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0、初心如炬照山河,民生永续向新程 ...
-
天下民生书院开学后的第二年,苏妙龄已是满头华发,却仍坚持每月去书院讲课,去各地巡查民生。这年秋天,她带着学子们去云溪村——她梦开始的地方,如今的云溪村,稻田里种着番薯、玉米、冬麦,民生书院的分校里,男孩女孩一起读书,互助局的粮仓储满了粮食,工坊里的工匠们忙着制作农具,一派欣欣向荣。
老村长阿爸里(早年云溪村的村长,如今已九十多岁)握着苏妙龄的手,老泪纵横:“苏太傅,您当年说的‘天下百姓都能吃饱饭、读好书’,现在真的实现了!”苏妙龄看着村里的孩子在田埂上奔跑,看着老农们捧着新收的粮食笑,心里满是欣慰。
回到京城,太子萧允翊递来一份《全国民生互助总册》,上面记载着:全国已设立寒门学馆两千所,女童入学率达七成;新粮作物推广到十八个省,亩产平均提高三成;边贸市场覆盖西域、藏区、海疆,百姓生活水平比十年前提高一倍。
“老师,这都是您的功劳。”太子恭敬地说。苏妙龄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所有寒门官员、所有百姓、所有边疆同胞共同的功劳。民生的路没有终点,我老了,以后就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
这晚,苏妙龄坐在书房,翻看着多年来的民生笔记,里面记满了各地的粮种产量、学馆数量、百姓的诉求。窗外,天下民生书院的灯火亮着,学子们还在挑灯夜读,讨论着如何改良农具、如何让边贸更通畅。
她想起自己年少时在云溪村的愿望,想起走过的江南水乡、西北草原、云贵山地、藏区高原,想起那些为民生奔波的日日夜夜。指尖拂过笔记上“民生为本”四个字,她轻声道:“这辈子,没白活。”
月光洒在书房,照亮了满桌的民生文书,也照亮了苏妙龄眼中的光——那是初心的光,是民生的光,是照亮天下百姓好日子的光。这光,会随着书院的学子们,随着一代又一代心怀民生的人,永远传下去,照亮更长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