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第二章 画与音的交汇 ...

  •   第二章画与音的交汇

      暑假一开始,姜寒酥就在一家艺考培训机构找到了兼职钢琴教师的工作。每周上三次课,报酬刚好够支撑她下学期的生活费和一些必要的学习开销。

      与此同时,肖邦国际钢琴大赛选拔赛的高强度训练也拉开了序幕。她制定了严密的练习计划: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七点准时到达琴房,练到中午;下午备课、上课,晚上再练到琴楼关门。生活被音符和节拍填满,几乎没有喘息的空间。

      第七天晚上,当她终于放下疲惫的手指,拿起手机时,发现屏幕上显示着三个未接来电——都是好友苏晓打来的。

      “寒酥,你总算回电话了!”电话那头的苏晓语速很快,“明天陪我去看画展好不好?就一个下午!”

      姜寒酥揉了揉发酸的手腕:“明天要练琴,上午贝多芬,下午肖邦,晚上还要准备教学材料……”

      “停!”苏晓打断她,“就一个下午!是美院的毕业展,听说特别精彩。而且……”她故意压低声音,“这一届有几个很帅的学长哦,我给你打探过了。”

      姜寒酥忍不住笑了。苏晓是声乐系的同学,从大一就是她的好朋友。性格活泼外向,总是想方设法把她拉出琴房,体验“普通大学生的生活”。

      “好吧,就一个下午。”她终于妥协。她也确实需要喘口气,林教授不是也说要“好好生活”吗?

      第二天下午,美院展厅外,苏晓已经等在门口,身边站着一个高个子男生。他穿着简单的白色T恤,牛仔裤上沾着些许颜料,却丝毫不显邋遢,反而平添几分艺术气质。

      “寒酥,这是陈墨,美院油画系的,我高中学长。”苏晓热情地介绍道,“学长,这就是姜寒酥,我们学院的‘钢琴女神’。”

      陈墨伸出手,笑容温和:“久仰。苏晓经常提起你,说你的琴声能让人感动得落泪。”

      姜寒酥微微点头,和他握手。他的手指修长有力,指甲缝里还留着颜料的痕迹——这是一双艺术家的手,和她的一样,带着长时间练习留下的印记。

      展厅里画作琳琅满目,从写实到抽象,从传统到前卫,展现出不同艺术风格的碰撞与交融。姜寒酥虽然不是第一次看画展,但美院的毕业展还是让她感到震撼。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作者四年的心血和对未来的期待。

      在一组题为“声与色”的系列画前,她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画中用色彩和线条演绎乐曲,她认出了贝多芬的《悲怆》,德彪西的《月光》,甚至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

      “这是陈墨学长的作品!”苏晓兴奋地说。

      陈墨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后颈:“尝试把听觉变成视觉,还不够成熟。”

      姜寒酥凝视着那幅演绎拉威尔《夜之幽灵》的画——深蓝和墨黑交织,银线跳跃如同音符,诡异得像幽魂。她几乎能听见那首高难度钢琴曲在画布上回响。

      “你懂画?”陈墨走近问道,语气中带着期待。

      “不懂。但我懂音乐。”姜寒酥轻声说,“你在画里注入了声音。看这幅《夜之幽灵》,这些扭曲的线条和对比色,完美再现了拉威尔音乐中的神秘感和张力。”

      陈墨眼睛一亮:“你能看出来?很少有人能理解我试图表现的音画转换。”

      “因为音乐和绘画本质上是相通的。”姜寒酥说,“都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外化。不同的是,音乐通过听觉,绘画通过视觉。”

      这番话打开了话匣子。两人从画廊的这头走到那头,展开了一场关于艺术形式的深入对话。姜寒酥惊讶地发现,虽然媒介不同,但音乐和绘画在节奏、结构和情感表达上竟如此相似。而陈墨对音乐的理解,也远远超出她的预料。

      “你看这幅画,”陈墨指向一幅抽象作品,“我试图表现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命运主题的节奏感。这些锐利的三角形和强烈的红黑对比,就是那种‘命运在敲门’的感觉。”

