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109、只有两个人的朋友圈(109) ...


  •   17:01她转发一篇文章《世界上最恐怖的生物名叫别人》,截取其中的重要章节:

      萨特写过一个《幽闭》的哲理剧,讲他人的关系、禁锢和自由。

      戏剧设在地狱的密室中。密室里没有镜子。没有了镜子,人就只能把他人当作镜子,通过他人来认识自我。三个主人公都是有罪者:加尔散是个可耻的逃兵;艾丝黛尔是色情狂和溺婴犯;伊内丝是同性恋者。地狱里没有刑具、烈火,唯一折磨和约束他们的便是他们互相的关系。他们互相折磨,勾心斗角,都不能获得解脱和自由。

      “何必用烤架呢?他人就是地狱。”

      这句话无比准确地说明了“他人”的可怕,就像一道枷锁,奴役自由意志,强迫我们做出违逆自我的决定。比如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可能也上了不喜欢的学校,干了不喜欢的工作,买了不喜欢的衣服,说了有违内心的话,归根结底,都是被“他人”所支配,想顺从,想讨好,想获得他人的认可和称赞。

      但后来,你一定也发现这种讨好得不偿失,“别人”那么多,即使疲于奔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某一天回首半生,发现自己没做成一件无愧于自己的事情。几乎所有的认真,都用在人事关系而非事情本身。

      这是值得的吗?

      我不知道。

      萨特说,不管处于何种地狱般的环境,我们都有自由去打碎它。如果有谁不打破,也是他们的自由,自由地将自己置身于地狱之中。

      选择自由是自由,选择不自由也是自由。

      她写自己的感想:特立独行并不容易,他人虽是地狱,但能带来温暖快乐的亲密关系让我们甘心忍受。自由也只是有限的。

      20:13他回复:[晕]

      22:22她回复:你不赞同他人是地狱吗?即使是地狱也离不开啊[偷笑]

      2014年11月19日

      林晓雨转发文章《独身将是人类最后的生存状态?》:

      文/谭山山

      <<新周刊>>第328期

      独身是人类最早的生存状态,婚姻则是后来人类发展到家族社会、父权制社会的产物。有想象力的人这样遐想未来:搞不好独身会是人类最后的生存状态?

      一本宣称写给“剩男剩女”看的书这样告慰现在、将来都可能单着的人们:英雄,好比超人、神奇女侠,都是单身;而终极的超级英雄,也就是上帝,也是单身!

      可以说,独身是人类最早的生存状态,婚姻则是后来人类发展到家族社会、父权制社会的产物。有想象力的人这样遐想未来:搞不好独身会是人类最后的生存状态?因为人越来越自我,科技的发展则使得独自生存乃至无性繁殖成为可能。

      西方:思想者总是不结婚的

      其实要找独身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必扯上上帝。早就有人整理过独身名人名单,哪怕粗略统计已经过于冗长:毕达哥拉斯、柏拉图、薄伽丘、哥白尼、笛卡尔、帕斯卡尔、斯宾诺莎、牛顿、伏尔泰、休谟、康德、叔本华、克尔凯郭尔、荷尔德林、尼采、维特根斯坦、萨特、波伏娃、福柯、恩格斯……

      这还仅仅是哲学界别的,其他界别的,比如文学界的安徒生、卢梭、福楼拜、卡夫卡,音乐界的贝多芬、舒伯特,艺术界的拉斐尔、梵高,妇女界的英女王伊莉莎白一世、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简·奥斯汀、嘉宝、可可·夏奈尔、邓肯、南丁格尔,军事界的上杉谦信(日本战国时代的一方诸侯),等等,不胜枚举。套用托尔斯泰的说法,不婚的结果是相似的,不婚的理由则各有各的不同。

      哲学界是不婚现象的高发区,有人做过统计,古往今来的西方哲学家中,有三分之一是不婚者。柏拉图往往被认为是独身鼻祖,其实,独身的传统早就从他的老师苏格拉底那里、乃至比苏格拉底更早的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那里就开始了。有记载说,雅典政治家梭伦震惊于泰勒斯无妻无子的孤寂,泰勒斯遂派人假扮成雅典来的信使,带来梭伦之子身亡的噩耗。梭伦悲痛不已之时,泰勒斯告知真相并说:像你这样意志坚强的人尚且不能承受丧子之痛,这就是我不娶妻生子的原因。如果从理论层面来解释,思想者需要超脱经验世界,专注于自己的小宇宙中;这个内心世界既然连尘世生活都容纳不下,独身也只是一个附带结果。这就是思想者的宿命。

      所以,最富于戏剧性的,莫过于柏拉图之死。他在81岁之时,参加一次婚宴,在谈笑风生之际溘然长逝。

      东方:不婚的人是可耻的

      相比之下,东方哲学家就很少有不婚的。《孟子》中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已经有点狠叨叨的;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则这么解读:“及龄不嫁之女子,往往性情乖张,由生理而影响心理之不平常,此谓之怨女;及龄不婚之男子,往往游荡于外,无所归宿,最易滋事,此谓之旷夫。”二者皆“有害于社会之秩序与和谐”。这就是儒家传统的道德观。《红楼梦》中,“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但宝玉还是娶了宝姐姐;像庄子那样,妻子死了“鼓盆而歌”的人毕竟是极少数,是怪胎。而上杉谦信因为信奉畀沙门天而终身不婚,就有人质疑他是不是有不可告人的隐秘。

      到了20世纪初,康有为写就《大同书》,第一次将“去家废婚”上升到理论层面——他的观点其实因袭自柏拉图的《理想国》。五四时期“去家废婚”渐成潮流,20年代还发生了一场关于“废婚”的大论战。废婚派以“自由的人格”为出发点,理论依据仍然是古希腊哲学家那一套,比如有人直斥“婚姻制度是万恶之源”,更有人抨击婚姻是一种买卖关系,是“生殖器的买卖”,“拿恋爱做手段,□□做目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施存统也多次撰文,力挺废婚派。

      但再激烈的论战也只是论战而已。反废婚派认为,废婚的主张太过于理想主义无法实施,这样的观点反而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再后来,到了“激情燃烧的岁月”,已经不仅仅是“意难平”了,那是以革命的名义结成伴侣。

      现状:其实每个人都是独身

      巴黎艺术职业高等学院教授让·克洛德·博洛尼在新著《独身与独身者历史》中梳理了独身在西方世界中从崇尚、蔑视到成为一种趋势的历史:独身现象可以上溯到古希腊时代,以柏拉图为代表的那帮哲学家为独身给予了理论支持;到了耶稣那里,耶稣作为一个独身者向另一些独身者教诲:“在这个世界,男人们结婚;而在另一个世界,没有丈夫也没有妻子。”结婚的唯一目的是避免滥情放纵;中世纪后独身者开始被妖魔化,著名的放纵单身汉伏尔泰也写下“结婚的男人越多,犯罪越少”这样的话;最近20年来,独身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仅仅在法国,就有800万人自称是独身,且有64%的人宣称他们对现状很满意。博洛尼的看法是,独身已经变成一种价值观,一种精神状态,从保持个体的自由人格而言,他得出了一个近乎极端的结论:其实每个人都是独身。

      博洛尼还注意到,即使处在一段婚姻关系当中,男女双方也希望保持相对的“独身”状态,各开各的车,各住各的房间,度假也是各走各的。传统婚姻追求的两位一体、休戚与共如今受到了很大挑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二人生活(不管是男女还是男男/女女)视为一种脆弱的、临时性的关系,有些人选择婚姻,也有些人选择不结婚——幸运的是,这在今天都是可以接受的。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