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楔子 ...

  •   楔子

      顺安十七年冬,顺安帝崩,太子即位。
      刚及弱冠的佑安帝在大典上接受百官朝拜,下的第一道旨意就是赐大长公主陆云笙与夫君姜岐和离,赐封号成阳,迁居大长公主府。
      百官齐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冬日朔雪寒,阿皎被宫人从姜府迎出来时,姜岐从后院追过来挽留,不死心地为自己辩解道:“公主,你再给我一次机会吧!一切都是那些女人的错,都是她们勾引的我,我保证日后一定与你好好过日子……”
      阿皎在婢女雾霜的搀扶下缓缓转身,冷眼瞧着原本意气风发的郎君如今浑身狼狈地站在雪地哀求挽留,又抬眼扫视姜府众人,神色冷凝:“圣旨已下,本宫与姜府再无瓜葛,莫来脏了本宫的眼。”
      大理寺的官兵挡在二人之间,只要姜岐再靠近她,就会将其扣下。
      佑安帝想必是猜到姜府会死乞白赖地拦住阿皎,特地派了大理寺卿魏大人前来迎她回宫。
      来宣旨的是佑安帝身边的常侍程公公,幼年时跟在还是太子的佑安帝身边得大长公主教导,对她很是敬重,冷眼瞧了一遍姜府众人的反应,阿皎曾经的夫君轻哼一声。将手上的扫尘递给身后的小太监,恭敬地上前道:“恭喜殿下如愿,先帝驾崩不宜设宴,陛下在皇极殿设了小宴,喜迎殿下回宫。”
      阿皎轻轻点头,在宫人的簇拥下,不带半分留恋地离开这个极恶之地。

      才出姜府,便见一人身着蓝色官服,站在宫中派来的车马前面,撑着一把白色油纸伞站在雪中,那把油纸伞似与漫天大雪融为一体,又为他阻隔了外界的纷扰。
      闻见动静,他便迎了几步上来,撑着伞在她前方行礼:“微臣魏憬和,恭迎殿下回宫。”
      先帝在世时,阿皎与他有过几次交集,所以对他并不陌生,抬手免了他的礼,原本清冷的神色也和缓了些许:“有劳魏大人了。”
      魏憬和撑伞迎来,程公公算着步子,在他快要靠近的时候轻轻将为长公主撑伞的雾霜往后拉了一步,下一瞬,魏憬和的伞便遮在了阿皎上头,为她严丝合缝地挡去风雪。
      “外头风雪骇人,还请殿下先上车回宫。”他道。
      魏憬和站在阿皎右后方半步远,为阿皎撑伞挡雪的同时,又与她保持着并不算冒犯的君臣距离,因此阿皎并未察觉到不适,只点点头随他往车驾上去。
      “殿……”雾霜正要出声追上,却被程公公笑眯眯地挡在身前道:“雾霜姑娘不必着急,陛下派魏大人来迎大长公主回宫,魏大人必当万事以殿下为重,姑娘且随后头的马车入宫便是。”
      雾霜有些不解,微微皱眉,却还是看在大长公主信任他的份上,听了他的话上了后头的马车。

      程公公回头看了一眼姜府的牌匾,又看了看被大理寺官兵拦在门口的姜岐,轻哼一声,高声道:“起驾!恭迎大长公主回宫——”

      大地银装素裹,风雪袭人,两架马车与浩浩荡荡的宫人在风雪中朝皇宫的方向前去,渐渐缩小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姜府门前。

      大安百官皆知,成阳大长公主少时与先帝在皇后膝下养大,感情甚笃,未及笄便随当时的亓安帝去了漠北征战,十年未归,为大安荡平漠北外患。
      亓安帝驾崩后,顺安帝即位,受奸人挑拨,对手握兵权的阿皎生了疑心,诏其回京后收了她的兵权,将其困在京城,下嫁姜家,此后十余年,原本在沙场上叱咤风云的凤凰成了困在家宅庭院中无法反抗的小雀。
      与姜岐成婚的第三年,姜岐养外室的事情败露,阿皎入宫求旨和离,却被为了包揽姜家之势巩固帝位的顺安帝驳回,姜岐更加明目张胆地纳了无数妾室。
      阿皎对皇帝死了心,孤身一人在姜家后院中自甘陨落。
      直到顺安帝被奸臣下药毒害,阿皎念着少时的兄妹之情,同当初千里迢迢从漠北回京助顺安帝登基一样,领着曾经在漠北跟随她的亲兵破了宫门,斩杀奸臣,助才及弱冠的太子登基,而深困后宅十余年的阿皎却因一时恍惚,被奸臣重伤,修养了数月,身子才痊愈。
      按理说来,成阳大长公主是一朝英雄,两朝功臣,理应被众臣拥戴,只可惜遇到了昏庸的顺安帝,直到佑安帝即位,才得以重获自由。

      小半生前的纷纷扰扰伴随着烈酒入喉而散,阿皎坐在皇极殿内畅快痛饮,佑安帝将宫人遣散,自己为已逝的先帝守着丧礼不碰酒肉,却不拦着阿皎,只偶尔提醒阿皎不只顾着喝酒,偶尔吃些小菜。
      阿皎迷蒙着眼瞧着与顺安帝有些相似,面庞却有些青涩的佑安帝,不由一笑:“你且放心,宴清勤勉清正,有我在,谁也抢不了你的位子。”
      宴清是佑安帝的字。
      佑安帝皱着眉夺去她的酒杯:“姑母,你醉了。”
      姑母半生起伏,佑安帝迎她回宫就是为了让她安稳肆意地度过余生,而不是为了他又参回朝政,为他稳固君权。

