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9、第9章 求取正字 ...

  •   吐蕃使臣的队伍很快进京了。此番战败,吐蕃原先的锐气收敛了不少,让大唐朝臣看了很是扬眉吐气。隆重的接见仪式上,双方互相寒暄过后,李隆基象征性地问起了金城公主的近况。
      吐蕃派来的使者叫论名悉猎,是极善变通的一个人。见了天可汗,先是一揖到底,姿态放得够低:“大唐天可汗在上,在下奉赞普之命,前来谢罪。”
      见使臣说得恳切,李隆基起了兴趣:“哦?何罪之有啊?”
      论名悉猎敛了袍角,单膝跪地,奉上吐蕃国书:“个中情由,赞普悉数写在信里,恭请天可汗受累。”
      高力士极有眼色地一甩拂尘,下阶取了国书,躬身放在李隆基案头,又贴心地打开。李隆基赞赏地看他一眼,随意浏览一番,纳罕开口:“这么说,吐蕃是诚心求和了?”
      论名悉猎回道:“出发时,赞普有话要臣带给天可汗,说‘吐蕃和大唐向来是甥舅至亲,吐蕃世代求娶大唐公主,本来就亲如一家。如果不是张玄表等人会错了意,屡屡侵略吐蕃,我们舅甥何至于此。’如今赞普派臣求和,实是诚心,特进奉汗血宝马百匹,请天可汗笑纳。”
      底下的大臣议论纷纷:“这吐蕃怕不是连诓带骗?汗血宝马,我朝也不是没有!”“是啊是啊,吐蕃轻描淡写三言两语就想揭过旧事,实在奸诈!”“也不知道金城公主……”
      论名悉猎听到大臣质疑自己的诚意,再向李隆基作揖道:“天可汗明鉴:吐蕃开化未久,屡屡与边将沟通,总是词不达意,引人误解,这才纷争不断。赞普自知失礼,几次派遣使者入朝谢罪,总被守边将士击退,茫然无措。要不是天可汗派天使探视公主,吐蕃的苦楚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上达天听……”论名悉猎言辞恳切,说到后来,几乎泫然欲泣。
      李隆基实在听不得七尺男儿作委屈状,摆摆手,叹息一声:“好了好了,朕知道了,吐蕃的诚意,朕收下了。”
      论名悉猎破涕为笑:“臣谢天可汗大度!临行前公主和赞普千叮万嘱,让臣一定向天可汗大量求书,公主更指明要《毛诗正字》一书,请天可汗允准!”
      众位大臣继续议论纷纷:“看来金城公主真的很用心传扬我天朝文化啊!”“是啊是啊,可是吐蕃那帮莽夫,能读进去书吗?”“嗐,你这说的,浪子回头金不换嘛!说不定读了书的吐蕃人,都知书达理,学规矩了呢!”
      李隆基也颇为自得:自己向来秉持以礼治国,对文化事业也颇为用心,如今吐蕃既然愿意投诚,多赐些书,也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
      李隆基联想到如今大唐的藏书量,更加得意。彼时《六典》即将编成,各馆办学势头强劲,整个国内的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几本书而已,实在也不是什么难事。李隆基不知道为什么吐蕃点名要《毛诗正字》,但他自信泱泱大国,无所不有,因此大手一挥:“准了!即刻派人去取《毛诗正字》赠予吐蕃!”
      而此时却出现了一个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这人叫于休烈,时任秘书省正字,正是管书籍目录的官员。不同于大部分朝臣的意见,他主张愚民政策:“陛下,吐蕃向来难缠,要是给他们书,一旦让他们学会了兵法谋略,恐怕他们越发诡诈,到时我们反而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
      李隆基一腔热血凝滞了一瞬,脑子一转,为了稳妥,还是问了问其他大臣的意见。侍中裴光庭发言了:“臣以为,给他们书,渐渐地让他们懂得礼仪,或许有朝一日不再反反复复做些背信弃义的事。休烈说的固然是一个方面,但其实,忠、信、礼、义,也都是读了书才能领悟的道理啊。”
      议论过后,李隆基还是决定,把诗书赐给吐蕃。从某种程度上说,狄仁杰于697年提出的教化方略,经过多年的发酵,终于在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得以大幅推进。

      这下,各馆各阁的大学士可忙坏了。他们直奔书架,一本一本搜罗,从诗经到春秋,再到礼记,装满几大箱之后,还是没能找到《毛诗正字》。搬着箱子进进出出的小吏们开口闭口就是一句“找到没?”如此几天几夜,所有犄角旮旯都找遍了,还是一无所获。
      消息传到御前,高力士拂尘一甩:“什么?找不到?怎么可能?”
