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4、聊斋新编第四章  ...
            
                
                
                    - 
                          种梨·今编
  某乡村,有一农家刘二,善种梨树。其梨甜美,远近闻名。每年梨熟时,市贩云集,争购其梨。刘二因此发家,成为村中首富。
  然刘二素来嫌贫爱富,视村中贫民如草芥。每有贫民前来乞梨,必恶语相加,逐出门外。村民或劝之,刘二曰:“我梨值钱,何可白送?”
  一日,村头出现一道士,身穿破衲,手持木棍,顶着烈日,口中念念有词。刘二见之,厌恶异常,骂道:“你这穷酸!此地岂是你行乞之所?”
  道士不语,直至梨树下,取出一小袋,掏出几元钱,对刘二曰:“我买一梨。”刘二见钱少,拒绝道:“一梨五十元,你这点钱算什么?”
  道人不怒,笑向旁观者求助。乡人或施数元,或赠几角,合计得五十元。刘二犹自不允,道人徐言:“吾非为口腹之欲,欲得之以种耳。”刘二冷笑一声,道:“你这穷酸道士,谈何种梨?你有田亩乎?有金银乎?”
  众村人见刘二如此无状,纷纷解劝。有村中宿老言道:“刘二,虽说这道士囊中羞涩,然其志可嘉,何不予他一梨?”
  刘二面露不屑,勉为其难,拣一烂梨掷于道士前,冷言道:“持去,休得再来聒噪!”道士谢过刘二,接过烂梨,取出梨核,向地上掘洞,植之,覆以土。须臾,地上冒出一绿萌,迅速生长,转眼成树,花开果熟。道士摘梨散给村民,刘二目瞪口呆。道士取出一小镵,向梨树砍去,良久,树倒。道士提树而去,留下一池梨影。众人诧异不已。
  次日,村民发觉刘二的梨树尽被盗割,刘二气疯。寻至村头,见道士坐于树阴,手持一梨,笑曰:“我种梨非为食,乃为种。你的梨树,正是我的种。”刘二愤怒曰:“你盗我梨树,必须偿还!”道士曰:“且请暂坐,听我言。”刘二坐下,道士开口教导莫要嫌贫爱富之理,无奈刘二不悟,道士遂施法术,令其昏迷。
  村民将刘二抬回家中,昏迷不醒。刘二梦中,忆及当年贫苦时被人欺凌之痛,及发家后趾高气昂,面对达官贵人卑躬屈膝之态。梦中刘二不禁痛恨自己。
  梦里忽见老母现身,泪洒衣襟,语重心长道:“吾儿怎生忘了娘的教诲?娘在时,常言助人乃乐事,汝今反贪富嫌贫,自私冷漠。院中梨树,非娘血泪灌溉而成乎?”
