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4、风鹰 ...
-
五月末马邑北,草原初春,风吹过山坡,掠过嫩绿的草叶,鹰立在高处,目光随风而动。
舒涵身披浅青的披风,坐在马背上,风掠过她的鬓角,带起几缕松散的发丝。
阿史那思摩牵着缰绳,骑在她身侧,神情安静。两匹马踏过水泽时,蹄声与流水交织,如一首轻歌。
“草原又绿了。”她轻声道。
“嗯。”他淡淡应着,目光却落在她的侧影。她眺望远方的姿态,总像一支弯弓上未发的箭——寂静,却藏着力。
他们停在一片山坡上。山坡上开满金黄色的草花,风吹过,整片花浪如金波翻涌。
思摩跳下马,解下腰间的小刀,俯身割下一束草花。
“小时候,我母亲说,春天第一个找到花的人,会有好运。”他说着,将那束花递到她手中。
舒涵接过,低头一笑,那笑意淡淡,却比风更暖:“那你小时候,是不是每年都来找?”
“以前没空。”他顿了顿,声音低沉,却有几分温柔的笨拙:“但今年……想找给你。”
她的指尖在花茎上轻轻一颤。风从北方吹来,掠过他们之间的空隙,却没有带走那份沉默。
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什么,却谁也没有说破。
远处传来牧笛声,几个少年在放羊,白云像懒散的兽卧在天上。
舒涵望着那一片无边的原野,忽然轻声说:
“你知道吗?在唐朝,我常做一个梦。梦里我没有宫殿,没有名姓,只是一个住在草原上的女子。风吹来时,我就在风里笑。”
“那现在呢?”
“现在……”她抬头看他,眼神柔得像春天化开的雪,“我觉得梦醒了。”
思摩没有说话,只是取下自己的披风,披在她肩上。
“风大。”
她看着他,眼底有光,有笑,也有一点点不敢的温柔。
“阿史那思摩,”她轻声唤他的名字,“你知道自己像什么吗?”
“像什么?”
“像风前的山。风再大,也吹不动。”
他怔了怔,然后笑了——那笑容极少见,带着少年的单纯和男人的深稳。
“那你呢?你像什么?”
舒涵望向远方,目光轻盈,像梦。
“我啊……也许像风吧。总得遇到山,才能知道自己要吹向哪里。”
风又起。她的发在风中扬起,他伸手,轻轻替她拢到耳后。两人的影子,被落日拉得很长,交叠在草原的金光里。
六月,北原初夏,风帐外,风卷起零散的草屑。舒涵从帐门走出,白裘随风猎猎作响。
社尔身披灰狼裘,神色依旧带着几分倔强——可眉宇间的锋锐,因夜色而柔和了些。
“姐姐,”社尔开口,声音里带着惯常的挑战,“这三年缓兵……我总觉得是妥协,是示弱。”
舒涵停下脚步,微微俯身,将手搭在他肩上,她的眼神没有怒,只有温柔:“社尔,你的心,我懂。”
社尔愣了一下,微微低头:“可我……不想草原的刀,永远收在鞘里。”
“我也不想。”舒涵轻声说,目光望向远方的市集,那里牛羊安静吃草,孩童在木桩间追逐,三帐之间的旗帜迎风翻动,像是在呼吸。
“但刀能守三年,未必能养三代。若草原只有刀,那三年之后,依旧是一片荒原。”
社尔的目光落在她手上,那枚铜钱闪着微光:“你真的相信,用交易能让族人比用刀更安全吗?”
舒涵笑了,笑意像风拂过雪面,柔而坚定:“我相信,也正因为我相信,你们才不用亲手去染血。你不只是族人的勇士,更是我要守护的血脉。你若一味执刀,未必比敌人聪明;若懂得忍和智慧,才能让我们的刀,永远不用出鞘。”
社尔默然。他抬头望向她的眼睛,那份温情像雪融水般涌入心头,冰冷的倔强也被悄悄融化。
“阿姐……”他低声,“你总是看得比我远。”
舒涵轻轻拍了拍他的肩:“你会学会的。风会告诉你,刀之外,也有路可行。”
夜色深沉,帐外的风轻轻拂过两人的肩头。姐弟并肩站在雪地上,看着远方的村落与市集,那一刻,风不再像刀,也像在轻轻安抚着草原的未来。
七月的长安,阳光透过窗棂洒进羽明宫的书房内,六岁多的李承风坐在案前,脚还够不着地。
他正翻看那本母亲写来的《少年三国演义》。那是李世民亲自为他取回、摆在书架最上方的那一本。
小太监悄声伺候,见他入神,连呼唤都不敢。
案上那盏小铜灯映出他细长的睫毛,光影落在他眼中,像一汪温柔的月色。
这个故事有十几章,讲述了桃源结义、貂蝉吕布、三顾茅庐、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孔明借东风、火烧赤壁、三气周瑜、曹冲称象、七擒孟获、空城计、五丈原等故事。
第一页,他已经能背下来。
“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人于桃花林中结义为兄弟,同心辅国,誓不相负。”
李承风轻轻念着,嘴角抿着一丝笑。
“刘备就是大哥吧?那关羽是不是像阿叔尉迟恭那样?”
