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缘分 ...
-
比起泸溪镇中学,云海市水电学校的门脸儿气派多了,大门左边挂着一副牌匾,上面苍劲有力的写着“平川省云海市水电学校”几个楷体大字。
走进校园,绿树成荫,夕阳下那一幢幢白色的教学楼,不禁让林安云的脑海中泛起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在迎新老师的引导下,父女俩今晚在学校的招待所暂住一宿,等待明天正式报到。
九月一日一早,林福顺陪林安云到学生处报了到,又陪她到宿舍安顿好,就要坐下午的轮船匆匆返回临海县了,毕竟一大家子事儿还等着他回去张罗。
林安云将林福顺送到学校门口,说到,“爸,你回吧,你放心,我能照顾好自己,也会努力学习的。”
林福顺欣慰地点点头,左右张望后说:“我去买几个桔子,你就在这儿等我。”
林安云见父亲大步向学校旁边的商店走去,她这才注意到,父亲头上已经冒出了几丝白发,手上因为长年做农活长满了茧子,身上的汗衫也破了几个小洞。
林福顺从商店出来,手里拎着一袋桔子,随后递给林安云说,“我走了,你自己好好的,记得给家里写信”,然后就快步离去了。
林安云鼻头一阵泛酸,她知道不善表达感情的父亲,把他对女儿的爱都放在了这袋桔子里,她无疑会很想念父亲的。
从她记事以来,父亲就一直在为这个家辛勤操劳,像一座伟岸的大山,给了全家人坚实的依靠。
她同时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早日参加工作,好帮父母一起分担家庭的责任。
林安云的宿舍是四人间,靠窗的是她和陈玫,靠门的是高秀芸和万艳红。
四个女孩来自平川省不同的县市,林安云和陈玫来自平川省东南部,一个来自阳平县,一个来自临海县。高秀芸来自平川省东北边的寿县。万艳红则是云海市本地人,也是四个女孩里唯一拥有“城镇户口”的城里人。
那时候的中国还实行二元户籍制度,除了万艳红,其他三个女孩都是“农村户口”。
林安云最先记住的人就是万艳红,她是个自来熟,刚到宿舍就和林安云打招呼,热情地做自我介绍,还时不时发出“咯咯咯”如银铃般爽朗的笑声。
她的穿着在那个年代绝对算是时髦,她上半身穿一件白色短袖衬衣,下半身搭配一条红色伞裙,脚踩一双白色中跟单皮鞋。
但最让林安云印象深刻的,还是万艳红从家里带来了三张海报,并把它们都张贴在她床边墙壁上的那一刻,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新潮、帅气的年轻男子,头上别着墨镜,身上穿着皮夹克,万艳红介绍说那是她最喜欢的香港电影明星周润发。
她还从家里带来了一台可以播放磁带的收音机,还有很多花花绿绿的磁带,在随后四年的中专生活里,万艳红带着其他三个女孩走在那个年代的时尚前沿。
一九八六年,距离一九七八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已经将近十年了,香港和台湾的影音娱乐逐渐在大陆流行开来,那个时候最流行听罗大佑、邓丽君的歌,看周润发、钟楚红的电影。
陈玫是个瘦高个儿,戴副眼镜,酷爱读书,书架上满满当当地摆着她从家里带来的一箱子书。
高秀芸则是四个姑娘里相对最文静内向的,宿舍四个人一起出动的时候,她常常是跟在后面的那个。
这样四个性格迥异的女孩儿,即将在一个屋檐下,度过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四年时光。
九月一日下午,四个女孩一起朝第一教学楼第二教室走去。按照学生处的通知,今天下午2:30会由班主任王碧琼老师在教室召开第一次班会。
距离班会开始还有十多分钟,教室里已经坐着十几个同学了,林安云一走进教室,不由得惊了一下,因为她发现昨天在轮船上碰到的男青年竟然是她未来四年的中专同班同学,她当下想的是自己以后就能把清洗干净的袋子和手绢还给他了。
潘向阳也没想到,他能再遇到林安云,这绝对是意外之喜。昨天快步离开之后,他一直在心里暗自懊恼,后悔自己没有问一问轮船上这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竟然就这样和她擦肩而过了。
昨天在轮船上,从林安云一走进船舱,潘向阳就被眼前这个美丽的姑娘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
她长着一张鹅蛋脸,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皮肤白皙,身材纤细,穿着朴素但干净,一头齐肩长发随着江风轻轻摆动。
他一时间看得入了神。赶巧地是,姑娘随后在他后排坐下来,在她因为晕船而需要帮助时,他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
但是,当时的他还太内向了,缺乏社会阅历,刚十五岁的他不会和陌生人相处,更别提和陌生女孩搭讪,下船的时候他当然不好意思主动开口和她认识。
然而,命运给了他又一次机会,他将有四年时间和她朝夕相处了,他暗暗地在心里下定某种决心。
林安云大方地冲着潘向阳微笑着点头示意,潘向阳有些害羞地也点了点头作为回应。
下午2:30一到,一位穿着灰色套装的干练中年女士,就踩着高跟鞋,迈着有力的步子,走进了教室。不容分说,这位应该就是林安云和潘向阳所在的86级水电2班的班主任王碧琼老师了。
随后,王老师做了自我介绍,四十岁的她已经有了二十年丰富的教学经验,然后她又让班上的同学逐一做自我介绍。
林安云和潘向阳所在的86级水电2班一共有20名学生,其中14名男生、6名女生,分别来自平川省不同的市县,除了几个为数不多的同学来自城里外,其他大部分同学来自农村。
经过介绍,林安云和潘向阳这才互相知道了对方的名字和家乡。潘向阳来自临海县,林安云来自阳平县,两人的家乡相邻,都属于平川省东南部,这让两人又多了一些共同语言。
崭新的校园生活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那个年代的中专其实和大学的氛围很接近,学生都是十五六岁的青葱少年,经过四年学习之后他们也都将进入社会参加工作。
按照培养计划,他们在中专一年级会学习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中专二、三年级会学习水利工程制图、水利工程测量等专业课程,中专四年级会到云海市水电系统的各个单位去参观实习,然后等待国家分配工作,而当时的工作分配一般会以籍贯和成绩为原则,也就是说他们大部分会被分配回自己家乡专业对口的水电系统各个单位去工作。
日子一天一天过去,林安云和潘向阳逐渐适应了这种全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