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言 现言 纯爱 衍生 无CP+ 百合 完结 分类 排行 全本 包月 免费 中短篇 APP 反馈
网友:cherry 打分:0 [2012-03-27 22:50:37]
太抹黑人了吧,为了衬托乌纳啦氏,没必要把别人都写成脑残吧
[1楼] 网友:八寶奶豬64% [2012-03-28 15:57:38]
沒有啊~~~~
[投诉]
[2楼] 网友:cherry [2012-03-28 21:05:10]
可那重活一辈子的富察氏表现的很脑残,连两个儿子都一样脑残
[3楼] 作者回复 [2012-03-31 23:01:51]
看来得修改……可是老二确实要做六十年太子,脑残定义是什么?您确信老二为了不苦熬六十年去谋反就不脑残了……老七要做五十几年,他们都得想办法让老龙短命……有办法吗?
[4楼] 网友:猫儿 [2012-03-31 23:18:49]
脑残不脑残不是谋不谋不反决定的,是思维和如何处事决定的,既然重活一辈子,还没谋反,就被自己的心病折磨死了也太可笑了。永琏和十二要是真能重生,赢家肯定是永琏。重生一次不代表智商就会被开金手指,脑容量增加。
[5楼] 网友:八寶奶豬64% [2012-04-01 22:23:47]
我覺得不一定,這是不是智商高就行的,再説十二就真的蠢笨嗎?而且永璉上輩子自小被父母寵著捧著,之後早早就死了,什麽都沒有經歷過,永璂就人情冷暖就比永璉經歷更多,在EQ方面永璉拍馬也追不上永璂
[6楼] 作者回复 [2012-04-05 21:08:16]
4楼脑补过度,我有说十二是否智商200以上吗?你要考虑到老二死时还是小孩子。潘黄门悼亡明月忽暗淡,照我无辉光。帘笼漏微影,独坐心且伤。重泉永隔离,相忆不相忘。把镜尘埃积,振衣襟袖香。梦见觉若失,哀哉参与商。寒暑倏变迁,去日日以长。音容犹仿佛,心神暗彷徨。忆昔新结婚,与子同衣裳。谁知中路折,忧思积肝肠。朱弦怅一断,素琴谁复张。仰视云中雁,衔悲孤飞翔。这首《潘黄门悼亡》是历史上永璂的诗,纪念侧夫人李佳氏,李佳氏早亡。从诗中可以看出永璂和他爸弘历诗风不一样,难怪被其父不喜。历史上永璂可没被弘历骂过,别脑补过度十二智商如何?
[7楼] 网友:蓝丶尐雅 [2012-04-13 15:58:05]
一个智商正常的嫡子会争不过包衣的儿子?作者要按历史说的话,历史上乾隆没琼瑶里那么脑残,可在那个立嫡立长的年代,乾隆宁愿立长也不立嫡,这算神马?就因为疼宠老五?还真当只要有个宠字就可以了啊?老大老三被骂过又怎么样?难道被骂了就是智商低下?十二身为嫡子落的那种下场,说智商高谁信啊?你要是真凭自己本事活下去了,还能说像和亲王装疯卖傻,可活下来了吗?皇家哪来的孩子,更何况老二是个孩子,他妈也是个孩子?不为母则强,想着怎么把乾隆给灭了,帮自己儿子谋反,还圣母的想着那些乱七八糟的事,自己硬生生熬死自己的儿子,真TM脑残
[8楼] 网友:蓝丶尐雅 [2012-04-13 15:58:06]
[9楼] 网友:蓝丶尐雅 [2012-04-13 15:58:24]
[10楼] 网友:ZL [2012-04-15 02:47:52]
