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初露锋芒 ...
-
金銮殿中,帝王的脸阴郁的如同这窗外的天气。
案几上一叠厚厚的奏章整齐的叠放着,明德帝脸色阴郁,身后的宦官颤颤巍巍的奉茶上前。忽听“乒”的一声,一叠奏章摔到地上,吓的奉茶的宦官打了个激灵。
“怎么回事?”明德帝40多岁,却天生的霸气十足,此时眯起一双虎目,赞赞生辉,台下跪着的一群人不由得两股颤颤,哆嗦的更严重了。
“回……回禀陛下,荆水此次波及甚广,荆州流域灾情严重,大批流民都已经开始迁徙……”
“户部拨款呢?”
大郑到明德帝这一代已经是第九代,大政的先皇们是马上打天下的君主,奠定了基业后先后经历百废待兴,赋税改革,科举变法等新举措,在礼法制度上仍延续前朝惯例,300年的时间大郑经历了复兴、繁荣到现在的无可奈何的衰落,到了明德帝这一代,明德帝虽然恪尽职守、勤政爱民,无奈国力已经开始衰退,北方匈奴、胡国在短短的100年间迅速崛起,现在虽然在域外无行动,却时刻危及边关,西边几个小国近些年进行改革、变法,国力渐强。而国内经过明德帝即位时的三王之乱,各个王爷之间也是明争暗斗,加上连年水患国库也不充营。
“罢了,罢了……“明德帝把自己靠在宽阔的龙椅上,用手撑着发痛的太阳穴,台上朱红、玄黑跪成一片。说了这么久,也没有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每次水灾款也拨了,大堤也修筑了,但是下次雨季又会再次泛滥,监工了斩了几个,无奈水患不除,如此周而复始,国库迟早要掏空。莫非天要亡我大郑.
台下众人看着明德帝谁也不敢谏言。
突然一个清亮的声音响起:“父王,儿臣倒是有一建议。”
明德帝睁眼,台下正是五皇子李洛,只见李洛身着象征皇家的紫色锦袍,白玉为冠,台阶下长身玉立,一派潇洒。
台下不安分起来,有几个老臣甚至偷偷的抬头。
李洛眼睛轻佻往下一瞥,唇角含笑,手中笏板压在下颚,竟有一种别样风流。
对于这个五皇子,朝中的评价一直褒贬不一,五皇子幼年曾被太傅惊叹天资聪颖,皇子中资质为上,也曾经5岁御花园一首咏荷,而获“神童“称谓,却在逐渐成年后毫无建树,喜欢与官宦子弟交往,喜欢流连坊间,竟在洛阳城内混出了个花花公子的名声。
而李洛本人却与明德帝的其他皇子不同,出了二皇子李晋宁,和四皇子李文浩,其他4个皇子都是喜欢习武,故壮硕有加,但文气不足,李洛的母妃当年只是明德帝三王之乱从边境带回来的胡姬,美艳傲人,一双湛蓝的眼眸如同六月的晴天。虽语言不通却也算得宠,李洛遗传了母妃如同海洋一样的眼眸和雪白的皮肤和汉人乌黑的发色,却在长大后性情像及了去世的母妃,活泼而随性,明德帝曾经罚过无数次,却没有任何起色,只能随他作罢。
而平时李洛对于这种例行的仪事,向来是不再心且随意的,此时事关重大却上前提议,不知葫芦里卖什么药。
李晋宁看着站在对面的李洛,此时气氛沉重,李洛却如同在自家花园一样随性,一双含笑的眼睛看着明德帝,似乎在等他下令。
“禀。”
“儿臣以为,不管是国库拨款救灾还是加固河堤都只是一时之计,治水,重要的是釜底抽薪。”李洛清楚的说道,
“釜底抽薪?”明德帝自语:“你有何良策?”
“父皇,治水如果只是发赈灾银,那么每次水灾过后国库也会不堪重负,而修筑河堤,我们加固河堤却难以固土,每次雨水稍大就会造成河堤垮台,这也只是拖延之计……”李洛说完,看着明德帝。
“说下去。”
受到鼓励,李洛的眼睛更弯了,他上前几步跪下:“儿臣以为,治水关键在于加固土壤,如果地面沙石牢固,河堤自然坚如磐石。
一句话说完,下面立刻安静。
明德帝思考着李洛的话,加固河堤固然重要,如果河堤是紧紧结合的一整块那么水也不会漫出来。但是修筑河提加固所耗极大,如果再如同前几次那样派官员前去,中途再生出什么岔子,河堤又不知何时才能建好,这个时候,明德帝看着台下的紫衣李洛,李洛此时正抬头对上自己的眼睛,洛儿这孩子刚行完冠礼,也是成年的时候了,这也就算是一种锻炼,也许此行能让他修身养性不少。
“可以。那就洛儿你去着手”
“是~~~~~”李洛低头,忽然又抬头,对着身旁的人露齿一笑,春风佛过眼角,无限风情,看的旁边跪着的徐侍读不由得老脸燥红,打了个激灵,这五皇子对人笑肯定是有人要倒霉了,连忙低下头,心里默念“没看到……没看到……”
果然下一句就听见五皇子说:“儿臣素闻徐侍读曾在荆州任职对地形等非常熟悉,此时儿臣前往需要一位熟悉风土人情的做向导,儿臣以为徐侍读位最佳人选。”
“准”
地上跪着的徐侍读一个哆嗦,荆州此去路途遥远,自己这把老骨头不知道还能不能挺到顺利回京。
李洛又对着徐侍读所在的队伍又是一笑。旁边的人都感觉一阵阴风吹过,透露着阴谋的味道,连忙把头低下去。
只听二皇子清亮的声音再次响起:“儿臣年幼也曾记得二哥引经据典,曾对《水经》、《河渠书》做出过详细批示,连太傅都赞叹不已,而二哥也饱经诗书对孩儿此次前去治水大有裨益。”
明德帝看着另外队伍里的李晋宁,此时李晋宁正眉头紧皱,对于这个二皇子明德帝一直是赞叹有加,李晋宁从小聪颖,饱读诗书,性格内敛而不焦躁,明德帝一度想把皇位留给他,但是李晋宁好像对皇位的兴趣不大,有时候可能有些过于冷静心慈手软,这是帝王的大忌,成王者,必定要有过人的魄力与腕力才可以震慑一个国家,有时候需要的不是仁慈而是铁腕。只是晋宁总是在朝议事并没有多大的成果,若是此次治水成功,也算是功劳一件。
想罢,明德帝大手一挥。
“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