      姜寒酥凝神观看,果然感受到画作中蕴含的节奏感和戏剧性。“太奇妙了,”她说,“我练这首曲子时,总是试图用强弱变化来表现那种紧迫感,而你用形状和颜色做到了。”

      “其实绘画和音乐最大的不同在于,”陈墨思考着说,“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需要时间来展开;而绘画是空间的艺术,它在瞬间呈现全部。但伟大的作品都能超越这种限制——音乐能在瞬间打动人心,绘画也能让人驻足良久。”

      姜寒酥点头赞同:“就像肖邦的《雨滴》前奏曲,那些重复的音符既有瞬间的感染力,又在时间的流逝中构建出完整的情感体验。”

      “正是!”陈墨兴奋地说,“我听过鲁宾斯坦演奏的版本,那些雨滴声简直就是音符化的点彩画法...”

      他们越聊越投入,完全忘记了时间的存在。苏晓早已识趣地溜到别的展区,留下二人在艺术的世界里畅游。

      一起吃完晚饭后,他们交换了联系方式。

      “很高兴遇到真正懂我画的人。”陈墨说,“下次个展,希望再见到你。”

      回宿舍的路上,苏晓眨眨眼:“怎么样?陈墨学长不错吧?还是单身哦!我看你们聊得那么投入,完全把我给忘了。”

      姜寒酥轻轻推了她一下:“别多想。只是艺术上的交流,很投缘而已。”

      但那天晚上练琴时,画中的色彩不断在她脑海中浮现。她即兴弹奏了一段旋律,音符像颜料一样洒在空气中,创造出全新的感受。她想起陈墨说的“音画转换”,尝试用琴声描绘白天看到的画作,那些色彩的碰撞、线条的流动,都化作了指尖下的和声与旋律。

      或许艺术真是相通的,她想着,音乐与绘画,不过是同一灵魂的不同表达。

      暑假像流水一样逝去。姜寒酥严格遵守练习计划,每周准时视频回课。和林教授的回课中,她提到了看画展的体验和与陈墨的交流。

      “很有意思的体验。”林教授在视频那头点头,“不同艺术形式的交流往往能带来新的灵感。德彪西就从印象派绘画中汲取了不少养分。但记住,”她的语气严肃起来,“借鉴不是模仿,最终还是要回到音乐本身。”

      和陈墨的联系渐渐增多,从最初的短信问候,到交流艺术见解,偶尔一起看展听音乐。姜寒酥发现,和陈墨的谈话常常带来新的灵感,让她对音乐的理解更加深入。

      有一次,他们坐在校园湖畔的长椅上,看着夕阳西下,水面泛起金色涟漪。陈墨突然说:“你看这景色,像不像德彪西的《金色鱼》?那些光点在水中跳跃的方式,简直就是音符的视觉化。”

      姜寒酥凝神观看,果然感受到那种音乐性。“是啊,”她轻声说,“自然界本就是最伟大的艺术家。”

      又一次,在琴房,姜寒酥为陈墨弹奏肖邦的《夜曲》。弹毕,陈墨沉默良久,然后说:“我好像看到了深蓝色的夜空,有点点银星,还有一丝朦胧的月光穿过云层...这就是你琴声中的色彩。”

      姜寒酥惊讶地看着他:“这正是我弹奏时心中的画面。”

      两个灵魂,通过不同的艺术形式,达到了奇妙的理解与共鸣。

      八月的一个雨夜,姜寒酥在琴房练习《雨滴》前奏曲,为下周的回课做准备。琴声与窗外的雨声交融,她完全沉浸在音乐中,甚至没有注意到有人站在琴房门口。

      当她弹完最后一个音符,抬头才看见陈墨站在那里,手中拿着一把滴水的伞,眼中有着复杂的情感。

      “这首曲子...”他轻声说,“让我想起了我们第一次见面那天。”

      姜寒酥的心轻轻一颤。那一刻,她明白有些事情正在悄悄改变——不仅是她对艺术的理解,还有那些悄然滋生的、尚未命名的情感。

      雨继续下着,琴房里的两个年轻人却陷入了一种温暖的沉默中。艺术与情感,如同画布上的色彩与琴键上的音符,正在悄然交融,编织出一段即将展开的青春故事。

      ---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