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我的家训 ...
-
中国自古以来,都在遵循着一个教字,依靠着这个教字进化演变至今,不管是儒教道教还是佛教,都是在说教,好像都是让人行善而不作恶,究竟行善和作恶的标准是什么?几乎人人都可做答,正是这个举手可答的答案,几千年来人们至今仍然探讨这个问题,大至天向小至家训,都在说国论家,宗旨一个国强人善,结果如何,人不随天,训不教人,所以说,人都知理而不作为,尽管如此,人类都逃脱不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因此说我国孔子2000余年流传不衰。人口皆碑,超越历代皇帝,关键在于教,不管何教,唯教是名,人们总让自己的子孙立身作人,便出现了家训诫子书一类的文学作品,上至先秦太公家教,东汉的郑氏诫子书,北齐的颜氏家训,唐朝的柳吡子弟书,宋朝的司马光训剑示康,欧阳修诲学说,陆游的放翁家训,朱熹的朱子训字贴,明朝朱子家训,乃至清朝的连世人都唾骂的曾国藩都在努力训教自己的子孙,多多行善不做坏事,古人都在做教化是上行下效先后承传的结果,所以父辈不慈祥则子必定不孝敬,兄长不友爱则弟一定不礼貌。
世俗中的儒士们一般不涉览各种书籍,他们对书籍选择只是装潢而已,连古人除了经书、伟书以外,就是注释与疏义。李聃,庄周的书,都是养人气质,以保真性,不使人为身外之物所索累的书籍,此二人是放纵人性的人,不去争权不去谋利,痛斥那些人生私欲、贪婪过分的人,像历史上的何晏依照权势而招杀身,王弼因嘲笑他人而遭疾恨栽倒了争强好胜陷井之中,山巨源因蓄财过度,犯了财多招怨的大忌,夏侯玄因财气和名气而招致杀身。借鉴古人不要追名求利,二要发奋勤读,如苏秦用锥刺骨,孙康映雪读书,武子捉莺虫照明苦读,常林带经耕地,路舒温牧羊读书,这些人都是勤苦可嘉,给后人留下榜样,就连唐朝第一任皇帝李世民忧心忡忡教育后人,让人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去本份之财,戒无名之酒,长怀克己之心,闭却是非之口,若能以朕此言,富贵功名可久。不管谁教的家训都是在教人行善,缄勤勿恶,上面提到名人十二人家究竟谁的立言正确,很难做答,春兰秋菊,各有千秋。若按照三字经开宗明意的讲来,人之初性本善,那么这样说人自幼性善,无须再教了,确切的说性本善应该为性本恶,这时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他认为人性皆恶,不以礼仪矫正则不能为善,正是因为这个恶字,几千年文人学者圣人贤达乃至国家要人为除掉这个恶字费舌费墨,恐怕再过几千年或者更长的时间,还是再讲除恶行善,好像历史赋予人类的任务就在于此。
我的家训则是:行善为本,安分不贪,莫论他人,公正为安。
此篇小文我用马克思的几句话来结束吧,世界在运动着,社会在发展着,生产力在增长着,旧关系在破坏着……,历史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