他说着,自己又摇头,认真地在旁边画了三个小人,一个扎髻穿青衣,一个红脸执刀,一个胡子长长。他写得歪歪扭扭,却写得极认真。
翻到《草船借箭》时,他笑出了声。
“母亲写的诸葛亮真聪明,借箭都能借到十万支!”他指着那段注释,“‘知天道者,不争于风。’”
小太监悄悄偷看,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
李承风却小声嘀咕:“母亲总说风能告诉人该往哪走。是不是这意思?”
说完,他又抬头望向窗外。风正吹进来,掀起书页,吹乱他额前的发。
他小小的手伸出去,像想抓住什么,又轻轻放开。
“风啊……”他轻声唤着,“你现在是不是在母亲那边吹?”
他继续往下看。翻到《空城计》时,手一顿。那一页,墨色略深,像是写信时滴落的泪。
上面那句注释——“真正的勇敢,不是手握刀剑,而是心有安定。”
他用稚嫩的声音一字一句地念。读完后,抬头望向窗外那棵桃树。花瓣正一片一片飘落。
那一刻,他忽然有点懂母亲为什么爱写故事。
故事里的风,像她自己;
故事里的智者、勇者,像父皇;而故事里所有等待团聚的人,像他。
他翻到最后一页,那里画着一个孩子放风筝。
纸鸢上写着——“飞回北风起处。”
李承风看着看着,忽然起身,跑到门外。
他对侍女笑道:“去拿纸和竹子,我也要做风筝!”
“殿下要放风筝?”
“嗯!要让它飞到母亲那边去,让她知道我在读她的书。”
暖风渐起,纸鸢随风高飞。孩子的笑声在宫墙间回荡,像是为这个天下最温柔的回响。
远处,李世民立在御阶上,静静地看着那道小小的身影。
他抬头望天,风筝随风升起。他轻声道:“舒涵,他开始懂你了。”
夜深如墨,风过殿檐,卷起烛火微晃。
李世民独坐案前,一盏茶凉在手边,案上摊着那本《少年三国演义》的最后一卷——《五丈原》。
那是舒涵的笔迹,熟悉、温润,却透着隐隐的坚韧。
他一页一页地读,直到读到那一章的最后一行:“诸葛亮卧病五丈原,知命将至。但他心不灭,灯不息。他知风会替他传言,草木会替他护志。只要有人记得‘天下可治’,他便不算死。”
李世民的指尖停在那句“风会替他传言”上。忽然觉得,那“风”字,就像有意写给他。她说过——风是守护;她让风成为传信的灵。
他轻轻合上书卷,目光久久停在那页页墨迹上。烛火映在他侧脸上,深邃的眼神像被什么微微刺痛。
他低声呢喃:“舒涵……你写的诸葛亮,其实是你自己吧。”
他仿佛还能听见她的笑声,从千里之外的草原风中传来——轻轻的,像风掠过马鬃,带着一点遥远的倔强与温柔:“若信未灭,魂便不散。”
李世民抬头望向窗外,夜风掠过帘角,卷起几页书纸,在空中轻轻翻动。
他喃喃道:“她终究还是那样的人——明知风寒,仍要逆风而行。”
片刻沉默后,他取过笔,在书的扉页上添了一行字:信未灭,志可续。她信天下,我信她。”
他缓缓搁笔,闭上眼。风从北方吹来,轻拍殿门,似在回应他,又似在替那人问候——“你,可安好?”
九月,草原上的秋风起得极轻,帐幕的影子在火光中摇晃。
什钵必披着旧狼皮,坐在火堆旁磨着刀。舒涵走来,手中端着两碗热奶酒。
“还没睡?”