历史上的十二没有希望的,死得早还好过点,因为废皇后那拉氏的原因,他的嫡子身份从废后开始就已经没了,老乾又没有把他继出去。不过能让乾隆恨到不要名声的程度,也是后宫女人中的奇芭。想想康熙时代的八阿哥,一样败在母亲身上。现在的皇后只要能做到让乾隆无视,那十二才会有争的希望
[11楼] 网友:蓝丶尐雅 [2012-04-16 08:11:13]
但凡十二有一点希望,皇后也不会不顾及自己儿子的利益,去做会被废的事吧?但凡十二有一点希望,依照乾隆那个样子,也不会去做废后这种牵扯嫡庶的事吧?所以一直说皇后有多爱自己的儿子,就感觉苦逼,还珠里为了个妓女,把自己给废了把嫡子给废了,皇后到底多爱自己的儿子啊!尼玛~即使只占了个嫡子的名分,在不知道皇帝能活多久的情况下,不得宠的情况下,还能有希望做个权臣逼宫神马的。。。
[12楼] 网友:蓝丶尐雅 [2012-04-16 08:17:19]
别拿八阿哥来对比这个十二,多膈应人啊,八阿哥人家生母卑微,养母帮着亲儿子,可人家还不是在子凭母贵的年代让人母凭子贵,让自己亲妈坐上妃位。。。一个是生母卑微却德才兼备被两代皇帝猜忌打压一个是生母高位的嫡子却被包衣的儿子给踩在脚底两个档次差的十万八千里呢
[13楼] 作者回复 [2012-04-18 06:47:48]
乾隆三十一年二月初五日,总管王常贵奉谕旨:朕于初三日至兆祥所看视五阿哥病症,与无意中问及,现在患病,何能坐起剃头?据五阿哥奏称:福园门外有一民人剃头甚好,著人唤进来剃的。朕想阿哥剃头,自由按摩处太监,何用外边民人?今五阿哥即用民人剃头,阿哥中用民人剃头者,识不止一人。著总管查明具奏。再福园门系园庭禁地,不应令外人出入。今既将民人领至阿哥住所,若优伶等辈亦可唤入呼?该总管及五阿哥谙答等,交宫内总管治罪。-------------------------------------------------------------------------------密云县董各庄皇子墓共葬有皇长子、皇三子、皇五子三位年轻的皇子。陵寝内共有两块墓碑,分别是皇长子定安亲王墓碑和皇三子循郡王墓碑。皇五子永琪死后没有另外立碑,他的碑文刻在定安亲王永璜墓碑碑阴。两块墓碑碑额有篆书“敕建”。================================================================================话说历史上乾隆也是脑残。而且儿子都部怎么样,养的差不多。乾隆的尸骨,东一块,西一块,刀劈斧砍,如碎尸一般,那拉氏的尸身,缩成三尺多长,又长了满身白毛,有人说她是九尾狐狸精转生,死后变成个狐狸样子。我里面那拉氏是叶赫那拉氏慈禧皇太后,根本不是什么衬托,呵呵,我是光绪党。慈禧和乾隆最般配了。富察氏两个嫡子接连死,小四子已经对嫡子不抱希望了。富察氏有克子命~~~~~~~~~~~~~
[14楼] 网友:猫儿 [2012-04-22 14:46:39]
我真心觉得作者你真是讨厌富察氏,富察氏有克子命,古人要是这么认为还能说古人没知识不懂科学,可你一现代人相信什么克夫克子,那我还说乾隆克子克妻呢
[15楼] 网友:寻梦 [2012-04-27 21:46:57]
这里的评论真是的,囧,十二真的不脑残,起码有本《日课诗稿》和抄了8万字的汉文的手抄心语(留给了嘉庆),据嘉庆说天天看,没有价值的东西嘉庆能天天握在手里看,十二死的时候才二十五岁.......