  刘二梦中泣道:“娘亲,儿知罪矣。儿自当洗心革面,广施仁爱。”老母含泪言:“汝须谨记,娘因贫病无医,含恨而终。汝之富贵,焉能忘娘之苦楚?勿为浮名浅利所惑,惟助人乃为真富贵。”
  刘二悲声大哭:“娘亲,儿之罪深如渊,未能于娘病时尽孝。娘之训言,儿当铭于五内。”老母复道:“记住,惟有助人方为真富贵,勿为虚名所误。”刘二于梦中叩首至地:“儿定谨遵母训,不敢或忘。”
  刘二复泣曰:“娘亲,儿悔过矣。儿必从此行善,积德累仁。”老母叹息道:“记住,助人乃真富贵,勿为浮名所累。”刘二再拜,郑重道:“娘之教诲,儿定牢记于心,不敢懈怠。”昏迷数日,醒来后,刘二痛改前非,决心广行善举。
  数年后,刘二梦中再见道士,道士称赞刘二曰:“你真改过自新,善心日增。吾为当地土地,特来嘉奖。”刘二感激不已。次日醒来,见曾经梨树纷纷长出,刘二大感震惊,决心复兴梨业,带动村民共富。
  自此,刘二广植梨树,助村民脱贫。后人称之为“梨仙”,其梨树繁盛,成为村中景观。村民皆感念刘二之善德,世代相传。土地之神亦隐然护佑,村中丰年不断,百姓安居乐业。
  ---------------------------------------------------------------------------------------------------
  虚拟道观
  话说在现代之中国,有一青年名唤王明,出身于书香门第,家中虽不至富贵滔天,却也衣食无忧。少时,王明喜好玄奇之术,常听人言,科技之巅峰可比仙术,遂心向往之,欲求一能通天彻地之技艺。
  一日,闻得友人言,城郊有一奇人,传授种种奇技,唤作“电子道长”,此人以网络为道场,虚拟为真境。王明遂打点行装,辞别父母,乘车前往,欲拜师学艺。
  至郊外,见一栋现代建筑,简约而神秘,门前悬一匾额,书“虚拟道观”。王明入内,见一中年男子,着现代服饰,却有一股道骨仙风,端坐于一高科技之蒲团上,面前屏幕光影流转,似有无穷世界藏于其中。王明心生敬畏,纳头便拜,求为弟子。
  电子道长笑曰:“世人多贪图捷径,汝能耐得寂寞,受得清苦乎?”王明忙道:“能之,愿受教诲。”
  于是,王明留于“虚拟道观”,开始学习。道长命他初时不过打理网络,维护服务器,更新软件,月余,王明手掌生茧,终日与代码为伴,渐生厌倦。
  一日,观中弟子聚集,电子道长设宴于虚拟世界中,桌上无灯烛,却有代码生成之光,照得室内如白昼。王明见此奇景,心下骇然。宴中,一“虚拟客”提议:“既有此光,何不邀‘数字嫦娥’共舞?”道长遂编一程序,投于光幕中,霎时间,一虚拟美人现身,舞动于虚拟之月下,歌声如丝竹,悦耳至极。宴罢,弟子皆醉于虚拟之乐。王明心内暗喜,以为得遇真仙,学得奇术。
  又一日,观内弟子因争论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之界限,情绪激昂。道长微微一笑,挥手间,室内之物皆成虚拟投影,墙壁、桌椅、甚至茶杯,皆可穿透。道长行至墙边,伸手一指,墙壁如水波荡漾,弟子们看得目瞪口呆。道长曰:“此乃虚拟与现实之交互,汝等所见,皆为代码所成。”遂又一挥手,一切复归原状,此等神技,令王明及众弟子心驰神往。
  数月过去,因道长未传一实用之术,王明渐生不耐,私心萌动归意。一日,趁夜深人静,向道长辞行,道:“弟子远来求学,非为操劳此等小技。今数月,徒耗光阴,无一艺成。”道长笑曰:“汝初来时,言能受苦,今果然不能坚持。明日可归,然汝既有此求艺之志,我且传汝一小术。”
