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文学城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设置

287、第二百八十七章 游说 ...

  •   刘胄的首级送到时,正值腊祭。马忠特意用石灰处理过,那张紫膛脸上的刺青依然清晰可辨,左颊的太阳纹里藏着个“汉”字,是当年诸葛亮亲赐的归化印。

      “夷人说要用人头祭谷神。”马忠的靴底还粘着血冻成的冰碴,“末将把寨子里的存粮分了,够撑到春耕。”

      诸葛亮凝视着案头的首级。刘胄怒睁的眼里凝着霜,倒映出粮仓外排队领粟的夷民。那些曾经跟着造反的汉子,此刻正帮着官军搬运赈济的盐巴。

      “厚葬。”他突然说。

      姜维研墨的手顿了顿。砚台里的冰刚化开,墨块磨出的汁液浓得发黑。

      “就说刘胄是被叛徒所杀。”诸葛亮提笔批阅奏章,朱砂在竹简上拖出长长的尾迹,“其子可袭头人之位,减税三成。”

      窗外飘来烤稷饼的焦香。

      亲兵抬着首级退下时,一滴融化的雪水从刘胄的发梢落下,在青砖地上砸出小小的红坑。

      建安十二年开春那天,诸葛亮巡视新垦的屯田。积雪消融后的土地露出漆黑的肤色,几个夷人孩童在田埂上追逐,腰间新编的草绳染着靛青。

      马忠指着远处山坳:“刘胄的坟就在那儿,按夷礼堆的石头冢。”

      有笛声顺着春风飘来,调子是夷人的《播种谣》,词却换成了“诸葛公,粟满瓮”。诸葛亮忽然咳嗽起来,帕子上沾着几点猩红。

      “丞相该回成都养......”

      “不必。”他把帕子团进袖中,指着山脚下忙碌的人群,“你看,他们现在往粮仓运粮的样子,像不像蚂蚁搬家?”

      阳光穿过他悬在空中的手指,在泥土上投下细长的阴影。那些扛着麻包的夷民背影,渐渐与记忆中汉中屯田的士兵重合在一起。

      斜阳透过窗棂,在案几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诸葛亮提笔蘸墨,笔锋悬在竹简上方,一滴墨汁悄然坠落,在“吴主孙权亲启”几个字旁晕开一片深色。

      “丞相,东吴密使已至江州。”姜维在门外低声禀报。

      诸葛亮微微颔首,却未立即落笔。他望向窗外院中那株梧桐新叶初绽,在暮色中泛着浅金色的光。周瑛前日刚为它修剪过枝叶,说是待秋来时,便可遮荫纳凉。

      “吴汉既盟,戮力同心...”

      笔锋游走,字字如铁。他写得很慢,仿佛每个字都要穿透竹简。

      “丞相,可要再加些兵力部署?”姜维轻声问。

      诸葛亮摇头,羽扇在案边轻叩:“不必。孙权多疑,若详述军策,反令他生惧。”

      笔锋一转,终在简尾添道:“今粮秣已备,兵出斜谷。若得吴师北上呼应,则中原震动,汉室可兴。亮虽不才,愿效死力。”

      最后一笔拖出长长的墨痕,似渭水奔流。

      周瑛端着药盏进来时,诸葛亮正对着铜灯检视地图。灯芯“噼啪”爆了个灯花,将他消瘦的面容映得忽明忽暗。

      “该服药了。”她将药盏放在案角,恰好压住地图上的五丈原。

      诸葛亮抬眼看她,忽然发现妻子发间多了几丝银白,在灯下如霜雪闪烁。他伸手想拂,却咳了起来。

      “无妨。”

      他迅速收手,却见周瑛已攥住他的手腕,她的掌心此刻却微微发抖。

      斜谷的夜风卷着沙尘,拍打在军帐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案前的烛火摇曳,映照着诸葛亮紧锁的眉头。他手中攥着东吴的回信,竹简上的字迹冰冷而疏离:

      “吴蜀虽盟,然北伐之事,尚需从长计议。”

      孙权拒绝了出兵策应的请求。

      诸葛亮闭了闭眼,指节微微泛白。北伐在即,若东吴按兵不动,司马懿便可全力应对汉军,此战胜算骤减。

      “丞相。”姜维掀开帐帘,低声道,“粮草已备,三军待发,只是。”

      “只是若无东吴策应,此战凶险。”诸葛亮轻叹,指尖在舆图上划过,“司马懿只需固守不出,我军便会被拖入消耗战。”

      帐外,一阵熟悉的脚步声传来。周瑛端着一碗药汤走进来,见丈夫神色凝重,便知东吴的回信并不如意。

      “药凉了。”她将药碗放在案上,目光扫过那封刺目的竹简,“孙权不肯出兵?”

      诸葛亮苦笑:“他向来谨慎,此次北伐,他怕是更愿坐观成败。”

      周瑛沉默片刻,忽然道:“我去见他。”

      诸葛亮猛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锐利:“不行。”

      “为何?”周瑛直视他,“我与他相识多年,比任何人都更了解他的心思。”

      “正因如此,我才更不能让你去!”诸葛亮声音低沉,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决,“你是我的妻子,不是大汉的说客。”

      周瑛微微蹙眉:“这不仅仅是私事,更是国事。”

      “国事自有我来承担。”诸葛亮站起身,羽扇在掌心攥紧,“我绝不会让你再涉险境。”

      “涉险?”周瑛冷笑,“你以为我是什么弱质女流?当年是谁在江东为你周旋?”