[16楼] 作者回复 [2012-05-01 00:19:25]
不是我讨厌,是老二没法做好太子……我还扮演过老二嫡福晋,整天看见老二自我膨胀……我和他都快要倒霉了,不说了,不说了,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
[17楼] 作者回复 [2012-05-01 01:18:19]
不过,我凭什么喜欢富察氏?满清谥号本就夸大无实之处。富察氏本是金朝女真姓氏,作为华夏族我对于血洗北宋的金朝没什么感觉没厌恶就很好了。满清时候孝钦、孝圣谥号就是个笑话。满清不如元朝开放、大气,元朝当时国际地位负有盛名,有元时的《马可波罗游记》为证。在我眼里,满洲不如蒙古,更不要说一个平庸后妃了。我不怎么待见满洲。元朝皇后随便拉一个都比她们这些满清皇后强一百倍。
[19楼] 作者回复 [2012-05-03 02:09:16]
读《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作者是当年出使中国的外交官马戛尔尼,刘半农翻译的。该书让人思考的地方太多,我仔细看了三遍,想法也多,为整理自己的思想,故述之笔端。一、 竟然如此麻木!当年的官员们对待新事物的态度1792年10月,英国借口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之名,第一次向中国派出了外交使团,目的是希望两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为两国贸易往来提供便利。或许是为了引起中国人对英国的兴趣,使团首领马戛尔尼几次向负责接待工作的中国官员演练英国生产的军事器械,没想到中国官员看后不以为然。甚至在军机大臣福康安那里,马戛尔尼明确告知(见111页):“……此次鄙使东来,部下带有卫队一班,颇精于欧洲新式之火器操法,倘异日大人有暇,鄙使拟请大人观操……”不料福康安冷淡地回答:“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要知道,这个福康安曾在四川、甘肃、湖南、贵州、台湾等地领兵作战,战功卓著。记得曾在一个军事节目里有这样一段台词: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将自己所掌握的最新科技首先应用到军事上。对照当年大清国官员们的态度,不用说是多么的妄自尊大和愚蠢,约半个世纪后发生的鸦片战争便充分诠释了这一点。二、 愧对几千年的文明对于这次出使中国的情况,使团成员有多人著述。在我看的这本书里,刘半农翻译时还引用了另外三本书作为佐证和补充,这三本书是:《出使中国记》(大使团秘书著)、《中国旅行记》(大使团总管著)、《随使中国记》。反观中国,除了清廷的宫廷档案,再也没有其它个人的记载了。难道是因为后来一百年的战乱遗失了?我看未必,书没有流传下来还可以流传个书名嘛,到现在更远的朝代就有一些书籍只有书名流传下来。在接待外国使团的官员中,文武官员都有,饱读诗书的也不乏其人——例如和珅,可就是无一人述之笔端。然中国文字有着三千年之久,想到这里,我认为是我们国家民族的耻辱,而且这样类似的事情还不止这一回,就以“南京大屠杀”来说,到目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孤陋寡闻,我还没有看到中国当事人自己写的详细记录,倒是旁观者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弄不明白。总之,这是中国人的耻辱,尤其是汉族人的耻辱。三、 外交官的眼光敏锐在这本书里,当年大清国的国情可以说一览无余。刘半农在序言里这样写道:“盖自有此书,而吾国内情,向之闭关自守,不以示人者,至此乃尽为英人所烛。彼其尺进寸益,穷日之力,合有形无形以谋我者,未始非此书为其先导也。”概括性的话就不说了,书中里面许许多多细节让我惊异于外交官的眼光敏锐。试举两例如下:其一(见50页),在一个码头,马戛尔尼看到中国苦力干活的情形,他注意到这些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们并不以出苦力为苦,遂感叹道:“国家有此种下流社会以为其基础,诚令人艳羡不置也。”其二(见208页),在陆路返回途中经过江西,他这样记述:“然有一事颇堪注意,即下流社会之妇女是也。此间穷苦妇女多不缠足,且不着履袜,能负重以远行,亦能为种种劳动之事,凡男子所能者,渠等无不能之……此等女子体质最强且能耐苦,中国下流社会之人咸以娶得江西老婆为交好运云。”这两处记载让我感受到,无论国家贫富,无论什么时代,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丢。阅读完这本书,我还得出一个观点:“康乾盛世”并不存在——书中有大量的细节可以佐证。甚至在书中,马戛尔尼这样断言(见207页):“……吾苟设为一言,谓中国上有鞑靼(指满族)之政府,而其所属人民得有修养元气之福泽者,则此言必为大误。它姑不论,近年中国各省兵乱之事,几无岁无之,虽此种兵乱旋起旋灭,于国家大势无关,而祸根不除,人民之当其冲者,宛如病虚大寒大热交尅其身,日日不已,有不精疲力倦者乎?”这也就是说,非但没有“康乾盛世”,反而潜伏着危机,后来的历史充分地印证了马戛尔尼的判断。这本书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回味的地方,例如中英两国的礼单、附录中记载着3个中国人从伦敦开始随行回中国、马戛尔尼对清军战斗力的怀疑、两国对外交的认识、十三岁便受到乾隆接见四十余年后力主发动战争的大使团秘书的儿子,等等。总之,《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一本能够促使国人思考的书。
[20楼] 作者回复 [2012-05-03 02:12:29]
富察氏本来就克子命,两个儿子未成年就死。不是古人不古人的原因。
[21楼] 作者回复 [2012-05-03 02:17:05]
此评论等待管理员复审中,暂被系统自动屏蔽,审核通过后即可展示!
