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8、魏征 ...
-
清宁宫中,窦太后身着一身华贵的紫色衣衫,正在逗弄青花鱼池中几只肥美的锦鲤。她捻起一小撮鱼食撒入池水中,五颜六色的锦鲤一拥而上,争相抢食,十分可爱。
云吟姑姑自殿外小步进前行礼,道:“太后。”
窦太后回转身来道:“怎么样?”
云吟姑姑道:“看来陛下这次真的是说到做到了,永乐公主被安排在南熏殿偏殿,由陛下亲自教养。吃穿用度皆是最好的,荣宠胜于陛下的亲生公主不说。陛下竟然破例让永乐公主与皇太子们一起进学,由谏议大夫魏征任太师亲自教导。”
窦太后问:“云吟啊,你说说陛下这次的安排是为了什么?”
云吟姑姑沉吟半响道:“看上去有为了安抚建成太子遗臣之意,不过陛下如此厚待公主,着实令人动容,期间的情谊怕也不全是假的,想来陛下也还是念着旧情的。”
窦太后笑了笑,将手中鱼食尽数洒在池中,道:“你算是说对了一半。不过另一边你却没有想到。你可知这魏征是何人?”
云吟一愣:“闻说是陛下新得的谋臣,为人性情刚直,才识超卓。曾多次犯言直谏,深的陛下赏识。从而任命为太师,教导诸皇子。”
窦太后道:“你只知现在,却不知过去。这魏征原是建成门下的谋士,建成死后转而效忠陛下。陛下让永乐随诸皇子拜魏征为师,表面是恩宠。实则是打压永乐的焰火。不过我着实不懂,永乐身为女子,万万是威胁不到陛下的,他又何苦要如此费心···”
此时永乐刺杀长孙皇后的事情,已经成为了大明宫十大传奇事件之一。深宫无聊是非多,从而那些太监宫女便十分热爱创作点故事什么的,三人成虎,永乐的事情被越传越离奇。最后演变的版本变成永乐在隐太子建成被抄家的时候,被枉死的冤魂所缠,心中满是怨恨,虽然年纪幼小,但为人凶狠残暴,视人命为草芥,南熏殿许多宫人都遭了她的毒手,尸体埋在宫中某个不知名的深井里什么的。这当然是无稽之谈,永乐也无心理会。但对宫女太监们却很有威慑力。加上永乐自家变之后,性情变得冷若冰霜,轻易不与人接触。使得宫人们都觉得这个公主难以亲近,即使是身边侍奉的宫人也是敬而远之。但十二岁的宫女露珠却是例外。这不是她胆大不怕被永乐“谋害”。而是众人都不愿意亲近永乐,于是将刚进宫,还没来得及听说永乐传说的露珠推了出去,成为永乐的贴身侍女。众人一直满怀愧疚的等待着替露珠收尸,却没想到露珠竟然一直活得好好的,还与永乐相处的非常好。
“公主怎么一点都不高兴?”露珠一边替永乐梳起长发,一边好奇的望着铜镜中清丽绝俗却面若冰霜的小人儿。
露珠小心翼翼的梳理着永乐的美若绿云的长发,十分的珍重。这份珍重是发自内心的爱惜,并非出于与掌权者的敬畏。露珠出身贫寒,自小营养不足,头发枯黄,因而对永乐一头美丽的长发非常的羡慕爱惜,每日悉心照料,甚至比照料自己的头发还用心。
露珠睁着一双天真的大眼睛打量着永乐,她是很喜欢永乐的,在她看来,永乐不是她的主子,而是一个美丽又孤独的小妹妹。
露珠拿出一个姐姐哄妹妹一般的语气哄着永乐:“公主是不想读书吗?奴婢也不喜欢读书,一看到那密密麻麻的字就想睡觉,但听说公主是第一个被恩准和皇子们一起进昭文阁读书的皇家女子,这样的恩宠可是从未有过的······”
永乐突然打断露珠的絮絮念:“要迟到了,替我更衣吧。”
虽然永乐打断了露珠的絮絮念,但她还是迟到了。
昭文阁位于大明宫的东南方,广植松柏梅竹,并有千年古柏留存,清风拂过,松涛入耳,如入淡泊仙境、
此刻,永乐站在昭文阁外,一身白衣掩映在阁外万株松涛之下,一头飘逸黑发仅用一条玉带束起,眉目清明,宛若谪仙。
永乐的突然出现,打断了魏征的讲学,也引起了诸皇子的注意。
面对众人的注视,永乐恍若无视,直径走向了前排空着的座位,坐在了太子李承乾前方。
面对永乐的无礼,魏征也没有加以计较,只是继续讲课:“适才说到《汉书》中——”
“《汉书》中,永乐有一疑问,不知可否向魏太师请教?”永乐语气清淡,目光却是咄咄逼人的望着魏征。
魏征将手中书籍放下,道:“公主有何疑问,臣下知无不言。”
永乐轻轻笑了笑道:“也不是什么晦涩的学问,只是永乐读《汉书·苏武传》,看到苏武被匈奴所擒,远放苦寒之地,依旧手持汉朝符节,牧羊为生,至死不降,深为感动。苏武也因宁死不屈而成就千古忠臣之名。这样忠臣豪杰自当流芳千古。可若是有人食人之禄,受人之恩,却在恩主死后,马上变节投靠害死恩主之人。这样的人,不知后人会如何评判呢?”
永乐说的不急不缓,语气清淡,但内容却是雷霆万钧,一语激起千层浪。永乐说完后,一双漂亮的眼睛貌似无辜的望着魏征,她想要从那张严谨肃穆的脸上看出一丝慌忙羞愧来。就连诸位皇子也不由的望向魏征,他们也好奇被人当面揭短,魏征要作何反应。唯独三皇子李恪面目忧愁的望着永乐。
但魏征仍然面色无波,既不恼怒,也不羞愤。好像永乐问的不过是一加一等于几。
魏征镇定的回答道:“自古有良臣、忠臣之分。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良臣为家国社稷,献计献策,后稷,皋陶,君臣齐心合力,助家国繁荣,此为良臣。龙逢,比干犯言直谏,身死国亡,此为忠臣。臣下原做良臣,以毕生微末所学,献于社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