  道长遂授一程序,曰:“此为‘穿墙术’,在虚拟中行走,壁障皆可穿。”王明大喜,试之果然,穿梭如入无人之境。道长嘱曰:“此术用时,需谨慎,勿自炫。”
  王明归家,初时谨慎,数日后,欲显奇能于友人前,邀至家中,言曰:“我得仙术,坚壁如虚。”友人不信,王明遂于客厅,启动程序,欲穿墙而过,然未料,程序有误,现实中非虚拟,头触实墙,跌倒在地,额头肿起,友人皆笑。王明羞愧难当,悔恨交加。
  王明之故事,令人发笑,然世人如王明者众。彼贪一时之奇技,不思长远之学,初时求艺心切,稍遇挫折,便生退意。更有甚者,得小术便炫耀于人,终至自误。学艺如登山,需持之以恒,勿图虚名,勿炫耀技艺,方能有所成。否则,终如王明,触壁而伤,徒增笑柄耳。
  ---------------------------------------------------------------------------------------------------
  僧魂归梦
  话说在当今之世,山东长清有一老僧,法号澄净,年逾八旬,犹如古松之坚韧,晨钟暮鼓,修行不辍。一日,忽于禅定中跌仆不起,众僧奔至,已是圆寂。澄净僧之魂,犹不自知已亡,飘飘荡荡,游至河南。
  河南有一富家公子,姓贾名琮,年少风流,喜赛车,率众友出游。忽车失控,贾琮坠地,气绝身亡。恰此时,澄净之魂与贾琮之身合二为一,贾琮遂苏醒。朋友围拢,惊问公子何故至此,贾琮睁眼,讶然道:“我何以在此?”众扶归,入得门来,朋友女伴盈室,俱来问安,贾琮大惊失色:“我乃出家之人,怎会在此间!”家人只道他神志不清,纷纷耳语相劝,欲唤回其神智。贾琮闭目不言,任凭喧闹,只不语。
  家人以素食进之则食,荤腥则拒,夜间独宿,不许女伴近前。
  过得几日,贾琮忽思散步,家人以为病愈,欢喜不尽。出门稍作停留,便有公司高管前来,持报表求公子决策。贾琮推说身体疲倦,概不理会,只问:“山东长清县,汝等可知?”众答知之。贾琮曰:“我心烦闷,欲往游历,速备行囊。”众以他新愈,劝勿远行,贾琮不听,次日便行。
  至长清,风物依稀如昨,不须问路,直奔旧日寺院。见有小沙弥数人,伏地迎接,礼数周全。贾琮问:“澄净法师何在?”答曰:“师傅已于前时物化。”问及墓所,引至一荒冢,野草未合。众僧不解公子之意,贾琮看罢,欲归,临行嘱咐:“汝师乃高僧,其遗物,宜珍守,勿使损坏。”众僧唯唯应诺。
  贾琮归后,灰心木坐,不理红尘事。
  过得数月,贾琮离家出走,直返旧寺,告众僧:“我即澄净。”众僧初疑其言荒唐,相视而笑。贾琮遂细述魂归之奇,又言平生所为,事事相符,众僧始信,尊他为故师,待之如旧。
  贾家家人屡以豪车来,苦苦相请,贾琮俱不顾念。又过一年,贾夫人遣忠仆至,赠物甚丰,贾琮金帛不受,惟留布衣一袭。
  友人闻其事,至其乡访之,见贾琮沉默笃诚,年纪轻轻,却言谈间述及八十馀年旧事。
  贾琮自澄净法师魂归之后,修行益发精进,世人多不解其事,纷纷视为奇谈。未几,贾琮乃澄净法师借尸还魂之说不胫而走,传遍街巷,新闻台记者闻风而至,欲探虚实。
  记者持麾前来,言辞间充满了质疑与好奇,欲揭开这神秘面纱。采访中,记者问:“贾先生,世人皆言你是僧人澄净法师再世,你如何自证?”贾琮微微一笑,合十道:“世上本无我,何来再世之说?众生皆有佛性,若心澄净,则处处是兰若。”
  记者不服,又问:“若你真是高僧,为何还需生活于尘世,享受富贵?”贾琮温言相答:“富贵如浮云,我心自在,何须执着?尘世即是修行道场,处处可悟道。”