[22楼] 网友:hf [2012-05-25 20:50:03]
都是考据党,让我这不看书的小白怎么活啊55555555555~~~~~~~~~~~~~
[23楼] 网友:ufo [2012-08-23 12:25:06]
写的很真实,清朝本来就是最不重嫡庶的,毕竟是外族么~~!
写书评 | 看书评 | 返回
网友:cherry 打分:0 [2012-03-27 22:50:37]
太抹黑人了吧,为了衬托乌纳啦氏,没必要把别人都写成脑残吧
[1楼] 网友:八寶奶豬
64% [2012-03-28 15:57:38]
沒有啊~~~~
[投诉]
[2楼] 网友:cherry [2012-03-28 21:05:10]
可那重活一辈子的富察氏表现的很脑残,连两个儿子都一样脑残
[投诉]
[3楼] 作者回复 [2012-03-31 23:01:51]
看来得修改……可是老二确实要做六十年太子,脑残定义是什么?您确信老二为了不苦熬六十年去谋反就不脑残了……老七要做五十几年,他们都得想办法让老龙短命……有办法吗?
[投诉]
[4楼] 网友:猫儿 [2012-03-31 23:18:49]
脑残不脑残不是谋不谋不反决定的,是思维和如何处事决定的,既然重活一辈子,还没谋反,就被自己的心病折磨死了也太可笑了。永琏和十二要是真能重生,赢家肯定是永琏。重生一次不代表智商就会被开金手指,脑容量增加。
[投诉]
[5楼] 网友:八寶奶豬
64% [2012-04-01 22:23:47]
我覺得不一定,這是不是智商高就行的,再説十二就真的蠢笨嗎?
而且永璉上輩子自小被父母寵著捧著,之後早早就死了,什麽都沒有經歷過,永璂就人情冷暖就比永璉經歷更多,在EQ方面永璉拍馬也追不上永璂
[投诉]
[6楼] 作者回复 [2012-04-05 21:08:16]
4楼脑补过度,我有说十二是否智商200以上吗?你要考虑到老二死时还是小孩子。
潘黄门悼亡
明月忽暗淡,照我无辉光。帘笼漏微影,独坐心且伤。重泉永隔离,相忆不相忘。把镜尘埃积,振衣襟袖香。梦见觉若失,哀哉参与商。寒暑倏变迁,去日日以长。音容犹仿佛,心神暗彷徨。忆昔新结婚,与子同衣裳。谁知中路折,忧思积肝肠。朱弦怅一断,素琴谁复张。仰视云中雁,衔悲孤飞翔。
这首《潘黄门悼亡》是历史上永璂的诗,纪念侧夫人李佳氏,李佳氏早亡。
从诗中可以看出永璂和他爸弘历诗风不一样,难怪被其父不喜。
历史上永璂可没被弘历骂过,别脑补过度十二智商如何?
[投诉]
[7楼] 网友:蓝丶尐雅 [2012-04-13 15:58:05]
一个智商正常的嫡子会争不过包衣的儿子?作者要按历史说的话,历史上乾隆没琼瑶里那么脑残,可在那个立嫡立长的年代,乾隆宁愿立长也不立嫡,这算神马?就因为疼宠老五?还真当只要有个宠字就可以了啊?老大老三被骂过又怎么样?难道被骂了就是智商低下?十二身为嫡子落的那种下场,说智商高谁信啊?你要是真凭自己本事活下去了,还能说像和亲王装疯卖傻,可活下来了吗?
