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3、思念的刻度  ...
            
                 
                
                    - 
                          火车的轰鸣声渐渐被家乡湿润静谧的夜晚取代。
 
 林清颜踏进久违的家门,扑面而来的是饭菜的暖香和母亲熟悉的唠叨。
 
 一切都与北方冬日的凛冽截然不同,温暖、潮湿,充满了烟火人间的安稳。
 
 然而,当她独自坐在自己从小长大的书桌前,目光落在那个被郑重放置在台灯旁的原木色盒子时,一种清晰的缺失感悄然浮上心头。
 
 思念,原来是有形状的。
 
 是怀抱这个木盒时感受到的沉甸甸的分量,是视线扫过身旁空荡荡的椅子时,心里微微一沉的落差。
 
 她轻轻打开盒盖,手指抚过里面密密麻麻的便签,那些被沈亦舟捕捉到的、属于她的187个瞬间,此刻成了抵御这份陌生思念的唯一慰借。
 
 原来,被人如此细致地记住,连离别都变得没有那么难以忍受。
 
 晚饭后,帮母亲收拾完碗筷,林清颜回到房间,打开笔记本电脑。
 
 习惯性地先登录邮箱,一封新邮件的提示赫然映入眼帘。
 发件人:Shen Yizhou。发送时间是半小时前。
 
 心脏像是被轻轻捏了一下,随即加速跳动起来。她点开邮件。
 
 没有称呼,没有寒暄,一如他平日说话的风格。正文只有简短的一行:
 
 **“一切安好。第188天,实验数据拟合顺利。”**
 
 邮件附带了一个图片附件。
 
 她下载打开,是一张照片。
 
 画面有些昏暗,背景是熟悉的实验室,一台复杂的仪器亮着幽蓝色的微光,旁边的电脑屏幕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数据曲线。
 
 显然是深夜时分,他还在忙碌。
 
 这张照片,像是一扇突然打开的窗,让她瞬间窥见了他此刻所处的时空——那个没有她在的、清冷而专注的世界。
 
 他用这种方式,无声地告诉她:我在这里,一切如常,并且,在想你(第188天的记录便是明证)。
 
 林清颜凝视着照片良久,然后开始回复。
 
 她敲下称呼“沈亦舟”,想了想,又删掉,学着他的简洁,直接开始正文:
 
 **“已到家。这边是阴天,空气很湿,有雨的味道。
 妈妈做了糖醋排骨,味道和食堂很不一样。
 附上一张窗外的照片,这里的冬天还是绿的。”**
 
 她拿起手机,对着窗外被夜雨淋湿、在路灯下泛着湿漉漉光泽的香樟树叶拍了一张照片,附在邮件里。
 
 点击发送后,心中那份因离别而产生的细微褶皱,似乎被这短暂的电子讯号熨平了些许。
 
 关掉邮箱,一个念头突然涌现。
 
 受到那187张便签的触动,她迫切地需要一个出口,来安放自己过于丰沛的思绪和情感。
 
 她打开一个常去的博客平台,快速注册了一个新账号。
 
 在博客名称那一栏,她几乎未加思索地键入了五个字:**给第三排的信**。
 
 对她而言,“第三排”不再仅仅是图书馆的一个座位编号,它浓缩了初见的心动、漫长的暗恋、无声的默契和最终的双向奔赴。
 
 它是所有故事的起点,如今,也成了思念的座标。
 
 她在第一篇博文里写道:
 
 **“以前,第三排是目光的终点。
 所有的勇气和怯懦,欢喜和忐忑,都耗费在那短短几米的距离里。
 现在,相隔千里,第三排却成了思念的起点。
 原来,距离真的不是长度,而是等待下次见面的时间。
 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了清晰的刻度。”**
 
 写下这些文字,仿佛将满溢的情感导入了另一个隐秘的空间,她感到一阵轻松。
 
 这个博客,将是她一个人的秘密花园,用来记录所有无法在邮件里尽述的细碎心情。
 
 临睡前,手机屏幕忽然亮起,是沈亦舟的来电。
 
 林清颜连忙接通,将听筒贴近耳边。
 
 “喂?”她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嗯。”他那边传来熟悉的、低沉的单音节回应。
 
 接着,便是一段长时间的沉默。
 
 听筒里,只能听到他那边极轻的、有规律的键盘敲击声,仿佛怕打扰这份安静般克制;
 而她这边,窗外淅淅沥沥的冬雨声清晰可闻。
 
 没有刻意的话题,没有尴尬的没话找话。
 
 他们就这样隔着电话线,共享着彼此的沉默和背景音。
 
 林清颜闭上眼睛,几乎能想像出他坐在实验室电脑前,一边处理数据,一边听着她这边雨声的模样。
 
 这种感觉很奇怪,明明相隔遥远,却因为这根无形的线和这片共同的沉默,而觉得异常贴近。
 
 他仿佛就在隔壁房间,只是暂时没有说话。
 
 过了很久,或许有十几分钟,或许更长,沈亦舟的声音再次响起,打破了沉默,却比刚才更加低沉柔和:
 
 “在听就好。”
 
 简单三个字,却道尽了一切。
 
 他不需要她绞尽脑汁寻找话题,不需要刻意的热络,只需要知道她在电话那头,安静地陪伴着,就好。
 
 林清颜心里最柔软的地方被轻轻触碰,她弯起嘴角,轻声回应:
 
 “嗯,在听。”
 
 通话在这种默契的静默中持续了将近一个小时,直到林清颜这边的雨声渐歇,传来母亲催促早睡的敲门声。
 
 “我妈叫我了。”她小声说。
 
 “好。早点休息。”沈亦舟的声音依旧平静。
 
 挂断电话,林清颜查看了一下通话时长:五十三分钟。
 
 说话的内容加起来,可能不超过十句。
 
 然而,这却是她度过的最安心、最温暖的五十三分钟。
 
 她重新打开那个名为“给第三排的信”的博客,写下了第二篇博文:
 
 **“刚刚结束一通长达五十三分钟的电话。
 说话不超过十句。
 大部分时间,只是听着彼此的呼吸声和背景音——他那边是键盘单调却令人安心的轻响,我这边是窗外绵绵不绝的冬雨。
 很奇怪,一点也不觉得尴尬或无聊,反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宁。
 仿佛我们只是在各自的空间里做着自己的事,却能感受到彼此的存在。
 原来,沉默也是有声音的,有温度的。
 它告诉我,即使不说话,我们也在一起。”**
 
 写完后,她将博客设置为绝对私密。
 
 这是独属于她的树洞,是她消化思念、记录成长的空间。
 
 她不知道沈亦舟是否会知道这个地方,就像她曾经不知道他收藏了她所有的便签一样。
 
 但此刻,这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她找到了一种方式,让思念落地生根,让距离变得可以承受。
 
 窗外,夜更深了。
 
 雨已经停了,湿润的空气里带着泥土的清新。
 
 林清颜怀抱着那份装满187个瞬间的厚重礼物,和刚刚通话留下的余温,安然入睡。
 
 离别的第一天,就在这样充满了电子讯号和静默陪伴的仪式感中,平静地度过了。
 
 她知道,这一周的等待,因为有了这些微小的联结,将不会漫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