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58、走了 ...

  •   出发前几日,秦秧苗就忙活开了。她将瓜子仁、红糖和花生碎细细碾碎,掺进面粉里炒得喷香,足足做了好几斤油炒面。李秋华看着媳妇操劳心疼:“秧苗别费这个事了,带些干粮就成。”

      秦秧苗手上不停,柔声道:“你们这趟出门,虽说家里嘱咐别省着,可依你们的性子,路上定舍不得吃喝。听说东北那边现在还冷得很,万一吃坏了肠胃可怎么好?这炒面带着,热水一冲就是一碗,既顶饱又驱寒。”

      说着,她又翻出早就备好的衣裳鞋袜,仔细包成个大包袱:“天冷了记得添换,别舍不得穿。鞋子我放了两双,棉的夹的都有。”转头又切了姜片在灶上烤得焦黄:“姜最能抗风寒,越往北走越冷,煮水熬粥时放上两片,管用得很。”

      李秋华这辈子何曾被人这般周全地照顾过?心头一热,暗暗发誓定要好生待媳妇。

      出发这日,天还没亮秦秧苗就起了。她蒸了一锅菜包,又煮了二十来个鸡蛋,用油纸仔细包好:“路上别亏着嘴,可不许做那些舍不得吃喝的傻事。”

      晨光熹微中,李秋华将媳妇收拾的沉甸甸的背篓挎上肩头,他紧紧握住秦秧苗的手:"媳妇,我都记下了。你就放心吧,你在家也得照顾好自己。”

      离别在即,秦秧苗虽不像李秋华那般情绪外漏,说一点不难过也是假的,她抿了抿发干的嘴唇,只挤出一个"好"字。

      夫妻二人一个背着背篓,一个拿上包袱,默默走上田间小路,很快便来到三人事先约定的村口。

      刘广志早就在树下等着了,见他们过来,把烟头往地上一扔,用布鞋碾了碾:“这呢!”

      刘广志看出两人神色黯然,拍拍李秋华的肩膀宽慰道:"弟妹放宽心,这趟去的都是熟地儿。那边的人实在着呢,比咱这儿还厚道。再说了,咱们哥仨同吃同住,互相照应着,出不了岔子。”

      秦秧苗刚要再叮嘱几句,就听见田埂那头传来周玉梅爽朗的笑声:“可算赶上了!”只见她挎着个鼓鼓囊囊的包袱,李铁柱肩上还扛着个麻袋,活像要把整个家当都搬去东北似的。

      周玉梅小跑过来,额头上沁着细密的汗珠。咣当一声将手里的东西放在地上:“哎呦,可累死我了。”

      李铁柱说她:“我说不带那么多,你偏要拿。”

      周玉梅白他一眼:“你个傻老爷们懂得啥,我这还不是怕你们路上不趁手。”

      李铁柱憨厚地笑着,把麻袋往地上一放,发出"咚"的一声闷响。刘广志好奇地扒开袋口一看,顿时乐了:"好家伙!这是把家里的锅都带来了?"

      麻袋里赫然露出一口锃亮的小铁锅,锅把上还系着红布条。周玉梅宝贝似的捧出来,手指轻轻抚过锅柄:"这还是我当年的陪嫁呢。”

      锅身在晨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能看出常年使用的痕迹。秦秧苗接过锅掂了掂:"这锅真讲究,一看就是好东西?”

      “可不是嘛!还是弟妹你识货。”她转而又扭头看向丈夫:“有了它路上烧水热饭都方便,可不许嫌弃麻烦!”

      刘广志凑过来敲了敲锅边,清脆的声响在山路上回荡:"好家伙,这声儿,跟生产队上工钟似的!"

      刘广志就笑:“到底是有媳妇疼的人不一样啊,我这趟在路上就等着沾你们哥俩的光了。”

      相比秦秧苗,周玉梅同刘广志还要更熟悉些,笑道:“等这趟回来,广志你也该说门好亲了,到时候想找个啥样的,嫂子帮你寻摸。”

      “成!那我先谢过嫂子了!”

      时间不早,还得赶去市里坐火车,三个男人背起行囊,身影在晨光中渐渐拉长。起初他们还一步三回头,但随着刘广志开始描绘东北的黑土地、漫山遍野的山货、药材,脚步渐渐轻快起来。

      “等咱们回来就能让家里人过上好日子了!”