皇家哪来的孩子,更何况老二是个孩子,他妈也是个孩子?不为母则强,想着怎么把乾隆给灭了,帮自己儿子谋反,还圣母的想着那些乱七八糟的事,自己硬生生熬死自己的儿子,真TM脑残
[投诉]
[8楼] 网友:蓝丶尐雅 [2012-04-13 15:58:06]
一个智商正常的嫡子会争不过包衣的儿子?作者要按历史说的话,历史上乾隆没琼瑶里那么脑残,可在那个立嫡立长的年代,乾隆宁愿立长也不立嫡,这算神马?就因为疼宠老五?还真当只要有个宠字就可以了啊?老大老三被骂过又怎么样?难道被骂了就是智商低下?十二身为嫡子落的那种下场,说智商高谁信啊?你要是真凭自己本事活下去了,还能说像和亲王装疯卖傻,可活下来了吗?
皇家哪来的孩子,更何况老二是个孩子,他妈也是个孩子?不为母则强,想着怎么把乾隆给灭了,帮自己儿子谋反,还圣母的想着那些乱七八糟的事,自己硬生生熬死自己的儿子,真TM脑残
[投诉]
[9楼] 网友:蓝丶尐雅 [2012-04-13 15:58:24]
一个智商正常的嫡子会争不过包衣的儿子?作者要按历史说的话,历史上乾隆没琼瑶里那么脑残,可在那个立嫡立长的年代,乾隆宁愿立长也不立嫡,这算神马?就因为疼宠老五?还真当只要有个宠字就可以了啊?老大老三被骂过又怎么样?难道被骂了就是智商低下?十二身为嫡子落的那种下场,说智商高谁信啊?你要是真凭自己本事活下去了,还能说像和亲王装疯卖傻,可活下来了吗?
皇家哪来的孩子,更何况老二是个孩子,他妈也是个孩子?不为母则强,想着怎么把乾隆给灭了,帮自己儿子谋反,还圣母的想着那些乱七八糟的事,自己硬生生熬死自己的儿子,真TM脑残
[投诉]
[10楼] 网友:ZL [2012-04-15 02:47:52]
历史上的十二没有希望的,死得早还好过点,因为废皇后那拉氏的原因,他的嫡子身份从废后开始就已经没了,老乾又没有把他继出去。不过能让乾隆恨到不要名声的程度,也是后宫女人中的奇芭。想想康熙时代的八阿哥,一样败在母亲身上。现在的皇后只要能做到让乾隆无视,那十二才会有争的希望
[投诉]
[11楼] 网友:蓝丶尐雅 [2012-04-16 08:11:13]
但凡十二有一点希望,皇后也不会不顾及自己儿子的利益,去做会被废的事吧?但凡十二有一点希望,依照乾隆那个样子,也不会去做废后这种牵扯嫡庶的事吧?所以一直说皇后有多爱自己的儿子,就感觉苦逼,还珠里为了个妓女,把自己给废了把嫡子给废了,皇后到底多爱自己的儿子啊!尼玛~即使只占了个嫡子的名分,在不知道皇帝能活多久的情况下,不得宠的情况下,还能有希望做个权臣逼宫神马的。。。
[投诉]
[12楼] 网友:蓝丶尐雅 [2012-04-16 08:17:19]
别拿八阿哥来对比这个十二,多膈应人啊,八阿哥人家生母卑微,养母帮着亲儿子,可人家还不是在子凭母贵的年代让人母凭子贵,让自己亲妈坐上妃位。。。
一个是生母卑微却德才兼备被两代皇帝猜忌打压
一个是生母高位的嫡子却被包衣的儿子给踩在脚底
两个档次差的十万八千里呢
[投诉]
[13楼] 作者回复 [2012-04-18 06:47:48]
乾隆三十一年二月初五日,总管王常贵奉谕旨:朕于初三日至兆祥所看视五阿哥病症,与无意中问及,现在患病,何能坐起剃头?据五阿哥奏称:福园门外有一民人剃头甚好,著人唤进来剃的。朕想阿哥剃头,自由按摩处太监,何用外边民人?今五阿哥即用民人剃头,阿哥中用民人剃头者,识不止一人。著总管查明具奏。再福园门系园庭禁地,不应令外人出入。今既将民人领至阿哥住所,若优伶等辈亦可唤入呼?该总管及五阿哥谙答等,交宫内总管治罪。
-------------------------------------------------------------------------------
密云县董各庄皇子墓共葬有皇长子、皇三子、皇五子三位年轻的皇子。陵寝内共有两块墓碑,分别是皇长子定安亲王墓碑和皇三子循郡王墓碑。皇五子永琪死后没有另外立碑,他的碑文刻在定安亲王永璜墓碑碑阴。两块墓碑碑额有篆书“敕建”。
