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3、当个代理村干部 ...

  •   胡桂平终是没有撑住,在余秋十七岁生日的前几天,咽了气。余秋那天并没有发现异样,胡桂平每天都是那个样子的,暮气沉沉,生命迹像极弱,油尽灯枯。中午还给她喂了粥,只是那天只吃了两口,就喂不进去了,余秋以为她味口不好,未做他想,扛起锄头下了地,晚上回来后,照例给胡桂平擦拭身体,发现她没拉,身上干干净净的,身体有些僵硬,她心里一沉,探手伸到胡桂平的鼻子处,试探气息,完全试不出来,她又抬起胡桂平干瘦的手腕,摸她的脉博,风平浪静,没有一丝动静。她一下子跌坐在地,跳起来跑到临村找卫生所的李大伯过来看,李大伯被她拉过来,跑着气喘不匀,缓了好一会,才去看胡桂平,他的动作与余秋刚刚的差不多一致,探探鼻息摸摸动脉,然后叹了口气对余秋说:“小丫头,你婆婆走了。”余秋已经知道这个事实了,她冷静地送李大伯出门,然后踏着暮色去了两位姨妈那里报告消息。
      胡桂平活了七十三岁,农村里老人家都会说一句谚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胡桂平没有跨过七十三这道坎,走了,也可以算做是一种解脱。余秋与姨妈们一起,安葬了胡桂平,她们家三口坟,没有见过面的外公,旁边是余秋的妈妈余荣华,胡桂平埋在余荣华旁边。
      草药叔叔在胡桂平“头七”之后,来找过余秋,劝说让她复读的事情,说如果她想读,他可以帮她去学校问问。余秋也心动,只是,现在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自己在忙碌着,还有个傻叔叔要照顾,她的心,已经没有三年前那般炙热了,她已经成了个妥妥的农民,所以,她沉吟片刻后,望着草药叔叔说:“叔,不去了,读书,也许比现在的出路更大,更广,但是,人生,也会有更多的路才是,我现在离不开这里了,家人在这责任在这,走不开。叔,谢谢你这些年对我的照顾,你的好,我都记在心里的。”
      余秋目光灼灼,定定地望着草药叔叔身后的破窗子,坚定无比的语气,草药叔叔听了,心生不忍,这小丫头可以说是他看着长大的,命比黄莲还苦,小小年纪,却拥有如此多舛的命运,而小余秋却独自一人用她那瘦弱的小肩膀默默地扛起了这一切,草药叔叔心疼得发酸发紧,半晌,他才点点头,接受了余秋的决定。余秋冲草药叔叔露出整齐洁白地牙齿,开心地笑了起来,面若桃花,满目星辰。
      胡桂平走后,余秋的空闲时间一下子多了不少,特别是晚上收工回家后,她终于有空,独自坐在屋子里看书了。对此,她很是开心,很是满足,每天看书都看得很晚。她看的书极杂,基本上草药叔叔那有啥书,她就拿啥书回来看,有哲学的、经济的、武打小说类,还有爱情故事类的,她也不挑,每一本都看得津津有味。
      傻叔叔不住她家,他自己住在村头的一处土屋里,平日里不见人影,但到了农忙时便会出现,一声不吭地帮着余秋抢收抢种。余秋平时看到他,都会叫甜甜地叫他:“叔。”傻叔叔每每总是冲她傻傻一笑,趿着一双又脏又破的鞋子就跑开了。
      村子里的青壮年差不多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都是些老人、小孩,还有些留在家里带孩子的小媳妇。除了农忙里家里的青壮年会回来帮上一阵子,过后,整个村落就只剩下老弱妇孺了,余秋在村里算是个例,有几个以前的欺负过她的初中同学,在城里打工,回来看到她,劝她也去,说挣得多,好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忙和,说她将自己闷在这黄土地里太委屈了。。。。余秋每次听着,只是笑笑,不言不语,她与这些人并不熟络,这些人大多数还是当初带头欺负她的人,说她没爹没妈是个野孩子的人,她虽早已不介意,却跟这些人也着实聊不起来。
      老人家们除了种田,还有许多其他的事情。他们大多目不识丁。近几年,国家政策越来越好了,老年人可以申请养老金了、可以买医疗保险了,乡里来人宣传,老人们大多听不懂,余秋便代表大家出面,夹在中间做解说,使双方的工作开展得顺顺利利。年尾,村支书生病需要休养,那大叔就直接摔推荐余秋暂替自己的位置,村里的村民全都赞成,于是,余秋成了代理村支书,当了人生里首个官职--代理村支书。