      阿皎抬手揉了揉佑安帝的头,佑安帝也不恼,顺从地看着她。
      她目色深深地看着皇极殿上的龙椅,轻叹了一口气:“宴清,大安需要清正勤勉的君王,我虽怨皇兄撇下我们少时情谊,可你是我看着长大的,无论是为了大安还是为了你,姑母都不会让你孤身一人在这位子上争得头破血流。”
      佑安帝垂眸:“姑母,我已长大,已经可以庇佑姑母了,姑母不必再将大安之事揽在身前,宴清只盼姑母长命百岁,与我一起看大安海清河晏。”
      阿皎拿着酒壶,笑眯眯地将目光从龙椅转向他,目带欣慰:“宴清长大了,姑母会为你守着大安,守到你不需要姑母的时候。”
      佑安帝摇头:“宴清只盼着姑母一直陪伴宴清。”
      阿皎不答,肆意地饮了一壶又一壶地酒,直到醉时才松了口,吐露着她心底对先帝的埋怨:“宴清啊,你要知道,任何情谊在这个位子面前都不值一提,姑母啊,只盼你在这个位子上不要成为真正的孤家寡人。”

      腊月十五,皎月当空,宫外风雪渐停,宫里的人围着暖炉酌饮,带着半分温情,也带着半分悲凄。

      佑安帝登基后,大刀阔斧进行新政,各地减免赋税,征收士兵,整顿腐败,年过逾四十的成阳大长公主入朝参政,与大理寺卿魏憬和整顿朝政,将奸臣余党扫荡一空,开文试,招武将,大安的朝政渐渐如雨后春笋一般迎来更多贤臣才子,佑安帝的君权也逐渐稳固。
      佑安帝想着,姑母应该可以歇一歇了。

      可万事总不如愿,早年被打败的北戎卷兵而起,撕毁和平协定在漠北边境挑衅,朝廷欲派兵出征,可新收的武将尚还稚嫩,难当大任,贤能的将军早前在顺安帝年间早已被奸臣所害,活下来的几位将军都已迟暮,难上战场。
      正在佑安帝头疼之际,成阳大长公主挂帅出征。

      阿皎出征那日,魏憬和来城门送她。
      佑安帝重用贤臣,在朝堂多年,魏憬和已从接她回宫时的大理寺卿成了首辅,这些年他们之间也颇有一些并肩作战的默契和情谊。
      秋风起,阿皎穿着银白盔甲骑在马上与他道别。
      魏憬和虽担心她,却也只能在大军面前道一声“万事小心”。
      骑在战马上的阿皎逆着光看他,露出了被困京城多年未有的肆意的笑:“魏大人,当年我在漠北之时,漠北军中都传出过一句戏言,不知魏大人可曾听过。”
      魏憬和听过,却装作不知:“还请殿下告知。”
      “哈哈,”阿皎爽朗地笑着,“魏大人,他们都说,陆大将军出征,战无不胜!你且瞧着,本宫定再斩一次北戎将领的项上人头回来!”
      魏憬和笑着点点头:“臣在京中恭迎殿下凯旋。”
      阿皎没答,眉眼之间的默契已知她将大安朝堂托付给他,他行礼应下,退回城墙。
      阿皎这才放心,身边的小将挥起战旗:“起兵——”

      目送大军远去,魏憬和定定地站在城楼上看着她耀眼的背影,在心里默默念着:“殿下,珍重。”

      成阳大长公主是亓安帝亲手教出来的将领,虽为女子,可军中士兵无人敢轻视她,漠北小国也都听闻过她的赫赫威名。这些年虽困在内宅,时间却不曾埋没她的才能。
      捷报频频传回京中,一直记挂着阿皎安危的佑安帝才将将松了一口气。
      可变意横生,就在大安与北戎的最后一战时,一直蛰伏在封地的齐王起兵造反,战报回京,副将潦草的字迹指明阿皎在战场上与北戎将领一起失踪,生死未卜。
      消息传来,佑安帝险些昏厥。
      魏憬和出面,稳固朝堂,派新锐武将出征,与禁军共同扣押下造反的齐王,并将余党彻底歼灭。
      百官历经凶险,正要庆贺,漠北传来战报,送回北戎将领的头颅,而大长公主战死。
      佑安帝悲凄,振作起来后传旨漠北将领,踏平北戎。

      在对歼灭造反之党的将士论功行赏时,佑安帝问首辅大人需要什么赏赐。
      魏憬和跪拜在地:“臣请旨前往漠北,迎大长公主遗体回宫。”
      佑安帝一愣,良久才轻轻地落下一句:“准。”

      元嘉大长公主戎马半生,死于战场,载入史册,万世铭记。
      同年,首辅魏憬和因病缠身,久病不愈,逝世。
      佑安帝悲凄,大安守丧一年,以示尊敬。
      谁也不知,与大长公主一同消散的,还有原本早已驾崩的顺安帝的灵魂。

      —楔子 终—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