“你也没睡。”
舒涵将酒递过去,两人并肩坐下,火光映在他们的侧脸上。
一时间,只听见风吹草声,远处的马在低鸣。
“白天思摩来找我,说想调去北境驻防。”他顿了顿,看向火堆,“我问他为何,他说——草原要稳,就得守在风起的地方。”
舒涵轻轻一笑,语气淡淡的,却藏着一点暖意:“这倒像他会说的话。”
什钵必抬眼,意味深长地看她:“你很了解他。”
舒涵低下头,看着火光里的手指。
“不了解。但……我懂他那种孤独。那是草原人的孤独。”
“他看似沉静,其实在风里走了太久。”
什钵必沉默了一下,喝了一口酒。
“我小时候就认识他。他比我稳,比我懂得忍。他不轻信人,也不轻动情。”
他停顿片刻,又低声道:“但若他真动了情……那是连命都能不要的。”
舒涵的指尖一紧。风吹过她的发,她没抬头,只轻声问:“那你呢?若你是他——你会吗?”
什钵必看着火焰,良久,才淡淡一笑。
“我不会。我见得太多——草原上,爱从来换不来安宁。”
他转头,看她一眼,那目光里带着兄长的疼惜,也有一点明白她未说的情绪。
“舒涵,你心里若有风,也别让它吹得太久。”
“风久了,人就不稳了。”
舒涵抬眼,笑得极轻,眼神却有一抹黯淡:
“风要是不吹,我就不是我了。”
火光跳跃,她的声音在风里几乎被淹没:
“思摩说,风能带人走,也能让人迷路。可有时候……人也许宁愿迷路。”
什钵必沉默了。片刻后,他低声道:“你若真迷了路,我替你看方向。”
舒涵看着他,微微一笑:“谢谢你,二哥。”
风从远方吹来,火焰微微摇动。他们都没再说话。
只有风声在诉说——诉说那一段无人能懂的情意:既不是爱情,也不是家国,而是一种,懂得却不能言的共鸣。
十月,夜幕低垂,草原的风裹着寒意掠过营地。唐与突厥北境边关的几顶军帐外,火光熊熊,烈酒一壶接一壶地传。
战马嘶鸣,铁器叮当,远处雪山在月下泛着青白的光。
什钵必笑着将酒壶塞到阿史那思摩手里:“思摩,你今日怎么不喝?草原的酒若凉了,可不认人。”
思摩接过,仰头一饮而尽。烈酒从喉中滚下,像火,也像风。
什钵必盯着他半晌,笑意渐敛:“你心不在这火堆里。”
思摩沉默。火光映在他脸上,轮廓被切得很深。
他没有否认,只低声问:“可汗这几日,可对她提过我的事?”
什钵必一怔,随即叹了口气,“你是说……舒涵?”
思摩微微一动,手里的酒壶停在半空。
“思摩,”什钵必放低声音,语气认真起来,“你若真动了心,就该知道——那不是能留在草原的女人。”
思摩没有立刻回答。他看着火光里的烈焰,眼神深沉:“我知道。”
“那你还护她?”什钵必追问。“你在颉利眼皮底下替她说话,为她拦箭,甚至为了她违令。你知不知道别人都在说——你被一个唐妃迷了心。”
思摩终于抬眼。那一瞬,他的目光像刀,又像雪——冷得让人不敢直视。
“我不是为了她的脸。”他声音低哑,却极稳,“我见她第一次站在雪地里,穿白衣,孤身一人,为她父亲守夜。那一刻我就知道——她不是唐妃,也不是可汗的棋子。她是她自己。”
什钵必看着他,沉默良久,忽然笑了:“原来如此。原来你看上的,不是女人,是她那股不肯被风吹走的傲气。”
思摩没有笑,只是淡淡地:“也许吧。她像风,我却是被风困在地上的鹰。”
什钵必摇头,拿起酒壶又灌了一口,“那你怕不怕?风走了,鹰就坠了。”
“怕。”思摩的回答干脆。“可我宁愿坠,也不愿装作没见过她。”
什钵必看着他,忽然有些感慨。他拍了拍思摩的肩膀:“草原上所有的风,都会停在某个方向。你若真要护她,就护得明白点——别让风带走你,也别让你毁在风里。”
思摩低声道:“我明白。”
“真的?”
“嗯。”他抬眼望向北方,月光映在他瞳中。
“若她回长安,我会送她一程。若她留在草原,我会护她到最后一夜。”
火光跳动,什钵必看着他,缓缓笑了:“阿史那思摩啊,草原上的女人最怕风,但你偏偏爱上了风。”
风掠过火堆,吹得火星四散,思摩垂眼,看着那一簇簇飘散的光,声音低而坚定:“也许风不会为我停,但至少,她不会再独自走在风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