      李书记和身体休养得蛮久,让余秋做了好长一段时间的代理村支书,这段时间,她有机会走出村里,到乡里参加会议。对此,她很开心,能看到更大的世界,于她而言,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这是她第一次参加乡里的会议,乡政府的办公大楼,是幢破破旧旧的三层小楼,她进去时,门口的大爷还拦着她问东问西问半晌,听余秋说是来参加会议的,大爷愣是不信,说她一个小丫头片子,参加什么会议,直待她拿出证明文件,方才信了,放她入内。一个乡,所管辖的村落还真不少,村长、村支书、妇联主任啥的坐了一大屋子,足足有百来号人,凳子坐满了,余秋拿着笔记本,站在靠墙的角落里,环顾屋里的人。
      坐在里面的大多是男人,中年人、老年人,抽烟的,说话的,闹闹哄哄,小小的空间里浊气腾腾,沉闷难当。看了一圈,余秋发现,自己真是这些人里年龄最小的。她勾起唇角,靠着墙,百无聊奈地翻着手里的笔记本。这个笔记本还是草药叔叔送给她的,一样的款式不一样的颜色,给了她五本,很厚实,,她很喜欢。里面记了很多她看书时的想法,还有摘录的她觉得美好的句子。她看着看着,眉眼渐弯,沉醉其中。
      随着“嗯嗯”两声,打断了余秋的思绪,她抬眼看向主席台,台上一个中年微胖的男人正在调试话筒。没一会,几个腰杆挺得笔直的男人鱼贯而入,依着面前的名牌一一落坐,乡长是位五十多岁的干瘦老头,说话带着口音,拿着稿子语调抑扬顿挫,眉飞色舞,看起来蛮好笑。讲的都是些形式上的官话,不好听,余秋有些无聊,一一打量台上的人来,距离有点远,她看不大清楚,依稀分辨出台上八个人,七男一女。
      会议的主题是,关于农村基建的改革。国家加大力度改善农民的福利,要将一些平原地带的田地化零为整,要建机场,要修高速公路。。。。。所有的这些变动,都会与现在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及住房有关。几个村子,因处于机场规划区域内,需要动迁,从现在的地方搬出,政府依据现在的住房按面积还给居民同等面积的安置房,也可以直接折现,看个人取舍,当然,还有一些额外的补贴,是好事情。大家听了,都很高兴,可以不用种田了,可以搬到与城里一样的高楼大厦里去了,想想,就开心,就兴奋。
      只是,这是一个长期的规划,每个省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划策略路线,需要各方细致全方位的勘察、测量、确认、研究。。方能一点一点的改变,这是个持续性的发展路线,这次会议,只是让大伙做好相关的准备。
      余秋翻了手里的会议资料,发觉她们村还不在省里的短期规划里头,眼瞅着也不是一时半会儿能成的事儿,唉,还是好好种田吧。
      参加乡里的大会后不久,上面安排了一群人来村里,每家每户做访问,拿着尺子量面积,住房的,土地的,记录得仔仔细细,整得煞有介事的。余秋是代理村支书,又年轻,被理所当然地安排随行,便于应对接待。
      这次来的都是些小青年,妥妥的大学生,活泼青春,阳光开朗。他们得知余秋是本村的支书后,很是诧异,看着余秋比他们还要小一些。余秋只笑不答,游任有余地应对着大家的询问,带着大家去各家各户了解情况。
      余家院住户不算多,却也不算少,一百五十余户,其中有三成是空户,家里一年到头都是门头一把锁,常年不见人,外出打工一段时间后,举家搬走了,只是屋子立在那里,这些空户余秋早早就打听清楚了,并做了记录。剩下的,就只是些留守的老人、妇人及孩子。一百多户要一家家询问测量起来,还真是耗时。上面要求村里要解决这些人的住宿及伙食。
      余秋家还是老房子,这些年村里人的日子一天好过一天,比着争着,大多数人家都推了老房子盖了楼房。她家没有,因为穷,没有钱,妈妈余荣华走后,她家日子一直不是很好过,吃饭都不是件容易事,哪还有多余的闲钱用来盖房子?
      不过,这两年余秋倒是存了些钱,她心里盘算着什么时候得将屋子改改,这老屋子 ,一到下雨,不是这漏就是那漏的,着实烦人,最重要的是洗澡不方便,上厕所更不方便。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