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目录 设置
1、人生的“围城” ...
-
想必大家都耳熟钱钟书先生的名句:“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第一次读《围城》时,我是不感冒的,甚至说完全读不进去,只是对方鸿渐的一系列行为感到费解,更不懂钱钟书先生文字里表达的真正意义。最近,一个闲着无聊的下午,重新拿起它,却有了新的收获。这一遍,读出了些许的无奈,读出了很多的人生真谛。感受截然不同,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给我一种活生生的真实感,每一句话都不多余,真实而令人深思。
我之前一直以为围城只是讲述方鸿渐的爱情困境,但仔细看来更多的是关乎人生与人性。钱钟书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讽刺,用幽默、讽刺的语言艺术表现了以方鸿渐为代表的一类麻木知识分子在生活中被一座座围城包围的困境。《围城》对于我来说,很大一部分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语言艺术,比喻中带着幽默,幽默的同时又感受到讽刺的意味,讥讽赤裸不加一丝掩饰,让人在幽默中感受那刺进骨头的阵阵冰冷。前一秒还让你会心一笑,下一秒就能刺进你的内心,指不定在哪一个瞬间让你看见自己的影子。其中有很多记忆比较深刻的地方,就如“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子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遮盖起来。”,讽刺着人们对于那张文凭的追求;方鸿渐在演讲的时候说“只有鸦片和梅毒在中国社会里长存不灭”,揭露那时中国的迂腐混乱;还有“丈夫是女人的职业,没有丈夫等于失业”,讽刺着当时父权社会女人生活的血与泪;方鸿渐与买□□的爱尔兰人谈条件成功时,钱钟书先生讽刺说这是中国自由外交或定商约以来的唯一胜利。笔锋如此尖锐,可谓是一针见血。
还有文中对沈太太的描写也颇有意味,“她眼睛下两个黑眼袋,像圆壳行军热水瓶,想是储蓄着多情的热泪,嘴唇涂的浓胭脂给唾沫带进了嘴,把暗黄崎岖的牙齿染道红痕,血淋淋的像侦探小说里谋杀案的线索。” 作者连用几个奇特的比喻,半讽刺半悲怜的口吻来调侃,一个古怪且妖气且有着庸俗、虚伪的灵魂就展现在读者面前,渲染得生动形象,颇有意味。
何谓围城?为什么要叫围城?这是我一开始就产生的疑问。钱钟书在序中也谈到:自己想写的是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原来,钱钟书先生所说的某一部分社会,正是旧中国混乱不堪的病态社会,那某一类人就是以方鸿渐为代表的病态知识分子。他们迷茫,怯懦、寂寞……围城便是贯穿在他们人生的各个阶段,可以是爱情、事业、婚姻、人生等等,在这一座座无形的围城中,压力与束缚,懦弱与逃避让人出不去进不来。
方鸿渐自从买了那张造假的文凭,便进入了无形的围城,在回国的法国邮船上、上海银行工作时、三闾大学、爱情婚姻都无处不在,在城里进进出出,意志不坚定的他最终狼狈不堪。方鸿渐渴望从那个旧式封建家庭的围城中挣脱,可是他又离不开父母的物质支撑;他渴望踏入工作的围城,进入三闾大学,职场的狡诈与虚伪又使他逃离;他渴望美好的感情,却在苏文纨与唐晓芙之间徘徊,最后糊涂地与孙柔嘉结婚,在无尽的争吵与心机中厌恶了这座城。方鸿渐在彷徨与空虚中进进出出,最终进不去也出不来。
最开始,我们嘲笑方鸿渐,到后来,懂得围城的人生意义。学业也好,事业也好,爱情、婚姻也就,都是一座又一座的围城,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贯穿整个人生。而我们,未尝又不是在一座座城里不安地徘徊呢,方鸿渐不过是在围城中陷入困境的每一个我们的写照罢了。对于我们来说,家庭,学校,社会,每一个环境,每一个决定都是不同的围城。其实,我们任何人永远也逃不掉一座又一座的围城,而唯一能做的只是如何在围城里更好地生活下去。或许,今天我们在为了一座围城而徘徊,犹豫,恐惧;或许,明天我们在为将要面对的围城而担忧,焦虑,逃避。但,愿我们在《围城》中都能好好把握现在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