================================================================================
话说历史上乾隆也是脑残。
而且儿子都部怎么样,养的差不多。
乾隆的尸骨,东一块,西一块,刀劈斧砍,如碎尸一般,那拉氏的尸身,缩成三尺多长,又长了满身白毛,有人说她是九尾狐狸精转生,死后变成个狐狸样子。
我里面那拉氏是叶赫那拉氏慈禧皇太后,根本不是什么衬托,呵呵,我是光绪党。
慈禧和乾隆最般配了。
富察氏两个嫡子接连死,小四子已经对嫡子不抱希望了。
富察氏有克子命~~~~~~~~~~~~~
[投诉]
[14楼] 网友:猫儿 [2012-04-22 14:46:39]
我真心觉得作者你真是讨厌富察氏,富察氏有克子命,古人要是这么认为还能说古人没知识不懂科学,可你一现代人相信什么克夫克子,那我还说乾隆克子克妻呢
[投诉]
[15楼] 网友:寻梦 [2012-04-27 21:46:57]
这里的评论真是的,囧,十二真的不脑残,起码有本《日课诗稿》和抄了8万字的汉文的手抄心语(留给了嘉庆),据嘉庆说天天看,没有价值的东西嘉庆能天天握在手里看,十二死的时候才二十五岁.......
[投诉]
[16楼] 作者回复 [2012-05-01 00:19:25]
不是我讨厌,是老二没法做好太子……我还扮演过老二嫡福晋,整天看见老二自我膨胀……我和他都快要倒霉了,不说了,不说了,往事不堪回首月明中。
[投诉]
[17楼] 作者回复 [2012-05-01 01:18:19]
不过,我凭什么喜欢富察氏?满清谥号本就夸大无实之处。富察氏本是金朝女真姓氏,作为华夏族我对于血洗北宋的金朝没什么感觉没厌恶就很好了。
满清时候孝钦、孝圣谥号就是个笑话。
满清不如元朝开放、大气,元朝当时国际地位负有盛名,有元时的《马可波罗游记》为证。
在我眼里,满洲不如蒙古,更不要说一个平庸后妃了。我不怎么待见满洲。
元朝皇后随便拉一个都比她们这些满清皇后强一百倍。
[投诉]
[19楼] 作者回复 [2012-05-03 02:09:16]
读《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
《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作者是当年出使中国的外交官马戛尔尼,刘半农翻译的。该书让人思考的地方太多,我仔细看了三遍,想法也多,为整理自己的思想,故述之笔端。
一、 竟然如此麻木!当年的官员们对待新事物的态度
1792年10月,英国借口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之名,第一次向中国派出了外交使团,目的是希望两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为两国贸易往来提供便利。
或许是为了引起中国人对英国的兴趣,使团首领马戛尔尼几次向负责接待工作的中国官员演练英国生产的军事器械,没想到中国官员看后不以为然。甚至在军机大臣福康安那里,马戛尔尼明确告知(见111页):“……此次鄙使东来,部下带有卫队一班,颇精于欧洲新式之火器操法,倘异日大人有暇,鄙使拟请大人观操……”不料福康安冷淡地回答:“看亦可,不看亦可,这火器操法谅来没有什么稀罕。”要知道,这个福康安曾在四川、甘肃、湖南、贵州、台湾等地领兵作战,战功卓著。
记得曾在一个军事节目里有这样一段台词:几乎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将自己所掌握的最新科技首先应用到军事上。对照当年大清国官员们的态度,不用说是多么的妄自尊大和愚蠢,约半个世纪后发生的鸦片战争便充分诠释了这一点。
二、 愧对几千年的文明
对于这次出使中国的情况,使团成员有多人著述。在我看的这本书里,刘半农翻译时还引用了另外三本书作为佐证和补充,这三本书是:《出使中国记》(大使团秘书著)、《中国旅行记》(大使团总管著)、《随使中国记》。