      诸葛亮眼中闪过一丝痛色:“正因为我知道你曾为我付出多少,所以这一次,我绝不允许你再为我冒险。”

      “这不是为你,是为大汉!”周瑛声音提高,“若东吴不出兵,北伐危矣!”

      “那也不能让你去!”诸葛亮罕见地提高了声音,眼中怒火与痛楚交织,“你也知孙权对你,他如今后位空悬...”

      话未说完,他突然顿住,胸口剧烈起伏。

      周瑛怔住,随即明白他的顾虑,眼中闪过一丝复杂:“你以为我会因旧情动摇?”

      诸葛亮别过脸,声音沙哑:“我不愿赌。”

      帐内一时寂静,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良久,周瑛轻叹一声,走到他面前,伸手抚上他的脸颊:“檀郎,你信我吗?”

      诸葛亮抬眸看她,眼中情绪翻涌。

      “我周瑛此生,只认你一人。”她一字一句道,“我去见他,不为旧情,只为天下。”

      诸葛亮握住她的手,指尖微颤:“可我不想你再有半点闪失。”

      “我不会。”周瑛坚定道,“我会让他明白,若大汉败亡,东吴也难独存。”

      诸葛亮沉默良久,终是闭了闭眼:“若你执意要去,让伯约带精锐暗中护送。”

      周瑛摇头:“人多反易生变,我只需轻装简从。”

      诸葛亮凝视她许久,终是长叹一声。

      晨雾未散,江风凛冽。诸葛亮亲自送周瑛至渡口,身后是整装待发的汉军将士。

      “半月之内,我必带回东吴出兵的消息。”周瑛系紧斗篷,抬眸看他,“你只需按计划进军。”

      诸葛亮点头,眼中仍有忧色:“若有变故,立刻传信。”

      周瑛轻笑:“放心,我可不是去送死的。”她转身登船,背影决然。诸葛亮立于岸边,素袍翻飞,久久未动。

      姜维在一旁低声道:“丞相,夫人此去?”

      诸葛亮望着江上渐散的晨雾,轻声道:“这世上,能说服孙仲谋的,除了利益,便是旧情。”

      他握紧羽扇,声音几不可闻:“而我宁愿赌前者。

      长江的浪涛拍打着建业的码头,周瑛立在船头,素色披风被江风掀起。

      东吴的卫兵在岸上列阵,长戟如林,寒光凛凛。

      “大汉丞相夫人黄氏,请见吴主。”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顺着江风送入城楼。

      城上守将冷笑:“吴蜀虽有盟约,但北伐之事,还需从长计议。”

      周瑛她顿了顿,眼中锋芒毕露,“周瑜之妹,求见故人。”

      孙权在偏殿见她时,案上摆着一局残棋,黑子困守一角,白子势大,却迟迟未能收官。他手中捏着一枚黑子,指腹摩挲着棋面,目光落在周瑛的脸上,似在审视,又似在回忆。

      殿内烛火昏黄,映得她眉目如旧,只是眼角已添了细纹,鬓间也隐有霜色,可眉眼间那股清冷幽离之色亦如往昔,勾人魂魄。

      “你倒学会替诸葛亮当说客了。”他语气平淡,却掩不住眼底的复杂。

      周瑛微微一笑,指尖轻抚案上的棋盘:“这局棋,还是当年你我未下完的那一局。”

      孙权的手指微微收紧,棋子硌在掌心。

      “你记得倒清楚。”

      “有些事,忘不掉。”她抬眸看他,眼中映着烛火,“就像当年你向我阿兄承诺那般,你必护我周全。”

      孙权沉默片刻,忽然冷笑:“时过境迁,你选了诸葛孔明。”

      他的声音低沉,带着几分不甘:“阿瑛,你可曾想过,若当年你未走,今日会如何?”

      他知周瑛心如明镜,可却不语。

      孙权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殿外渐沉的暮色:“登儿已是太子,你若在,便是东吴的皇后。”他顿了顿,声音微哑,“我们本该是长久的夫妻,共掌这江东山河。”

      周瑛静默良久,终是轻声道:“二哥哥,这世上没有若当年。”

      “可你本不必选那条最难的路!”孙权骤然转身,眼中情绪翻涌,“你明知诸葛孔明志在天下,明知蜀汉势弱,为何偏要随他赴险?”

      周瑛抬眸,目光坚定:“正因天下汹汹,我才更要随他同行。”

  • 昵称:
  • 评分: 2分|鲜花一捧 1分|一朵小花 0分|交流灌水 0分|别字捉虫 -1分|一块小砖 -2分|砖头一堆
  • 内容:
  •             注:1.评论时输入br/即可换行分段。
  •                 2.发布负分评论消耗的月石并不会给作者。
  •             查看评论规则>>