      馆阁大学士腰背佝偻:“公公,实在没有啊,我等都快掘地三尺了!”
      李隆基拧眉,神情不虞:“朕养着你们究竟干什么吃的!连这么一本《毛诗正字》都找不出来!”
      《毛诗正字》?还真是没听过。高力士心下暗想。但对着皇帝,却不能实话实说。高力士再次发挥自己的小机灵特质,亲自去了驿馆找论名悉猎:“大人,这个《毛诗正字》,您打哪儿听说的?要不您给些提示,我们也好着人检索啊——大唐藏书太多,实在不好找啊。”
      “公公见笑了,”论名悉猎拱手笑道,“下臣可没接触过,是公主身边的莺莺姑娘向公主推荐的。”
      莺莺?又听到这个名字,高力士心底约略有了些底。莫不是咸宜公主也知道这么个书?
      咸宜公主不知道。见高力士前来询问,她微微蹙眉:“公公不如问问毛仲大人,或许他知道。莺莺在时,常去找他请教。”
      高力士心里猛一咯噔。怎么事情绕来绕去,又绕到毛仲身上了?王毛仲刚刚被陛下撵去边远地区,这毛仲难不成又要死灰复燃?自己才悄咪咪把他驱逐出宫,难道又要拉下脸来求他不成?
      高力士不信除了毛仲再没人知道这个《毛诗正字》。可当他再咀嚼这四个字的时候,心下轻声一叹:毛诗正字,毛仲,搞不好还真有关系。
      馆阁大学士整日里愁眉苦脸,皇帝李隆基也动辄大发雷霆。《毛诗正字》不再是个人脸面的问题,已经到了扬我国威的关键时刻。堂堂大唐王朝,如果举国上下掘地三尺连吐蕃莽夫都知道的书都找不出,颜面何在!
      “废物,一帮废物!”李隆基再一次把手头的奏章狠狠摔在桌案上,不留神碰翻了茶盏,茶水滴在地板上,轻微的滴答声像在高力士心头砸下重锤。
      外面传来了小内侍颤抖着声音的通报声:“陛下,闲厩使那边来报,说吐蕃新贡的汗血宝马情形不好,前来请示。”
      “让他进来。”李隆基深呼吸几次,才缓缓开了口。高力士收起心神,轻手轻脚把奏折和茶盏收拾起来。
      弓着腰的小吏很快走进来,跪地颤着声开口:“陛下,汗血宝马……”
      “你是闲厩使?”李隆基看着面前陌生的小吏,神色淡然地开了口。
      “不,不是……”小吏把头埋得更低,“闲厩使毛大人……”他用眼角余光觑一眼高力士,斟酌着用词,“因为犯了错……”
      高力士已经收拾好桌案,俯身接过话茬,“陛下,毛仲毛大人在宫内宣讲淫词艳曲,自知有错,已经辞官回家了。”
      “毛仲……”李隆基眼里升起些怀念,很快回了神,“讲了什么内容?”
      大唐是个开放的时代,李隆基本人更是一个资深的文艺创作者,从诗词歌赋到宫廷乐舞,都可以评说几句。李隆基为君也宽仁待下,即使是对舞姬伶人之流,也并无作践之举,因此很受爱戴。此时高力士听他问起毛仲,加之为求《毛诗正字》,也不怠慢:“奴才有听过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陛下您想,宫女听了这种词句,岂不是……”
      听得这句,李隆基眼前又出现了武惠妃艳若桃李的双颊。当年她正值二八芳华,自己也风华正茂,微服出宫的时候,谁不说一句郎才女貌?那真是一段值得怀念的日子啊。毛仲,竟在宫内讲这些东西么?