      秦秧苗和周玉梅站在树下,直到男人们的身影变成三个小黑点,最终消失在晨雾中。周玉梅突然红了眼眶:“这个没良心的,走得倒痛快。”她扯着衣袖擦了擦眼睛,布料摩擦间衣裳发出沙沙的声响。

      秦秧苗轻声安慰她说:"“让他们闯去吧。说不定等以后咱们也能去外头看看。”

      孙玉梅用粗布衣袖拭了拭眼角,嗓音还带着些许哽咽:“弟妹说得是,咱们先把家里这一摊子照看好。等他们在外头发了财,自然少不了咱们的好日子。”

      秦秧苗微微颔首,目光却不由自主地追随着那条蜿蜒伸向远方的黄土路。一阵风吹过,卷起路边的蒲公英,细小的白色伞絮在空中打着旋儿,有几朵正往城里的方向飘去。

      远处传来拖拉机的轰鸣声,几个穿着的确良衬衫的年轻人站在车斗里,正高声谈论着什么。他们胸前别的钢笔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光芒刺得秦秧苗眯起了眼睛。

      ***
      李秋华走后,田里的春耕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秦秧苗家只有两亩地,她盘算着今年的收成,大部分种上了黄豆——这东西好伺候,产量也稳当,晒干了能卖钱,磨成豆腐还能添个菜。剩下的一小块地,她仔细翻了土,撒上棉籽。今年冬天要准备的东西不少,棉被、棉衣都得用上新棉花,自然不能少。

      忙完自家的活计,秦秧苗收拾收拾东西住回了娘家,这是早就说话的,嫁了人也得帮着家里干活。

      这期间秦秧苗一面在田里犁地、播种、施肥,一面在家里继续挑吃挑喝,咸菜太齁、稀饭太稀、窝头硬得硌牙。陈秀娥气得牙痒痒,可又不敢当面发作,只能趁秦秧苗不在时,跟回来串门的二闺女秦麦苗嘀咕:“三丫头现在越发娇气了,本事不见长,嘴倒是越来越刁!”

      秦麦苗这次回娘家,心情倒是不错。冯光远的腿伤养好了,人也安分了不少,至少没再动手打她。

      秦秧苗听了,撇撇嘴,心里门儿清:“他现在用人伺候呢,傻子才会这时候打媳妇。把媳妇打跑了,谁给他端茶倒水、洗衣做饭?”

      春耕一结束,农活便少了。陈秀娥看着依旧赖在娘家的三闺女,心里越发不痛快。这天晌午,她一边摘着豆角,一边拿话敲打秦秧苗:“老三啊,你在娘家住了这些天,你婆婆那边不能不愿意吧?”

      见秦秧苗不搭腔,她又装作不经意地补了句,“对了,你院里种的那畦韭菜该割了吧?这季节长得快,再不收就该老了。”

      秦秧苗正坐在门槛上搓麻绳,头也不抬地回道:“妈,您要是想赶我走就直说,这么拐弯抹角的,您不累我都替您累得慌。”

      陈秀娥手里的豆角"啪"地摔进盆里:“你这丫头怎么说话呢?我好心提醒你,你倒会给我扣锅。”

      秦秧苗嘴角噙着一丝冷笑:“您不是第一天给我当妈,我也不是第一天做您的闺女,咱们彼此都挺了解的,就不用这么着了吧!咱家地没种完时,咋不见您提醒?”

      “哦!”秦秧苗故意拉着长音道:“我知道了,这会儿活干完了,就开始嫌我吃闲饭了是吧?”

      陈秀娥被戳中心事,顿时涨红了脸。她下意识扬起手,又在半空中硬生生顿住——眼前这个伶牙俐齿的丫头,到底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自己不好再随便动手。她胸口剧烈起伏着,正要破口大骂,却见秦秧苗忽然绽开笑脸:“妈,我跟您闹着玩呢!”

      阳光透过槐树叶的间隙,在秦秧苗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让人看不清她面上的神色。

      “您不说我也打算回去了,就是怕您舍不得我,才故意跟您闹着玩。”秦秧苗说的半真半假,倒叫陈秀娥一时恍惚,分不清方才的剑拔弩张是真是假。

      日头偏西时,秦秧苗背着柳筐回到了自己的小院。推开吱呀作响的篱笆门,满院的生机扑面而来——韭菜窜得老高,西红柿架上挂满青果,豆角藤嚣张地爬满了整架。

      她深深吸了口带着泥土芳香的空气,忽然笑出了声:"还真是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草窝舒坦。"

      秦秧苗打来一桶清水,麻利地捋起袖子,露出这段时间因抢种而晒得微红的手臂。

      拧干的抹布在窗棂上擦出欢快的节奏。这破旧的窝棚在她手里渐渐焕发出生气,连斑驳的土墙都显得亲切起来。果然还是自己当家做主痛快,秦秧苗想着,连呼吸都畅快了几分。

      秦秧苗回来的第二天,秦大兴过来看了一趟。他先是站在院门口张望了半天,见闺女把家里侍弄得井井有条,这才咳嗽一声:“老三啊,给你送点馒头。”

      带过来半篮子两和面馒头,带走一篮子新鲜时蔬,临走时秦大兴又嘱咐闺女:“别听你妈瞎咧咧,要是有啥为难的事,该回家回家!”这话说的漂亮,却到底没提再让秦秧苗回去住。

      秦秧苗故作不觉,脆笑着答应一声:“我知道了,爸!”

  • 本文当前霸王票全站排行,还差 颗地雷就可以前进一名。[我要投霸王票]
  • [灌溉营养液]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
    作者公告
    如无意外每天十点左右更新(周六休息),已存稿二十余万字,请大家放心入坑。开坑必完结,坑品有保证!
    ……(全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