  一番问答,贾琮不急不躁,以佛理应对,记者虽初时锋芒毕露,终被贾琮之慈悲与智慧所折服,临别时,竟对贾琮深施一礼,口称“大师”。
  新闻播出后,贾琮之名声大噪,慕名前来求教者,络绎不绝,寺院门前车水马龙,香火钱源源不断。贾琮与众僧商议,此等热闹与清修相悖,扰了禅心,遂决定每年有八个月化缘游方,隐于市井之中,过那简朴的行脚生活。
  自此,寺院恢复了往日的宁静,来访者渐少,贾琮亦得继续其修行之路,偶尔现身于尘世,教化众生,余时则隐于山林,坐忘于禅悦之中。
  异事氏曰:澄净之魂,借贾琮之身,度化世人,虽处红尘,却心如明镜台,尘埃不染。记者之锐气,终为慈悲所化,世人之扰攘,亦为智慧所解。修行不在山林,而在心地;不在言语,而在行持。贾琮以身示法,教人无需离尘,尘中自有清凉地。
  ---------------------------------------------------------------------------------------------------
  园中翠羽记
  话说在现代之中国,京城有一动物园,园中有一青年,姓王名乐,年少便显与动物之通灵之能,园中之兽,见乐则驯如家犬。园内有一对翠羽鹦鹉,大者唤作翡翠,小者名碧羽,碧羽额间有一金羽,灵动异常,园中人人皆知王乐与翠羽鹦鹉之情,视若至宝。
  一日,园中新来一管理员,姓赵,单名一个明,此人面上和善,背后却多心机,常对王乐不满,暗中使绊子。王乐性情直率,不解人间之险,每每被赵明所害,尚不自知。
  园中有一日,王乐巡园,到了鹦鹉馆,忽不见碧羽,心下大惊,遍寻无果,怅然若失。园中同事皆知王乐之失,惟赵明暗笑于心,盖他素知王乐之爱鹦鹉,欲以此扰其心。王乐无奈,晨昏不宁,望穿秋水,盼碧羽归。
  未几,一早,王乐至园中,闻鸟笼中窸窣声,惊喜间,碧羽引一小鹦鹉归来,王乐如获至宝,喜不自胜,抚之曰:“我以为汝已远走高飞,此乃汝新伴耶?”遂取园中美食饲之,碧羽与小鹦鹉食之甚欢,小鹦鹉虽初时瑟缩,后亦随碧羽入于乐之怀抱。
  园中人见之,皆啧啧称奇,惟赵明心内不平,思量更深一层之计。
  时值园中有一宣传活动,需选一鸟与人同台表演,王乐欲选碧羽,知其灵性可人。赵明却暗中调换,选了园中一暴躁之鹦鹉,欲看王乐出丑。活动之日,台上鹦鹉暴躁,险些伤人,王乐临危不乱,轻呼碧羽之名。碧羽自观众席间如风而至,绕王乐身,暴躁鹦鹉见之,惊若木鸡,驯服如初。台下观者,无不叹服,掌声雷动。赵明计谋落空,面上无光,心中更添一层恨。
  王乐自此愈加爱护碧羽,每日携之巡园,教之种种技艺,碧羽亦不负所望,曲折如意,园中人人称羡。
  又一日,园中财物失窃,众口指王乐,盖赵明暗中布置,欲陷王乐于不义。王乐百口莫辩,欲哭无泪。关键之时,翡翠忽至,引王乐至一处,掘地得赃物,旁有赵明之物证。园长审时度势,知是赵明所为,逐之出园。
  王乐感翡翠之忠,愈发珍之如命。园中之日,王乐与翡翠、碧羽常同出入,园中动物见之,亦如见亲人,欢跃相迎。
  一日,王乐携翡翠、碧羽至园外散步,碧羽忽引至一僻静处,似有话要说。王乐知其意,祝曰:“汝等自此可自由自在,勿扰游人,恐招天谴。”翡翠、碧羽垂首,似受教状,缓缓离去,王乐目送之,良久方归。
  自此后,园中平静,王乐虽少了碧羽,却常忆其忠诚,感叹世人多诡诈,远不如这些无言之物之纯朴。
  人间多有赵明之流,口蜜腹剑,害人不浅,远不如园中之鹦鹉,知恩图报,忠于其主。王乐与翠羽鹦鹉之谊,足令人感怀,世人当自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