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三章 同手同脚 ...
-
农历八月,我弟出生了。
我爸带着我们搬离了爷爷奶奶家,开始自立门户。
但是两家离着也不算远,从爷爷奶奶家的堂屋出来直走,大概百米的距离,就到我家的茅厕了。
我问奶奶,“为什么我不可以挨着妈妈睡了?”
奶奶说,“妈妈生了弟弟,弟弟还小,得挨着妈妈,沁沁长大了,要学会自己睡觉。”
“那我可以看看弟弟吗?”
“可以。”
奶奶抱着我来到妈妈的床前,我小心翼翼的探头看了一眼熟睡的弟弟,然后不吵不闹跟着奶奶走了。
我爸扛着行李背井离乡了,我不知道他去了哪一个城市,但是我觉得我爸很了不起,虽然只会偶尔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但每次回来都会给我带新奇的玩具和好多零食。
虽然有了我弟,但是我妈还是在担心我会因为出生时脑袋被挤的大包变成傻子。所以在我还不会认字的情况下,我妈就开始教我背唐诗三百首了......
太跳跃了!
不教我拼音,不教我认字。
直接开始背诗!
关键是,只要我妈带着我重复个几遍,我竟真的能背下来。虽然不知道那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一旦我能摇头晃脑的背诗,我妈就能笑得很开心。
以至于到现在我的记忆力都不差,好的坏的都记着。嗯,我记仇。
我的天,那个时候我还不到两岁啊,有些发育晚的小孩还不会说话,我就得开始背唐诗了,现在想来,我妈不应该怀疑我是傻子,而是该觉得自己生了个天才吧。
我承认有点小骄傲。
为了照顾好我和我弟,我妈将我弟的摇篮搬到了厨房,一面忙着做饭,一面时不时用脚摇一下我弟的摇篮,一面还要教我背诗。
据我妈回忆,教我的第一首诗是王昌龄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我妈真霸气!
脚下一用力,我弟就滚到厨台下面去了。
等我妈有空看摇篮的时候,我弟已经在厨台下待了一段时间了。
我妈瞪大了双眼,不可置信,人怎么没了?
“沁沁,是不是有人趁妈妈没注意把弟弟抱走了?”
我坐在门槛上,摇摇头。
我妈慌了,开始唤我弟弟的名字,“宇儿,宇儿......”
我伸出了我的食指,指着厨台下,“弟弟在那。”
我妈顺着我的手指,赶紧弯腰一看,我弟正趴在下面安安静静的,看到我妈的脸,瞬间没心没肺的乐了。
有惊无险。
我妈再也不把摇篮搬去厨房了,给了我一把盐胡豆让我在堂屋边吃边守着摇篮,逗逗弟弟。
可是我弟老是哭。我妈就在厨房喊,“沁沁,你可以哄哄弟弟啊,弟弟哭久了不好。”
哄孩子是个技术活,可我妈忘了我那时还不到两岁,也是个孩子。我拿出一个胡豆塞进弟弟的嘴里,“宇儿乖哦,姐姐给你吃胡豆,你不要哭哦......”我弟还真就不哭了,开始嘟囔着嘴里的胡豆,津津有味。
许久没听到哭声后,我妈有些好奇的来到了堂屋。
“妈妈,我给弟弟吃了胡豆,他可喜欢了。”我觉得自己简直是个小机灵。正等着我妈表扬呢,我妈瞬间脸色惨白,扑过去从弟弟嘴里掏出了胡豆,弟弟不满的又开始大哭起来。
“我的天啊,还好发现的早。”我妈正色道,“沁沁,这个会把弟弟噎死的,你自己吃就好。”
“可妈妈你说的要学会分享啊。”
我妈绝望的拍着脑门,“等弟弟能吃了再分享,现在不用。”
又一次有惊无险。
后来我妈就不用摇篮了,改用竹子编的婴儿背篓背我弟了。这下该放心了,不会滚厨台下,也不用担心被我投喂食物噎死了。
直到有一天我妈的鞋带散了......
我弟是以头着地的方式被翻出来的,然后很长的时间我弟都是张着嘴,大颗的眼泪往外滚,可就是不出声音,我妈吓得不敢上前,直到我弟“哇”的出了声,我妈才把我弟从地上抱起来,检查我弟有没有磕着那。还好,只是额头起了个包。
这次是有惊有险了,有那么一瞬间,估计我妈连三胎的思想准备都有了。
那就抱着,这总没有事了吧。
吃饭的时候,我妈一边吃饭,还得一边防着我弟小手乱抓。而我弟偏又是不信邪的主。
我妈说,“宇儿,这个烫手手,不要抓。”
我弟一听我妈这样说,立马就伸手抓了去,烫得哇哇的哭。
看我,多听话,大人说什么我就听什么,啥事没有。
后来我弟就老实了,快满一岁时,发高烧,烧得都快睁不开眼了,我妈叫我奶奶陪着一起进城里的医院给我弟看病。我奶奶心特大,愣是喝完了一大碗稀饭,才陪我妈去的。
医生说要再晚来一会儿,估计都被烧成傻子了。
要不是想到交不起罚款了,我妈应该会生三胎吧。
伴随着这次高烧,我弟还得了荨麻疹,我天天围着摇篮,看着摇篮里的弟弟很揪心。
“离弟弟远一点,荨麻疹会传染的。”
我妈警告过我的。
但是这次我没听。
事实证明,真的得听大人的话。
我也得了荨麻疹。
全身上下,包括脸蛋上都是晶莹剔透的痘痘,还巨痒,还不允许去挠......
那滋味,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