反观中国,除了清廷的宫廷档案,再也没有其它个人的记载了。难道是因为后来一百年的战乱遗失了?我看未必,书没有流传下来还可以流传个书名嘛,到现在更远的朝代就有一些书籍只有书名流传下来。在接待外国使团的官员中,文武官员都有,饱读诗书的也不乏其人——例如和珅,可就是无一人述之笔端。然中国文字有着三千年之久,想到这里,我认为是我们国家民族的耻辱,而且这样类似的事情还不止这一回,就以“南京大屠杀”来说,到目前,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孤陋寡闻,我还没有看到中国当事人自己写的详细记录,倒是旁观者提供了大量的细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弄不明白。总之,这是中国人的耻辱,尤其是汉族人的耻辱。
三、 外交官的眼光敏锐
在这本书里,当年大清国的国情可以说一览无余。刘半农在序言里这样写道:“盖自有此书,而吾国内情,向之闭关自守,不以示人者,至此乃尽为英人所烛。彼其尺进寸益,穷日之力,合有形无形以谋我者,未始非此书为其先导也。”
概括性的话就不说了,书中里面许许多多细节让我惊异于外交官的眼光敏锐。试举两例如下:其一(见50页),在一个码头,马戛尔尼看到中国苦力干活的情形,他注意到这些社会底层的劳动者们并不以出苦力为苦,遂感叹道:“国家有此种下流社会以为其基础,诚令人艳羡不置也。”其二(见208页),在陆路返回途中经过江西,他这样记述:“然有一事颇堪注意,即下流社会之妇女是也。此间穷苦妇女多不缠足,且不着履袜,能负重以远行,亦能为种种劳动之事,凡男子所能者,渠等无不能之……此等女子体质最强且能耐苦,中国下流社会之人咸以娶得江西老婆为交好运云。”这两处记载让我感受到,无论国家贫富,无论什么时代,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丢。
阅读完这本书,我还得出一个观点:“康乾盛世”并不存在——书中有大量的细节可以佐证。甚至在书中,马戛尔尼这样断言(见207页):“……吾苟设为一言,谓中国上有鞑靼(指满族)之政府,而其所属人民得有修养元气之福泽者,则此言必为大误。它姑不论,近年中国各省兵乱之事,几无岁无之,虽此种兵乱旋起旋灭,于国家大势无关,而祸根不除,人民之当其冲者,宛如病虚大寒大热交尅其身,日日不已,有不精疲力倦者乎?”这也就是说,非但没有“康乾盛世”,反而潜伏着危机,后来的历史充分地印证了马戛尔尼的判断。
这本书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回味的地方,例如中英两国的礼单、附录中记载着3个中国人从伦敦开始随行回中国、马戛尔尼对清军战斗力的怀疑、两国对外交的认识、十三岁便受到乾隆接见四十余年后力主发动战争的大使团秘书的儿子,等等。总之,《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一本能够促使国人思考的书。
[投诉]
[20楼] 作者回复 [2012-05-03 02:12:29]
富察氏本来就克子命,两个儿子未成年就死。
不是古人不古人的原因。
[投诉]
[21楼] 作者回复 [2012-05-03 02:17:05]
此评论等待管理员复审中,暂被系统自动屏蔽,审核通过后即可展示!
[投诉]
[22楼] 网友:hf [2012-05-25 20:50:03]
都是考据党,让我这不看书的小白怎么活啊55555555555~~~~~~~~~~~~~
[投诉]
[23楼] 网友:ufo [2012-08-23 12:25:06]
写的很真实,清朝本来就是最不重嫡庶的,毕竟是外族么~~!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