      “毛仲出宫了?那如今的闲厩使……”李隆基沉吟着开口。
      “新任闲厩使尚未选出,”高力士躬身回道,“吐蕃来的汗血宝马……”
      此时高力士才觉出些后悔。早知道这样,当时就不凭着一时冲动把毛仲赶出宫了。要不是毛仲那句“内侍无法传宗接代”,也不至于……可此时再召毛仲回宫做闲厩使,高力士也是不愿的。
      “陛下,不如从吐蕃使臣里借一人,先帮我们渡过难关……”高力士提议道。
      “可《毛诗正字》呢?”李隆基大笔一挥,“既然馆阁里遍寻不得,那就重金悬赏好了。”
      重金悬赏?高力士心下暗喜,没想到陛下轻轻松松就把这个事情解决了。这下,就算毛仲不肯主动献书,总会有人献上的——高力士不信,这么一本书,怎么还就非毛仲不可了。
      悬赏求书的公告逐级发放下去,上面白纸黑字写着“二百两金”。二百两金是个什么概念?按照古代计量法,一两金子大概相当于十两银子,而一两银子折铜钱1000文(即“一贯”)。鲁迅小说里的孔乙己为了吃酒“排出九枚大钱”的嘚瑟劲儿仿佛还在我们眼前,可九枚大钱或许也不过就是九文钱——就其购买力而言,一两银子在开元年间大概可以买到100斗米。
      或许对于“斗”这个计量单位我们并不熟悉,但是我们可以联想到“升米恩,斗米仇”,然后想到“海水不可斗量”——这体积也不小了。而当时常用的计量单位还有一个“石”,一石大约相当于十斗: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诗里写“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当时白居易担任的官职是县尉,不算大官,但好歹是一县父母官,一天的工资也不过一石粮食,换算成钱,十天可以赚到一两银子。
      此时我们再想到古人的文章里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实在是痛心疾首!要是他们有《毛诗正字》就好了,发家致富、买房置地,指日可待!
      开元十九年的流行语诞生了:“找书了吗?你家有吗?”举国上下掀起了一波整理家资的狂潮。上到教书先生,下到贫民百姓,恨不能掘地三尺,找出一本藏在床底或是埋在树下的《毛诗正字》,有的人甚至想要现编一个版本交上去——万一还蒙对了呢!
      在这样的狂潮中,除了教书,对外面俗世一无所知的毛仲,乘着马车晃晃悠悠出发了——他要去扬州。
      吐蕃使臣队伍里要出一个擅长养马的闲厩使,自然不是难事。可吐蕃所求的《毛诗正字》还没个影儿呢,论名悉猎心下忍不住嘀咕:这天可汗,难不成不肯赠书吗?
      第二天吐蕃使臣盛装出现在议事大殿上。论名悉猎身后一字排开站了好几人,齐齐躬身致礼:“天可汗,吐蕃此来,但求《毛诗正字》,条件随您开。”
      台下的朝臣交头接耳,馆阁学士急得抓耳挠腮。《毛诗正字》,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再不济,打听清楚原先出自哪里,我们亲自去求也好啊!
      高力士俯身靠近李隆基,轻声低语几句,李隆基看他一眼,正色道:“使者莫慌,三日之后,便可在此拿到《毛诗正字》。”
      “这是什么道理?”论名悉猎疑惑不已。
      “《毛诗正字》乃我朝经典,此番吐蕃诚心求书,自当依礼而为。按照祖宗规矩,举凡经典,必得礼敬于朝堂,方可远渡他乡。三日之后,大殿之上,还请使者前来观礼。”李隆基回道。
      下了朝,李隆基问高力士:“力士啊,果真,三日之内,便能找出《毛诗正字》吗?朕九五之尊,切不可失信于臣民呐!”
      高力士一甩拂尘,跪地请命:“陛下,奴才亲自去荥阳走一趟,一定拿到《毛诗正字》。”信誓旦旦的高力士尚不知道,此番求书,并不顺利,先是连日奔波,又是屡屡受挫——因为,毛仲离家了。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