芽 [2014-09-27 23:41:19]
百善孝为先
[5楼] 网友:犽芽 [2014-09-27 23:42:08]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6楼] 网友:犽芽 [2014-09-27 23:42:33]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7楼] 网友:犽芽 [2014-09-27 23:43:06]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
[8楼] 网友:犽芽 [2014-09-27 23:44:04]
三楼的,别不懂装懂,小心被别人笑话
[9楼] 网友:犽芽 [2014-09-27 23:50:23]
不孝敬父母。古代罪名之一。形成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罪名是《北齐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即“重罪十条”。具体是指:反逆(造反的行为)、大逆(毁坏皇帝宗庙、山陵和宫殿的行为)、叛(叛变的行为)、降(投降敌国的行为)、恶逆(殴打、谋杀尊亲属的行为)、不道(凶残杀人的行为)、不敬(盗用皇帝器物及对皇帝不尊重的行为)、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礼制服丧的行为)、不义(杀本府长官和授业老师的行为)、内乱(亲属间的□□行为)。隋朝《开皇律》在北齐“重罪十条”基础上正式形成了“十恶”制度。“十恶”是: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10楼] 作者回复 [2014-10-01 09:41:05]
楼上妹纸,_(:_」∠)_崇拜(☆_☆)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安静的娃娃 打分:2 [2014-07-25 00:29:01]
这样爹,还要那个父母干嘛,不肯离开,那么小受带着其他人走好了
[1楼] 作者回复 [2014-07-25 22:51:04]
(*/ω\*)不行的啦,在那个年代,孝道大于天
[投诉]
[2楼] 网友:蔡蔡 [2014-09-15 09:56:26]
我每次看到文里说什么孝道大过天就好笑,你们可以自己去查查古代的文献和记录,在古代,如果不做官,根本就不会太在乎孝道,即使做官了,大家也只会看表面,谁会跑到你家里去看你怎么孝敬老人的,而且孝道大过天也是清朝这个腐朽的不行,为把统治下的人民洗脑才要求的,要知道,在孝道之前还有长辈的不慈,你看看记录就知道,古代很多子女也是可以告父母不慈的,想文里的老太婆,主角早就可以去告她了。所以每次看到一些种田文里的婆婆拿孝道来压人,我觉的好笑
[投诉]
[3楼] 网友:WYM [2014-09-23 12:46:53]
2楼说的对,作者真搞笑,别人还没怎么呢,她一个现代人自己拿着这句话就死命的蹉跎主角!!真无语!却不知道这样反而显得好假
[投诉]
[4楼] 网友:犽芽 [2014-09-27 23:41:19]
百善孝为先
[投诉]
[5楼] 网友:犽芽 [2014-09-27 23:42:08]
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著作《尔雅》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汉代贾谊的《新书》界定为“子爱利亲谓之孝”。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孝”的古文字形与“善事父母”之义是吻合的,因而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家庭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投诉]
[6楼] 网友:犽芽 [2014-09-27 23:42:33]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在西周,孝的含义有:一、尊祖敬宗。施孝(尽孝)的方式主要是祭祀,在宗庙通过奉献供品祭祀祖先,尽孝的对象是死去的人,这带一定的宗教形式。二、传宗接代。在周朝的人们看来,祖先是我辈的生命之所生,因此,崇拜祖先就是把祖先的生命延续下去,生生不息。《易经》:“先祖者,类之本也,无先祖,恶出?”总之,西周时期的孝是一种封建宗教伦理。
[投诉]
[7楼] 网友:犽芽 [2014-09-27 23:43:06]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
[投诉]
[8楼] 网友:犽芽 [2014-09-27 23:44:04]
三楼的,别不懂装懂,小心被别人笑话
[投诉]
[9楼] 网友:犽芽 [2014-09-27 23:50:23]
不孝敬父母。古代罪名之一。
形成过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重要的罪名是《北齐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即“重罪十条”。具体是指:反逆(造反的行为)、大逆(毁坏皇帝宗庙、山陵和宫殿的行为)、叛(叛变的行为)、降(投降敌国的行为)、恶逆(殴打、谋杀尊亲属的行为)、不道(凶残杀人的行为)、不敬(盗用皇帝器物及对皇帝不尊重的行为)、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礼制服丧的行为)、不义(杀本府长官和授业老师的行为)、内乱(亲属间的□□行为)。隋朝《开皇律》在北齐“重罪十条”基础上正式形成了“十恶”制度。“十恶”是:一曰谋反,二曰谋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
[投诉]
[10楼] 作者回复 [2014-10-01 09:41:05]
楼上妹纸,_(:_」∠)_崇拜(☆_☆)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